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現實題材獻禮劇,《我們這十年》專門敲定十一個主題,深入人民群眾生活,回顧中國整整10年的建設發展旅程。
《唐宮夜宴》作為第一單元篇章,呈現後讓觀眾得知,原來舞者世界也是小型社會,除去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鐘的敬業外,也需要考慮「性價比」。
她們在台上裙擺飛揚,身姿靈活,骨子裡透著靈氣,宣揚著舞蹈魅力,台下也會為生計擔憂,劇中林蓓蓓便是典型例子。
林蓓蓓自小在父母夜攤前跳舞,因有七分天賦,成年後順利進入國家戲院,被當成未來首席舞者培養。
但她發現,舞蹈無法給她帶來好生活時,便準備嫁給富二代當全職太太。
還有另外一名典型舞者,樸實的農村娃寶圓,因摯愛舞蹈入戲院,每個月拿著三千左右薪資美滋滋。
望有一天憑自己的努力,登上電視劇,讓奶奶開心,成為奶奶的驕傲。
這是屬於兩位90後年輕舞者,對舞蹈和現實的不同價值觀。
小艷、陳冉是上一輩的舞者,她們的價值觀更不同,熱愛便是飯碗,有錢沒錢也要堅持。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林蓓蓓的選擇沒有錯,如果唐宮夜宴沒火,屬於她最後的結局只有悲劇,青春耗盡後與小艷一樣,被迫退役。
唯有陳冉,是她們四人當中,理應擁有最體面結局的人!
首席舞者的三十歲
劇中設定清晰,小艷、陳冉在戲院的職務不同,前者是首席舞者,後者為編舞編導。
首席舞者,名如其職,是舞團地位最高、舞藝最超群的台柱子,她通常在群舞中領舞,在舞台上獨舞,即便不是主角,也是極其重要的配角。
因此想成為首席可不簡單,歷練經驗為輔、實力與運氣雙雙為主,還要通過層層考核。
一旦成為首席,便能擁有極大的自由度,在主舞自創舞蹈風格基礎之上,還可以客串其他舞團。
只是畢竟是舞者,即便有光芒萬丈的榮譽加身,也只局限於舞台之上,私下也是需要生活的普通人。
身為首席,小艷在戲院的六千月薪,在行業內不算最高,而是標準線之內。其餘普通舞蹈演員,如寶圓般,只拿三四千薪酬。
如果搞點副業,收成就翻倍,只是一天到晚,不是演出,在舞蹈室練舞、排舞,就是回家照顧孩子老人的她們。
真的有時間兼職嗎?所以額外的收入,只能期待拿獎,得獎金。
如果到了三十八歲之後,知名度一般,作品平凡、碌碌無為,且身體技能迅速下降,柔韌性漸漸僵硬,四肢靈活度退化時。
不考慮轉到幕後,就真的只剩下退役改行一個結局。
編舞編導職業壽命更長
陳冉同樣是一名舞者,但她沒有選擇舞台,而是成為編舞編導。
她用專業的舞蹈知識和全方面藝術素養,敏銳洞察每個舞者的亮點,從而根據現有思維,編出風格迥異的驚艷舞蹈。
當然,不是所有舞者都能成為優秀的編導,編舞不只是編動作,而是構思出整個框架後,用細節填補,再契合合理音樂,用舞姿表達勝於語言表達的藝術。
同時,編導還需要時時關注整體融洽度,大到舞美裝飾,小到舞蹈演員妝容衣飾。
總而言之,首席並不一定能勝任編舞編導,但編舞編導一定是專業舞者,是全能型人才。
因為工作性質原因,編導三百六十五天內,幾乎有三百天要在戲院勞心勞累,薪酬自然高一點,基本不低於一萬元。
除去基本收入,一個舞蹈的成功,還會讓編舞編導獲得極高名譽加成,因為沒有年齡限制,只要自身有實力,早晚一步步成為舞蹈界真正的大師。
結語
學習舞蹈,是每一個舞者的一生幸運。
但我們無法逆轉自己漸漸僵硬的身體技能,當然也有很多舞者,他們刻苦的自我要求,和人生閱歷知識,讓他們的舞姿更充滿吸引力。
而一些特殊的舞種,即便自身早已經脫離黃金年齡,也可以繼續駕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