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輸入法到國產晶元龍頭,背靠中國頂級大學,靠什麼撐起千億市值

2022年10月31日01:44:03 熱門 1406

月落烏堤 |

尋一道光,把整個夜點亮,化開這冰冷的圍牆。

國產晶元龍頭紫光國微(002049.SZ)近日披露了2020年中期業績。

今年上半年,紫光國微實現收入14.64億元,歸屬股東的凈利潤4.02億元,同比增長高達108%。業績公布後紫光國微獲得了多家投資機構的買入評級推薦,國泰君安給出了176.25元的目標價。

事實上,紫光國微的股價已經在短短兩個月內飆升超過200%,甚至一度觸及千億市值。

此前6月3日,紫光發布公告,將引入重慶兩江新區管委會指定的兩江產業集團或其關聯方作為紫光集團新的戰略投資者。

翻看紫光國微的前世今生,我們看到的是中國科技企業在高校研究加持之下的生存發展之道——是否能實現了真正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實現科技突圍,路似乎還在腳下。

01

1997年5月,網易BBS在廣州上線,拉開了中文互聯網的1.0時代;第二年春天,還在MIT攻讀博士後的張朝陽帶領他的團隊,完成了第一個中文搜索平台的搭建,後來改名為搜狐;

1998年12月,深圳的馬化騰和他的同學張志東成立騰訊,三個月後,推出中文版的ICQ,也就是後來的QQ。

北京的王志東,將四通在線與華淵資訊合併,有北大方正血脈的新浪網成立。

以「雅虎模式」為代表的互聯網門戶時代,在這一年形成。而不起眼的中文輸入成為了互聯網1.0時代最初始的門票之一。

正在清華大學在讀研究生的李國華,其課題方向是「中文信息處理」,在幾個同學的幫助下,李國華將基於統計學原理構建的漢字關係模型應用到中文輸入領域,率先實現了「智能組句」的功能,並以此為基礎開發了一套輸入法,李國華將其取名為「考拉輸入法」。

為尋得一張互聯網的門票,已經改組的清華紫光總公司,將考拉輸入法的知識產權收入囊中,並以此組建了紫光軟體中心。

從輸入法到國產晶元龍頭,背靠中國頂級大學,靠什麼撐起千億市值 - 天天要聞

1997年的時候,紫光總公司的營業額突破10億,成為當時校辦企業中的龍頭。藉助對考拉輸入法的知識產權的收購,軟體事業部有了一款互聯網產品。在如今中文輸入已經極度方便的今天,我們很難想像到互聯網初期,中文輸入的繁瑣程度。在智能拼音輸入誕生的初期,還有五筆、鄭碼、王碼等等各種輸入法,

隨後,考拉輸入法改名為紫光拼音輸入法,並在1999年年底推出了新版本。

紫光拼音輸入法的出現,讓改組後的清華紫光,逮住了可能是最後一張互聯網初期的門票,並以「科技企業」的身份,變成了一家有「互聯網屬性」的企業。

但是,僅僅有「互聯網屬性」是無法成為真正的互聯網公司的——當真正的互聯網時代來臨時,這些貼著軟體企業,被迅速遺忘和超越。

2006年這一年成為了中文輸入法的分水嶺,也是紫光輸入法發展的分水嶺。此時,紫光輸入法已經是中文第一大輸入軟體,按搜狗CEO王小川的回憶,紫光的市場佔有率已經達到了15%。

但要命的是,紫光迎來了新對手——它們背後都是真正的互聯網公司。

第一個對手是搜狗。2006年6月,PC版搜狗輸入法上線,9月,iOS版本和Android版本以及Symbian版本上線,搜狗迅速成為裝機大王,2007年,谷歌輸入法上線,QQ輸入法上線。

隨後,訊飛輸入法、百度輸入法上線。

紫光輸入法再也沒有了蹤跡。今天,搜狗輸入法以超過7成的市場佔有率,成為了這個領域的王者,而曾經的王者紫光輸入法,最後一次更新停留在了2017年11月。

紫光輸入法的沒落,與紫光的改組不無關係。今天,紫光輸入法的官網——unispim,還帶有「uni」這個紫光系英文簡稱的前綴,但是在運營主體「華宇軟體」的簡稱「thunisoft」中卻保留了清華——THU及紫光——UNI的簡稱,而其對外的中文主體卻是「華宇軟體」。

曾經的清華紫光軟體中心,也早就不見蹤跡。

這可能是紫光在第一輪變革中,試圖努力趕上互聯網班車的舉措,不過其失敗也是註定的。科研產業化在20世紀初期的中國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但往往由於市場化經驗不足,商業化進程與產品不協調,很多都無疾而終。

