感謝您的關注,為了可以讓您接收更多消息,我們又開通了另一個公眾號: 明知財經(mingzhicaijing) ,歡迎大家添加關注!
作者 | 楊瑞
來源 | 財經三分鐘(qgq1818)
資本寒冬來襲,降薪、裁員、收縮戰線……無數企業踏上了艱難的自救之路。
而被譽為全球工業帝國,擁有百萬級別僱員的富士康,也不例外。
2018年11月,富士康傳出擬裁員34萬人的消息後,雖然官方最終否認,但還是引起了輿論一片嘩然。
然而,沒想到的是,反轉來的如此之快:
僅僅三個月之後,尚處在用工淡季時,富士康卻又爆出大規模招人的的重磅,一時讓人茫然無措。
裁人?
招人?
究竟誰才是籠罩在富士康迷霧背後真實的一面?
1
全球大裁員後,
富士康卻陷入用工荒
難以置信!
2、3月本該是企業訂單較少,用人淡季時,然而有蘋果代工廠之稱的富士康,卻突然開啟了全球大規模招人模式。
近日,有中國台灣省媒體爆料稱,擁有40萬僱員的富士康鄭州廠區,也是蘋果在國內最大的代工廠,計劃在國內招募5萬人左右。
而富士康深圳廠區,也將計劃招募2萬人。
不僅僅是鄭州、深圳,太原富士康、杭州富士康、崑山富士康、淮安富士康也開始蠢蠢欲動。
前一秒還被裁人所困擾,下一秒就喜迎訂單爆棚,用工荒。
反轉之快,簡直是讓人猝不及防。
有富士康招人主管爆料稱,部分廠區為了解決用工荒,不惜大幅度提高內部招工員工推薦獎勵,從曾經的300元/人,一舉飆升到500元/人。
然而,即使開出如如此豐厚的獎勵,大部分富士康工廠,仍然招不到人。
從裁員潮到用工荒,拯救富士康的並不是背後的大金主蘋果,而是突然大規模的接到了華為手機的訂單。
早在2018年年中,蘋果銷售業績慘遭滑鐵盧後,富士康就將目光轉向了正在加速崛起的國產手機。
尤其是在全球到處攻城略地的華為。
而在春節前後,華為的手機訂單明顯增多,導致富士康生產線的工人嚴重不足。
如果因為工人短缺,而造成交貨不及時,富士康不僅要承擔巨額的違約金,而且還將失去華為這個較大的客戶。
這對於剛剛因為蘋果墮落而元氣大傷,才緩過神來的富士康而言,絕對是無法忍受的。
瘋狂搶人,大規模招工,儼然是迫不得已。
2
富士康裁人、招人的背後:
蘋果沒落,華為崛起
被譽為全球最大代工廠的富士康,始終逃脫不了蘋果的標籤。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富士康與蘋果幾乎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十年之前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即使龐大如雷曼兄弟這般巨頭,都無法擋住海嘯般的利空來襲,從鼎盛到崩塌,似乎只在一瞬之間。
就在絕大多數企業,在突如起來的浪潮中苦苦掙扎時,唯有喬布斯帶領下的蘋果,不僅毫髮無傷,反而上演絕地大反擊,而在全球電子產品的消費需求萎縮時,富士康的銷售也依然保持強勢勁頭。
蘋果急需雄厚的代工廠,壓縮生產成本,而富士康也對蘋果龐大的訂單需求垂涎三尺。
一拍即合之下,2010年,富士康拿下了蘋果的iMac訂單,自此之後,順理成章成為蘋果iPad以及iPhone的御用製造商。
強強聯合之下,解決手機大規模量產的後顧之憂,疊加喬布斯的超前領導思維,蘋果也開始逆襲,成為全球利潤最高的手機廠商,銷量也一路突飛猛進。
而抱上蘋果這棵大樹的富士康,僅僅十年不到,就從曾經的百億美元帝國,一舉躍升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業製造商,僱員達百萬的超級製造業巨頭。
富士康一個公司,就佔據了整個中國GDP出口的3.9%,進口的3.6%。
而這一切都依賴於富士康整體營收50%來源於蘋果。
然而,花無百日紅,最牛逼的企業,也不可能永遠一騎絕塵。
突然起來的轉折發生在2018年年中,蘋果期待甚高的新品發布,卻在全球市場遇冷,尤其是奢侈品戰略,在中國市場爆出最大黑天鵝。
蘋果銷售不及預期,訂單下滑,這對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上的富士康而言,幾乎是不可忍受的打擊。
然而,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蘋果墮落的同時,將命運綁架在統一戰車上的富士康,又豈能夠獨善其身?
