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牛潔 文 記者 王亞鴿 實習生 胡敬超 攝影

小夥伴兒們,加油!
核心提示┃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彷彿霧裡的揮手別離……詩人席慕蓉的一首《鄉愁》,道盡深情與滄桑。
很多人說,隨著城市的發展,現代都市的小朋友是沒有鄉愁的。5月20日,大河報小記者來到鄭州航空港區八千辦事處中心學校的「趣園」,了解民俗,感受鄉愁。趣園位於鄭州航空港區八千辦事處中心學校君趙小學內,是一所集民俗參觀與體驗於一體的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一個下午的時間,在電子產品陪伴下長大的城裡娃,深深愛上了「老民俗」。
驚喜
識風箱、木鋸、馬廄小記者發現「新大陸」

快樂盪鞦韆,我要飛得更高!
「這就是風箱啊?來的時候媽媽專門給我講過。」趣園鄉味館內,小記者葉子青見到風箱,十分激動。
講解員介紹,風箱由木箱、推拉把手和活動木箱構成,是過去農村廚房的「標配」。「我知道!媽媽說她以前用過。」葉子青一邊說,一邊申請操作風箱。在講解員的指導下,他拉動風箱,感受風力,十分興奮,「哇!真神奇!快拍照片,我要傳給媽媽看!」

老照相機,原來長這樣。
記者了解到,趣園內共有8間主題展館,展示的多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物件。鄉史館,以鄭州航空港區變遷為主題;鄉味館,陳列五六十年代的廚具,如灶台、面瓢等;鄉土館,陳列有木杴、耙子等農具;鄉趣館,以老遊戲為主題,有「跳房子」、彈珠等遊戲;鄉居館,展示過去的民居特點;鄉韻館,主題為書房;鄉情館,陳列老式織布機、紡車;鄉音館,展示露天幕布電影、老照相機。
除了葉子青,當天,所有的小記者都對這些「老物件」充滿好奇,彷彿發現「新大陸」,提問不斷,「這是啥,看上去好奇怪。」一位小記者問道,「這是鋸子,用來鋸木頭的。」講解員「揭秘」。為了讓小朋友們的認識更加直觀,講解員再次解釋道,動畫片《熊出沒》中,光頭強用的是電鋸,但以前的鋸子都是手動的。深入淺出,這樣的解釋,讓小記者們恍然大悟。
另一個展館內,馬廄吸引了小記者們的眼球。「這是幹啥的?」小記者再次發問。講解員介紹,這是馬廄,也叫馬棚,養馬的地方,這裡還有馬槽、馬燈、鍘刀等「配套設施」。「我知道,馬槽是馬『吃飯』的地方,鍘刀是切草的地方,也就是馬的『廚房』。」一位小記者的比喻準確而有趣,一下子把大家逗笑了。
收穫
推石磨、壓壓井、搖紡車,孩子們「get」新技能

這水真清涼
學到新知識,也「get」新技能。當天,面對老物件,小記者們躍躍欲試。
老石磨前,小記者安閆煜和另外一名小朋友最先搶到「體驗權」。起初,安閆煜使了好大勁兒,可石磨紋絲不動。「把繩子弄直,手裡的木棍拿住末端,別離太近。」講解員連忙指導。
有了竅門兒,安閆煜有如神助,終於將磨盤拉動,兩人歡呼雀躍。徐梓航小朋友不甘示弱,表示要獨立完成。謹遵講解員傳授的要點,加上小傢伙兒體格健壯,在他的操作下,石磨盤轉動起來,小夥伴們紛紛為他鼓掌。

我會推石磨啦
講解員不忘補充說,推石磨其實用到了槓桿原理,手拿木棍的距離與磨盤越遠,就越省勁兒。「這些都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具體的知識原理以後你們都會學到。」
趣園空地區的「壓井」更是人氣爆棚。講解員示範:倒入一碗水,居然能引出源源不斷的水,這讓小記者們瞠目結舌,再次開啟「躍躍欲試」模式。
可是,看著簡單,小傢伙兒們怎麼也壓不出水來。講解員再次傳授動作要領,並提醒大家要握住手柄末端,防止打到其他小朋友。
會者不難。果真,按照正確的方法,一股清水涌了上來。小記者們歡呼雀躍,大家紛紛用手接水、洗臉,感受井水的清涼。
當天,小記者們還學習了紡車、織布機以及軲轆井的用法,收穫滿滿。
心血
搜集老物件,校領導和老師走了二十多個村子
為啥要建這個以老民俗為主題的趣園?不少小記者提出問題。
據鄭州航空港區八千辦事處中心學校校長劉建軍介紹,這幾年,鄭州航空港區發展飛快,但是,隨著城鎮化的進程,許多老村落也隨之消失。為了讓孩子們不忘初心,留住「鄉愁」,2016年底,八千辦事處中心學校便決定建一處展館,讓現在以及將來的孩子,能夠感受鄉情、體驗民俗。
趣園所在地——鄭州航空港區八千辦事處中心學校君趙小學校長劉紅學告訴記者,最初,聽到這一想法,老師們都感覺很有情懷。但也有一些人提出質疑:別的學校都在提倡高科技,展示民俗、留住鄉愁,這不是「倒著走」嗎?然而,隨著了解的深入,老師們意識到,許多民俗已漸行漸遠,彌足珍貴,他們真正意識到這一項工作的意義。
為了建設趣園,君趙小學將幾間老房子加以改造。周末、假期,劉建軍和劉紅學帶領老師們走遍附近村莊及舊貨市場,搜集老物件。他們走了二十多個村子,最遠的還去過長葛、尉氏。有些老師還把家裡的舊錢幣、老糧票、耙子等「貢獻」出來。
「其間也發生過許多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劉紅學說,比如,有些村民家的老磨盤早已廢棄不用,但當老師說想低價收走時,村民立即提高警惕:是不是騙子?難道這個磨盤是古董?對此,老師們總會苦口婆心地說明這些老物件的用途。令人感動的是,聽了這些,村民們大多表示支持,甚至免費贈與。如今,趣園內已有二百多件陳列品。
「每個老物件我們都會登記在冊,趣園的任何一個角落,都是鄉親們對故鄉的情懷。」劉建軍說,希望通過這項工作,能讓現代的孩子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走得更遠,「一個人,只有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才能知道往哪裡去。」
來源:大河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