複雜的體制和股改也影響了紫光輸入法。雖然全部劃歸到清華大學名下,但是紫光並沒有真正的明晰產權。在需要市場化和商業化的時候,產權歸屬導致的是對於市場敏感度的降低和錯失。在2000年之後很長的時間裡,互聯網對軟體的需求,實際上不像現在這麼需求旺盛,中文輸入法作為中文語境下上網的工具,其作用不言而喻。

失去紫光拼音輸入法後,紫光的互聯網嘗試,基本上失去了意義。

02

紫光的互聯網嘗試,實際上和它的硬體嘗試,起步是一致的。

1997年6月27日,根據證監發(1997)317號文,清華同方在上交所完成上市,代碼600100。此時距離清華同方成立,僅僅過去三天。清華同方也成為上海證券交易所有史以來,從成立到上市,所用時間最短的公司。

清華同方是清華大學以其所屬部分企業經營性資產折資入股,其他發起人以貨幣資金投資設立的股份制公司。

上市後的清華同方與北京大學的北大方正、中科院的聯想集團曾經貴為學院派IT產業三大代表公司,清華同方的陸致成、北大方正王選和聯想集團的柳傳志,成為當時學院派IT界領導人中最重要的

從輸入法到國產晶元龍頭,背靠中國頂級大學,靠什麼撐起千億市值 - 天天要聞

背靠清華這顆大樹,不僅僅是有「好乘涼」這樣的優勢,最重要的是,清華的金字招牌,也是其資本市場遊刃有餘的重要砝碼。

成立後的清華同方,以教育和政企領域的電腦整機作為突破口,迅速成為市場上的黑馬,同年成為中國百強信息電子企業。

公開數據顯示,從成立並上市的1997年至2001年間,清華同方連續4年實現銷量100%遞進式成長。在2004年,清華同方在電腦普及的大背景下,依舊以40%的複合增長率,成為國內台式電腦市場增長最快廠商,而且,家用電腦躍居亞軍,搭乘「信息高度公路」的快車,清華同方在PC領域高歌猛進。

從輸入法到國產晶元龍頭,背靠中國頂級大學,靠什麼撐起千億市值 - 天天要聞

2005年,清華同方在「中國電子信息企業500強」位列第23位,到了2007年,清華同方首次躋身亞太區PC銷量前六強,這是清華同方最為高光的時刻。

從輸入法到國產晶元龍頭,背靠中國頂級大學,靠什麼撐起千億市值 - 天天要聞

2008年是清華同方發展史上的轉折年份,這一年,清華同方首次有機會深度參與到奧運會中,在信息、安防、交通、通訊、能源、照明、人工環境和水處理等73個項目中為北京奧運提供服務。而且,清華同方為北京奧運會研發了「電子門票系統」,並以捐贈的形式捐贈給了北京奧組委使用,這批價值5500萬元的捐贈,改變了百年奧運紙質門票的歷史。

2008年1月,一位胡姓年輕人從清華同方子公司同方威視總裁的位置,提拔為清華控股黨委書記,他也拉開了清華控股新一輪股改的序幕。

03

1992年7月,原國教委高校諮詢會第三次擴大會議在天津舉行,會議通過《關於國家教委直屬高校深化改革、擴大辦學自主權的若干意見》,各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開始推進。

1993年4月,經原國家教委批准,成立於1988年7月的清華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改組為清華紫光(集團)總公司,紫光的集團化運作便起於此。1995年,經教育部、國家經貿委批准,北京清華大學企業集團(企業集團)成立,這是清華大學所屬的全資子公司,也成為清華大學這一時期,主要的經營管理的主體,依託清華大學的科研實力和人才優勢,清華大學的資產性經營管理、科研成果產業化和投資運作開始出現。

之後以企業集團為投資主體,清華大學成立了超過25家全資子公司,並控股、參股了超過40家公司,他們的經營範圍涵蓋五金交電化工、IT產業、機電機械及材料等,企業集團作為發起人的清華同方成為清華系孵化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後來執掌清華紫光的趙偉國,在1997年10月以清華大學研究生的身份,進入清華同方,並擔任總經理一職。

1999年8月,清華紫光(集團)總公司作為發起人,與中國北方工業公司、中國電子器件工業總公司、冶金工業部鋼鐵研究總院及北京市密雲縣工業開發總公司共同成立了一家股份制公司,這家公司成為後來整個清華系最為聲名在外的運營主體,他的名稱叫清華紫光股份有限公司(紫光股份,經證監發[1999]106號文批准,於1999年11月4日在深交所上市,代碼000938。

2001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國務院體改辦等部門《關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規範校辦企業管理體制試點指導意見》,要求兩校積極推進校企改制工作,完成全資企業的公司制改建工作,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高校校辦企業改制正式拉開帷幕。