儘管全球34萬人的大裁員,有可能誇大其詞,也被官方所闢謠。
但是局部性小規模的裁員,卻是無可爭辯事實。
而在蘋果沒落的同時,憑藉「不自主研發,就永無出頭之日」的華為,卻頻頻上演讓人目瞪口呆的逆襲,不僅僅營收突破7000億大關,手機銷量更是暴增,成為名副其實的國產手機之王。
這還是在西方勢力的圍追堵截之下。
華為手機銷量爆發,也必然帶來代工廠需求的激增。
富士康需要在蘋果之外,另尋大客戶訂單,而華為也看上了富士康強大代生產能力。
一拍即合之下,華為的訂單如黃河之水,濤濤而來。
剛剛裁員的富士康,也重新開啟了招人模式。
3
富士康工人流動性大:
人工智慧的強勢崛起
僱員數百萬,人力成本一直是富士康最大的支出。
尤其是國內人口紅利迎來拐點後,富士康的員工支出水漲船高,進而導致利潤空間持續走低。
工業富聯的公開招股說明書顯示,富士康在2015年至2017年期間,營收從2728億一路狂飆到3545億元。
然而凈利潤率,卻一路走低,從5.26%跌至4.48%。
如此低的利潤水平,一度讓富士康創始人郭台銘,有苦難言。
就在去年年中的股東大會上,郭台銘語出驚人:「富士康將用機器人取代80%人力。」
也就意味著目前百萬級別的員工,將超過80萬人,將因為富士康的機器人戰略,而被取代。
不要小看郭台銘和富士康的魄力,早在十年之前,郭台銘就曾表示,不僅僅是富士康,就連整個鴻海集團,在5年之內,拿掉80%的員工,5年若做不到,就以10年計算,因為科技已經發展到這個程度。
如今十年之約已至,郭台銘帶領的富士康,已經加速在拋棄人工,迎接智能化時代的征途中,一路狂奔。
早在2011年,富士康就已經增加100萬台機器人放在流水線用來提高生產效率,從而代替流水線員工。
2015年郭台銘對外宣布將於2020年實現30%自動化。
而在一年後,富士康宣稱,已在大陸工厂部署了4萬台機器人,分布於鄭州、崑山、嘉山等生產基地,替代工人從事骯髒、危險和無聊的工作。
不僅僅擁抱智能化,在科技日益成為全球經濟核心競爭力的當下,富士康還通過一系列資本運作,竭力擺脫富士康代工的低端形象,加速向高端轉型。
2018年,當日本電子巨頭深陷困境、瀕臨破產邊緣時,富士康35億美元高價入主,獲得66%股份,同時也拿下了全球最先進的液晶面板製造技術。
爾後,富士康聯合夏普共同組建了一個超過4000人的團隊,支持自有手機品牌的建立。
從代加工廠商到發力建設自主手機品牌,要想不受制於人,晶元是富士康繞不過去的檻。
而富士康經過與珠海的艱苦談判,終於拿下了約90億美元(合人民幣600 億元),在當地建設晶元工廠的許可權。
很顯然,郭台銘旗下的富士康,已經不甘於淪落為「代工大王」,而是積極謀求「製造服務」到「科技服務」的戰略轉型。
4
結語
這個世界,沒有永遠成功的企業,只有順時而變,因循而為的企業。
誰能順應時代,緊抓時代的脈搏,誰就有機會站在時代的頂峰,誰錯過時代,看不清時代,誰將被時代所拋棄。
就連曾經盛極一時,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大潤發,其創始人離職時說:我戰勝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
曾經,憑藉中國巨大的人口紅利,富士康抱緊蘋果,成功上演了絕地反擊,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代工廠。
然而,隨著人工智慧時代大潮的來襲,生產效率大幅提高,科技對人工的衝擊,讓富士康飽受其苦。
從低端產業鏈加速向上游升級,幾乎是每一個有野心企業的必經之路。
富士康也不例外。
如今擺脫對蘋果的依賴,轉向華為,發力自主品牌研發,擴大機器人投放比例,建廠研發晶元,或許只是富士康二次崛起的開端。
期待,未來的富士康在轉型之路上,能捷報頻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