2003年12月,清華紫光迎來了第一次重組,由清華紫光(集團)總公司、北京清華大學企業集團、清華科技園發展中心等企業的資產整合、吸收、合併和改制而成的清華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清華控股),清華大學所屬的幾大運作公司的全部股份劃入清華控股。

但是,在校辦企業的產權關係模糊的情況下實施改制,一方面,憑藉高校企業的身份,企業可以更加便捷的獲得更多的融資和項目機會;另一方面,在改制的背後,也是私有化的演進。

2004年6月,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和清華大學同意清華控股進行改制重組。

隨後,趙偉國離開改制後的清華同方,帶著100萬,前往新疆發展,擔任新疆燃氣集團的總經理。但是,這個頭銜在他的生命中只停留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一年後,趙偉國用他的這100萬,帶回來了45億,並以此為資本,開啟了入主紫光集團之路。

2005年6月21日,北京健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健坤集團)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便是趙偉國,持股95%,時任紫光古漢董事長李義持股5%。

2005年,紫光股份迎來了又一次的重組,經國資產權[2005]411號文和證監公司字[2005]65號的批准,紫光集團將持有的42%紫光股份的股份無償轉讓給清華控股,並於2006年3月3日,完成過戶登記手續。清華控股成為紫光股份的第一大股東;紫光集團持有紫光股份20.11%,為第二大股東,紫光集團是清華控股的獨資國有企業,加上清華控股原本持有的18.79%的股份,清華控股合計持有紫光股份80.9%的股份。在引入的外部投資人中,首旅集團佔18.2%,北京市旺達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旺達網)佔0.9%。

從輸入法到國產晶元龍頭,背靠中國頂級大學,靠什麼撐起千億市值 - 天天要聞

同時,通過本次改制,紫光集團預計通過接下來幾年的運作,將歷史遺留問題釐清,主要是解除對外擔保及涉及到的訴訟案件。

2009年5、6月間,清華控股貫徹其上級主管機關「清華大學經營性資產管理委員會」的意志,準備引入民營企業「北京健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作為新股東,對紫光集團實施重組。

這次重組,也是對紫光股份管理層的一次大清洗。

6月19日,紫光集團召集股東會、董事會,宣布健坤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出任紫光集團總裁,健坤集團系紫光集團大股東清華控股欲引進的潛在戰略投資者,小股東旺達網法人代表當場提出反對。

從7月8日至13日,紫光集團旗下上市公司紫光古漢董事長郭元林、總裁劉箭、副總裁李秋平、獨立董事鄒大偉、獨立董事鄭貴蘭、財務總監李筱竑相繼辭職,在此期間,健坤集團副董事長李義出任公司董事長,並暫行公司總裁職責,健坤集團副總裁方繼文出任公司董事。

10月10日,紫光集團召開第二屆董事會第8次會議,議題包括對股東首旅集團(持股總計18.2%)股權轉讓進行資產調整、副總經理劉昀辭職、聘任新副總經理諸學農、方繼文等。

從輸入法到國產晶元龍頭,背靠中國頂級大學,靠什麼撐起千億市值 - 天天要聞

根據公開信息顯示,2008年紫光集團凈資產的賬麵價值為2.24億元,當年凈利潤2470.38萬元。加上其旗下上市公司股票,紫光集團的總資產在10億以上,除去4億多負債,初估其凈資產應在6億左右。

但是,在2010年3月26日紫光集團董事會上通過的《紫光集團擬增資擴股項目資產評估報告書》顯示,紫光集團在評估基準日(2009年3月31日)的凈資產賬麵價值為3541.79萬元,凈資產評估價值為2.81億元。

在這份報告中,紫光集團已經積累了21年的商譽等無形資產並未納入評估之列,此外,紫光大廈等紫光集團投資建設的房屋建築物納入固定資產範圍。

另外,根據2010年3月31日紫光古漢的收市價9.02元計算,紫光集團目前持有3656.44萬股價值約為3.2981億人民幣;根據2010年3月31日紫光股份的收市價16.01元計算,紫光集團持有1158.09萬股計算價值約為1.8541億人民幣。按目前的股價算,僅兩家上市公司的價值就為5.15億元。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報告中這兩筆持股股份的估值,僅為4.34億元。

這也是被小股東旺達網所拒絕的原因之一:估值過低。

不過,對於入主紫光股份快一年趙偉國來說,生米已經煮成熟飯,紫光集團股改已經成為事實。

從輸入法到國產晶元龍頭,背靠中國頂級大學,靠什麼撐起千億市值 - 天天要聞

2010年4月15日,紫光股份完成工商登記變更,註冊資本由22000萬元人民幣增加到34000萬元人民幣,增幅為54.55%,同時,法定代表人變更為趙偉國,並同時擔任總經理、副董事長職務。

健坤集團以1.53億元的價格認購紫光集團1.2億元註冊資本,3333.00萬元計入資本公積。交易完成後清華控股公司持股比例為52.35%,健坤集團持股比例為35.3%,首旅集團及旺達網的股份被稀釋,兩者合計持股12.35%。

2012年11月,紫光集團完成了一次增資擴股,清華控股出資16370萬元、健坤集團出資16630萬元,將紫光集團註冊資本增加到67000萬元人民幣。

從輸入法到國產晶元龍頭,背靠中國頂級大學,靠什麼撐起千億市值 - 天天要聞

時隔半年後,健坤集團再次注資4200萬元,將首旅集團、旺達網持有的紫光集團股份收入囊中,紫光集團持股情況變為清華控股持有51%,健坤集團持有49%。

以此為標誌,紫光集團完成了混改,成為校企改革中,產權最為「明晰」的企業,同時,這一局面的確定,也拉開了紫光集團在資本市場的併購路上的狂奔之旅。

04

趙偉國說:

「紫光一直是邊發展邊整合,整合也不是硬性整合,以協同融合為主,晶元等重科技領域是個馬拉松,但每一個100米都需要用百米衝刺的速度去跑。」

股改完成後一個月,紫光集團便對美股上市企業展訊發起私有化收購要約,2013年7月12日簽署的併購協議,12月24日,紫光集團與展訊通信聯合宣布,紫光集團對展訊通信的收購已全部完成,收購金額為17.8億美元(約合109億人民幣)。此次併購由中國進出口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提供貸款,交易完成後,展訊成為紫光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並在納斯達克退市。

通過此次收購,紫光集團一舉成為全球第三大手機晶元供應商。彼時排在展訊前面的,僅有高通及聯發科,三星旗下的中低端手機,幾乎都採用了展銳的解決方案,加上遍地的山寨機市場,被收購前的展訊,牢牢的佔據了世界第三的位置。

從輸入法到國產晶元龍頭,背靠中國頂級大學,靠什麼撐起千億市值 - 天天要聞

2013年的「雙十一」,淘寶完成了350億元的銷售,「菜鳥」物流開始登上中國物流史的舞台。同一天,美股上市公司銳迪科發布公告,已與清華紫光集團達成初步協議,後者將以18.50美元/股的報價收購銳迪科,收購總價約9.1億美元——這一價格,在10月25日紫光集團發起的現金收購要約中,還是18美元/股。

在公告發布的6天前,另一個有意將銳迪科娶進門的浦東科投(上海浦東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拿到了國家發改委針對國內企業海外收購發出的批複——《境外收購或競標項目報告確認函》——坊間稱之為「小路條」,其對銳迪科的收購要約價位15.50美元/股。

按照紫光發起的併購協議,紫光需要在併購協議簽訂之後的45天內獲得國家發改委的「小路條」,否則銳迪科有權中止併購。

沒有「小路條」紫光就與銳迪科確定收購簽約,這一舉動使得國家發改委在2013年11月22日發函清華大學,將趙偉國的行為定性為「違規」。這一函件同時抄送發給了商務部、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市發改委、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直指紫光融資的渠道。

在市場都認為浦東科投佔盡優勢,不出意外的話,得到國家發改委「小路條」的浦東科投,將完成對銳迪科的收購。

令人意外的是,2013年12月2日,國務院發布《政府核准的投資項目目錄(2013年本)》,目錄指導,今後無論國企還是民企,只要不涉及敏感領域和地區,10億美元以下的境外投資將不再需要送發改委各級部門核准,而只需要提交表格備案即可。

這意味著,紫光集團的這場併購,無需經過國家發改委審核。這一幕,是不是很是眼熟,曾經安邦的收購,經常有這樣的伴生性政策。

12月17日,銳迪科宣布一系列人事任免,其中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戴保家被解職,任命鄧順林為新任董事長,魏述然為新任CEO,張亮為總裁。

這一人事任免行為,被認為是銳迪科投向紫光集團的標誌,因為其創始人戴保家更願意接受浦東科投方案,那樣的話,銳迪科可以繼續獨立發展,而接受紫光集團收購,銳迪科將被展訊通信合併。

十天後,在銳迪科特別股東大會上,到會股東表決通過了接受紫光集團9.1億美元的併購要約,2015年7月19日,紫光集團發布公告,對銳迪科總價值約9.07億美元的併購交易已經完成。這場收購,成為當年集成電路產業交易金額最大的一起收購。

收購時的銳迪科是當時國內唯一能夠成功設計並大規模量產包括數字基帶、射頻收發器、功率放大器、射頻開關、藍牙/無線/調頻收音/GPS等全系列數字及射頻產品的集成電路供應商。


從輸入法到國產晶元龍頭,背靠中國頂級大學,靠什麼撐起千億市值 - 天天要聞


通過這次收購,紫光集團成功獲得了對應產品線的覆蓋。

展訊則主導手機晶元的核心——基帶主晶元,銳迪科長於手機周邊晶元,兩者的優勢互補,合併成為被收購後看起來切實可行的命運。

合併的主體,是成立於2005年3月的北京展訊高科通信技術有限公司——這是展訊的獨資子公司。展訊和銳迪科在國內晶元領域分別排名第二、第三,將展訊和銳迪科進行打包合併之後,紫光集團一舉成為國內晶元領域的龍頭。

2018年1月19日,紫光集團發布公告,展訊和銳迪科正式完成整合。合併後,兩者任舊以獨立法人的形式進行發展,展訊將繼續聚焦於2G/3G/4G/5G移動通信基帶晶元的自主研發與設計;銳迪科將致力於物聯網領域核心技術的研發。2019年4月9日,紫光展銳宣布推出了全球首款基於Arm DynamIQ架構。

2020年1月20日,北京展訊高科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完成工商登記變更,更名為北京紫光展銳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紫光展銳成為合併後的唯一運營主體,針對二者的收購,可謂是「完美收官」,一個月後,紫光展銳正式發布了虎賁T7520,是目前世界上第一款基於6nm製程工藝、面向市場發售的5G晶元解決方案。

05

2009年4月1日,歐洲唯一的存儲器企業奇夢達正式進入破產清算程序。

8月12日,奇夢達全球第二大研發中心——西安研發中心併入山東華芯半導體有限公司(山東華芯),該公司是2008年05月29日在濟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立註冊。由山東省政府牽頭,浪潮集團、山東省高新技術投資有限公司和濟南高新區三方各出資1億元成立,時任浪潮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孫丕恕任法定代表人,成立的目的之一,就是收購奇夢達在中國的部分資產。

隨後,奇夢達西安研發中心更名為西安華芯半導體有限公司(西安華芯),併購代價為3000萬元人民幣,這次收購被認為是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的半導體行業衰退過程中,中國最成功的一次抄底行為。

藉助這次併購,西安華芯獲得了世界先進水平的高端集成電路封裝製造能力,初步建立起包括晶元設計、晶元製造和晶元應用在內的完整存儲器集成電路產業鏈。

2012年12月16日,浪潮集團以1億元人民幣對奇夢達在歐洲的高端集成電路存儲器封裝測試生產線進行了二次併購,藉助這一併購獲得的技術及設備,浪潮集團在濟南建成了中國首條高端(FBGA)集成電路存儲器封測生產線,該生產線採用了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FBGA(細間距球柵陣列)封裝工藝,是當時全球領先的集成電路封裝測試技術之一。

2015年8月31日,紫光集團旗下同方國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通過競標獲得西安華芯51%股權,加上其子公司「香港同芯投資有限公司」收購的25%股權,合計持有公司西安華芯76%的股權,成為西安華芯控股股東,之後西安華芯更名為西安紫光國芯半導體有限公司,2018年4月27日,紫光國芯更名為紫光國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紫光國微)。

通過此次收購,紫光集團圍繞紫光國微,合併、吸收和拆分相似業務進行重組,搭建起了一個龐大而複雜的晶元產業集群,並朝著國內晶元巨頭的目標邁進。

從輸入法到國產晶元龍頭,背靠中國頂級大學,靠什麼撐起千億市值 - 天天要聞

但是,紫光展銳及紫光國微,僅僅是紫光集團半導體野心的一角,其更大的戰略,則是存儲器。

對西安華芯的收購,紫光集團獲得了奇夢達遺留的部分DRAM技術,2019年6月30日,紫光集團發展公告,決定組建紫光集團DRAM事業群,委任刁石京為紫光集團DRAM事業群董事長,委任高啟全為紫光集團DRAM事業群CEO。

從輸入法到國產晶元龍頭,背靠中國頂級大學,靠什麼撐起千億市值 - 天天要聞

此舉被認為是紫光集團發展DRAM的決心,要知道刁石京是我國科技界和紫光集團的重要人士,高啟全更是「台灣DRAM教父」。而早在2018年2月21日,紫光國芯的官網便出現DDR4產品的詳情,意味著這是紫光集團在已經量產DRAM的情況下,再次加碼DRAM的投資。

人類進入信息時代後,在存儲器系統中,存儲器是這樣分類的:一般容量最大的是驅動器,俗稱硬碟(HDD,Hard Disk Drive);第二種是被稱為系統內存的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內存有一個特點即電源切斷以後內部存儲的數據會完全消失;另一種數據存儲器是我們熟悉的U盤和SD卡,其所用的晶元是NOR Flash;NAND Flash是NOR Flash的升級版,它的數據存取速度比NOR Flash快;而現在幾乎所有的智能手機內存一般都是使用NAND Flash,作為NAND Flash的進化版,3D NAND Flash具有存儲量大速度快的優勢,是新一代大容量快閃記憶體技術。

以2007年iPhone的發布為標誌,信息時代進入到了智能設備時代,而現在,幾乎人手一部的智能終端,昭示著這是一個DRAM+3D NAND Flash存儲器組合的時代。

從輸入法到國產晶元龍頭,背靠中國頂級大學,靠什麼撐起千億市值 - 天天要聞

紫光集團存儲器最大的野心,在於長江存儲。

2003年,日本富士通和美國的AMD共同出資,整合各自的快閃記憶體業務,設立了一家專門的NOR Flash生產研發公司,這家公司叫飛索(Spansion)。

飛索所做的事情,就是對NOR Flash進行底層基礎技術研發。2009年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飛索一度瀕臨破產,最終被賽普瑞斯(Cypress)收購,不過其一直保持獨立運營。2004年4月,飛索開發出基於「MirrorBit®」的第二代技術,並推出全新的快閃記憶體晶元架構——ORNAND,這一架構被認為是NOR Flash最具革命性的技術變革,與ORNAND架構一同發布的,還有電荷捕獲儲存技術(Charge Trapping Stroage Technology),這一技術後來演進為電荷擷取快閃記憶體技術(Charge-Trap Flash memory technology ,CTF),CTF是當時飛索發布的最為先進的快閃記憶體技術,也是開發最為先進的3D NAND Flash的核心專利技術。


從輸入法到國產晶元龍頭,背靠中國頂級大學,靠什麼撐起千億市值 - 天天要聞

飛索設想的路線圖


飛索放棄快閃記憶體的製造業務後,轉而成為了專利授權公司,通過授權給三星CTF技術,便獲得了大量的收益。三星基於CTF技術,用了六年的時間,開發了「V-NAND」架構,這一架構使得三星先於SK 海力士、東芝/SanDisk、美光/英特爾等廠商兩年,提前量產;3D NAND Flash產品,並成為這一領域的絕對龍頭企業,佔有率一度超過40%。

從輸入法到國產晶元龍頭,背靠中國頂級大學,靠什麼撐起千億市值 - 天天要聞

長江存儲的建廠基礎,是成立於2006年的武漢新芯。2008年9月,武漢新芯開始為飛索生產基於65nm製程工藝的NAND Flash快閃記憶體,也是這個時候開始,武漢新芯導入了飛索快閃記憶體晶元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內核——也就是代工廠拿到的晶元設計公司的IP,金融危機之後,飛索的業務急劇下滑,導致武漢新芯的運營也是雪上加霜,隨著飛索的被收購,雙方的交流,就局限於專利授權了。

對於武漢新芯來說,轉折點來自於2014年9月24日,這一天,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在北京成立,這是國家意志主導的專項投資基金。

也是在這一年,武漢新芯與飛索合作,將NAND Flash的製程工藝由55nm推進32nm,被賽普瑞斯收購後的飛索,繼續保持著與武漢新芯的合作,雙方在2014年年底,組建研發團隊,開始3D NAND Flash的研發。

2015年5月11日,武漢新芯宣布3D NAND Flash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第一個儲存測試晶片通過記憶體功能的電學驗證,並與飛索簽訂合作協議與交叉授權協議,以此專利技術授權,來發展國產的3D NAND Flash,其目標是在2017年量產出規格為32層之堆疊4x nm級的3D NAND Flash產品。

此時武漢新芯的NOR Flash產能規劃為每月1萬片。

2016年3月武漢新芯宣布,將投資240億美元在武漢打造一個世界級的半導體存儲企業,集中精力研究生產NANDFLASH和DRAM。7月,由大基金、武漢市牽頭,各方在武漢新芯公司的基礎上成立了長江存儲,發起人包括紫光集團、大基金、湖北國芯產業投資基金合夥企業和省科投。其中,紫光集團出資197億元人民幣,佔51.04%。

從輸入法到國產晶元龍頭,背靠中國頂級大學,靠什麼撐起千億市值 - 天天要聞

2017年11月,趙偉國出現在《對話》節目中,展示了一顆晶元。這是長江存儲的1800位工程師,歷時兩年打造的32層3D NAND Flash晶元,研發資金投入超過10億美元。長江存儲由此成為全球第5家能生產3D NAND Flash晶元的廠家。

2018年8月7日,在美國加州聖克拉拉召開的快閃記憶體峰會上,長江存儲發布了基於飛索授權的架構及專利技術,設計研發了全新的NAND Flash快閃記憶體晶元架構——Xtacking™技術,這一突破,使得長江存儲成為全球第三家擁有獨立NAND Flash快閃記憶體晶元架構的公司,這一突破,自然也要算到紫光集團的功勞簿上。

2019年9月2日,長江存儲宣布基於Xtacking®架構的64層256Gb TLC 3D NAND快閃記憶體晶元(每顆裸晶元的存儲容量為256千兆字位,每個存儲單元為三個字位的三維快閃記憶體)正式量產,以滿足固態硬碟、嵌入式存儲等主流市場應用需求。

長江存儲3D NAND快閃記憶體晶元的量產,意味著我國存儲技術與領先國家的差距又縮小了一步,從一定程度上說,長江存儲技術上的突破,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史上,為數不多的「市場換技術」成功的範例。

同時,大基金及紫光集團的入主,也證明發展半導體產業,國家意志與資金支持才是基礎,合肥長鑫技術來源的奇夢達,與長江存儲技術來源的飛索,都是空有技術、沒有資本投資新建新製程工藝的工廠,從而導致破產或者被收購。

合肥長鑫拿到奇夢達技術後,用了1年的時間,突破了10x nm級製程工藝,長江存儲拿到授權後,突破了IP的固化設計了新的晶元架構,從資金、人才層面來說,技術的突破,始終離不開這兩個因素。

為配合晶元設計及生產,2018年8月,日月光投控發布公告,旗下子公司J&R Holding Limited擬出售中國大陸蘇州日月新半導體30%股權給紫光集團,交易金額約9533.47萬美元,摺合新台幣約29.18億元(約合人民幣6.5億元)。通過這一收購,日月光可進一步布局紫光集團旗下各事業體的半導體封裝測試業務,同時,紫光集團獲得了晶元製造流程上封測的相關技術,也成為了可能。

紫光集團的目光,不僅僅是局限於國內市場,為補齊自身的短板和擴張新的邊界,一輪輪的收購,在紫光集團身上,不斷上演。

06

2015年9月30日,清華控股旗下紫光股份以每股92.50美元,斥資37.75億美元(約為240億人民幣)欲購入西部數據(Western Digital Corp)的15%股份。

2016年2月24日,紫光股份發布公告稱,由於投資西部數據的交易需要履行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的審查程序,擔心無法通過,公司董事會決定終止此次交易,入股西數失敗,但雙方共同出資的合資公司還會繼續推進。

3月28日,紫光西數公司成立,總部位於南京市秦淮高新技術園區內,市場及銷售總部位於北京。總投資額為3億美元,註冊資金為1.58億美元。其中,紫光股份出資8058萬美元,持股51%,西部數據出資7742萬美元,持股49%。9月8日,紫光西數公司在南京市秦淮高新技術園區正式揭牌。

從輸入法到國產晶元龍頭,背靠中國頂級大學,靠什麼撐起千億市值 - 天天要聞

到2017年第三季度,紫光西部數據在對象存儲市場佔有率達到16.3%,成為中國市場第二大數據儲存廠商,這用了僅僅一年半的時間。

在與西數的併購與合資之間,據傳,紫光集團還參與了西數對閃迪(SanDisk)190億美元的收購案,時間是2015年10月21日,最終在次年5月12日完成收購。

與西數的合作,紫光集團順利切入對象儲存市場,由此擁有了存儲系統和快閃記憶體技術支撐,加上全球存儲產業已經高度集中,完成了從基礎硬碟、快閃記憶體製造商向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轉型和延伸。

並以此為基礎,開啟了「雲」端產業,不過,要補齊雲端產業,還差一個東西——伺服器。

H3C進入到了紫光集團的視野,成立於2003年的華三(HUAWEI-3COM),是華為與思科「世紀訴訟」專利大戰的產物,是華為與思科的競爭對手3COM在中國的合資公司,2010年4月11日,在金融危機中無法脫身的3COM在申請破產保護後,被惠普以每股7.9美元的價格收購,總體收購金額約為27億美元,之後,華為從H3C退出,H3C成為惠普的全資子公司,2014年,惠普進行架構調整,以H3C為基礎,成立Hewlett-Packard Enterprise(HPE)。

2016年5月6日,紫光集團以45億美元的估值,出資23億美元,購入與HPE發起成立而來的新華三51%的股份,正式宣布切入企業級伺服器市場。通過對新華三的控股,紫光集團得到了H3C全系列網路、伺服器、存儲、安全、超融合系統和IT管理系統等產品,依託這些產品組合,能夠提供大數據、網路安全及雲計算等解決方案。成為HPE品牌伺服器、存儲產品和技術服務在中國的獨家提供商也就順理成章了。

此時的H3C累計申請專利超過6500件。在剛過去的2015年,新華三銷售收入超過200億人民幣。

對新華三的收購,是紫光集團的「雲」布局戰略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以此為標誌,紫光集團晶元-存儲器-雲服務的新時代半導體巨頭雛形初現,展銳的手機晶元組合、長江存儲的快閃記憶體晶元、紫光西部數據的對象儲存硬體以及新華三的企業級網路服務,形成了紫光集團半導體時代的閉環生態布局。

07

當然,有成功的併購,也就有失敗的時刻。

2015年7月,紫光集團向美光發出了230億美元的收購要約,號稱是中國企業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海外併購案,但最終不了了之。

2015年10月30日,紫光股份以每股75元新台幣,斥資194億元新台幣入股全球第五大封測服務廠,台灣力成科技25%股權,2017年1月,力成宣布終止該認股協議。

2015年12月11日,紫光欲以568億元新台幣(約134億港元)收購半導體封裝測試商矽品精密24.9%股權,但遭矽品董事會終止。

從輸入法到國產晶元龍頭,背靠中國頂級大學,靠什麼撐起千億市值 - 天天要聞

同時,紫光集團欲以119億元新台幣(約28.1億港元)收購內存與驅動IC封測廠南茂科技25%股權,於2016年11月由南茂科技終止該項入股計劃。

也就是說,除了對日月光蘇州封測廠之外,紫光集團入主台灣科技公司的計劃皆以失敗而告終。

在多次的大手筆之後,紫光集團也啟動了多輪次的融資行為。

2015年11月5日,參與同方國芯(後更名為紫光國芯)800億元定增方案,後來該項目暫停;

2018年9月5日,紫光集團股東之一的清華控股,將其30%股份轉售給蘇州高鐵新城國有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另將6%股售給海南聯合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完成後,三者合共持有紫光集團51%股,清華控股持股降至15%。

10月25日,深圳市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全資子公司深圳市投資控股公司與清華控股共同簽署《合作框架協定》,清華控股終止向蘇州高鐵新城國有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和海南聯合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轉讓紫光集團36%股權,轉為向深圳市投資控股公司轉讓紫光集團36%股權;

2019年8月10日,清華控股決定終止向深圳市投資控股公司轉讓其所持紫光集團36%股權,終止股權轉讓後,紫光集團的原有股權結構保持不變,清華控股仍持有紫光集團51%股權,仍為紫光集團的控股股東。

2018至2019年間紫光集團大幅舉債,債券融資總額逾百億元。通過Wind查詢到,目前紫光集團存量債券有22隻,累計餘額仍達到289.46億元,其中一年內到期規模約74億元。

從輸入法到國產晶元龍頭,背靠中國頂級大學,靠什麼撐起千億市值 - 天天要聞

2020年6月4日,紫光集團旗下三家上市公司同時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紫光集團將實行增資擴股,將引入重慶兩江新區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兩江產業集團」),增資擴股完成後,清華控股、健坤投資、兩江產業集團及其關聯方三方將各持有紫光集團三分之一股權,這也意味著,趙偉國控制的健坤投資將從持股49%,下降至33.33%。

隨著6月8日,紫光國微發布公告稱,公司發行股份購買紫光聯盛資產未獲證監會通過。這也意味著歷時1年的收購案暫告一段落,紫光集團試圖通過左右手互換來完成對立聯信(Linxens)的收購案,可能因此而暫停。

證監會否認該收購方案給出的理由是:標的資產存在瑕疵,資產商譽金額佔比較大。

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19年末,紫光聯盛的商譽金額為143.71億元,相對於184.68億元的收購估值,佔比高達77.82%,其核心資產是花22億歐元收購而來的立聯信,也就是說,其收購金額中的近八成是商譽。

通過收購而來的,商譽不可能不大。

我們無法肯定,「抱回來」的孩子能不能養大、能不能聽話的養大、能不能養大後還顧家,但是有一點,通過買,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買到業務。

從校辦企業開始,經歷了1993年、2003年、2008年、2013年多輪次的改制而來的紫光集團,公開的收購,自2013年以來,已經超過1000億人民幣(折算),除了收入囊中的,還有失敗的,也有合資的,入股的,這些組成了半導體風口下紫光集團的版圖。

郭台銘說,趙偉國不過是一個炒股的投資者,怎麼能去問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一個世界半導體教父,公司多少錢要賣?

(趙偉國可能不知道)「(技術)不是你(趙偉國)今天用錢就可以買的」。

對了,上一個這麼豪橫的買主,他的名字叫海航,再加上一個,叫安邦。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