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新聞報道史上的十大難忘記憶

2022年10月16日16:34:04 熱門 1886
新中國新聞報道史上的十大難忘記憶 - 天天要聞

編者按:歷史前行的洪流奔騰不息,每到一個關鍵的節點,總能見到新聞人的身影。他們用鏡頭捕捉動人的瞬間,用文字記錄時代的細節,在重大歷史時刻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在歡慶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人民網傳媒頻道細數70年新聞報道史上的十大難忘記憶,讓我們一同感受記錄時代變遷、推動社會變革的新聞力量。

1. 鏡頭記錄下的新中國開國大典

新中國新聞報道史上的十大難忘記憶 - 天天要聞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按動電鈕,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新華社發

資料圖

)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即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這一偉大的歷史時刻,被數位攝影師捕捉,定格在一張張不同角度而萬分珍貴的照片中。

開國大典上的一些黑白照片人們可能並不陌生,比如流傳最廣的這幅,就是陳正青拍攝的《開國大典》(亦作《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當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時候,他按下快門,將這一重要歷史瞬間定格,這張照片至今已被無數報刊轉載。

新中國新聞報道史上的十大難忘記憶 - 天天要聞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陳正青攝

為了能拍好這次大典,選派了多名政治可靠、技術過硬的記者和攝影師。但能夠上天安門城樓的攝影記者只有陳正青、楊振亞和侯波。

侯波是開國大典現場攝影隊中唯一的女性。據她回憶,開國大典上,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不停地走動,她就要不停跟著拍照。當看到毛澤東走到天安門城樓右邊時,侯波想拍一個帶天安門城樓的毛澤東側身鏡頭,但由於空間十分有限,她只能冒著危險將身體探出前廊邊的矮牆,一再往後撤身子,但還是取不到滿意的角度。正在這時,旁邊有人抓住她的衣角說:「你放心大膽地取景吧,我抓住你。」拍完後,侯波收回身體扭頭一看,幫忙的人竟然是周恩來總理。過了一會兒,侯波又急忙換到另一個位置,也需要把身體伸向護欄外。陳雲主動伸過手來,抓住侯波的衣服說:「我來幫你,趕快拍。」

新中國新聞報道史上的十大難忘記憶 - 天天要聞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侯波攝

其實,拍攝開國大典盛況的除了中國攝影師,還有一個來自蘇聯的電影攝製組,拍攝當時還比較少有的彩色膠片。他們作為一批特殊的客人和記者,破例被允許登上了天安門城樓,在最佳機位近距離地對共和國的締造者們進行了拍攝。

2.《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掀起全國大討論

1978年,經歷了重重磨難的中國面臨著歷史的抉擇。

新中國新聞報道史上的十大難忘記憶 - 天天要聞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刊登於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頭版。

在徘徊的十字路口,1978年5月11日,一篇以「本報特約評論員」名義發表的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光明日報》一版刊發。

當天,新華社全文轉發。次日,《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同時轉載,全國絕大多數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報紙也陸續轉載。

一石激起千層浪,由此掀起的席捲中國的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衝破了長期以來「左」的錯誤和「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擺脫了教條主義和個人迷信的精神枷鎖。

鄧小平評價道:「關於真理標準問題,《光明日報》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麼大的反應,說是『砍旗』,這倒進一步引起我的興趣和注意。不要小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爭論。這場爭議的意義大了,它的實質就在於是不是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這場討論,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提供了理論準備,為改革開放確立了思想起點,為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1978年年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了改革開放這一「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3、「小平您好」,一張照片定格經典歷史一刻

1984年10月1日的國慶35周年慶典活動,是全面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勢下舉行的,有著特殊的意義。參加群眾遊行的人們情緒高漲,昂首闊步地依次從天安門前通過。

新中國新聞報道史上的十大難忘記憶 - 天天要聞

人民日報攝影記者王東拍下學生舉著「小平您好」橫幅的歷史一幕。

當天,人民日報攝影記者王東在金水橋南架好了器材。他將一個1000毫米的長鏡頭對準了城樓,以便及時捕捉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特寫;又在脖子上掛了一台裝了標準頭的萊卡M3,用來隨時抓拍群眾場面。突然,人群中一陣喧鬧,一群朝氣蓬勃的北京大學學生面朝天安門,高舉起一條樸素而特別的橫幅——「小平您好」。這四個字被大學生們寫在4張綠色的大紙上,紙被貼在床單上,四周裝飾了彩帶,頂端綴以紙花,橫標變成了一把高大的花束。這是一個「突發事件」,讓現場很多記者一下子都愣住了。「有點意思!」王東

來不及細想,「咔嚓、咔嚓」摁了兩下快門。歷史就在這1/125秒中定格了。

「小平您好」,當年北大學子不經意間的舉動,創造了經典的歷史一刻,道出了億萬人民的心聲,成了全國人民共同的記憶。一句簡單的問候,但充滿真摯的感情,真實表達了人民群眾內心深處對鄧小平同志的由衷祝願和樸素、深厚的愛戴之情;也最能表達對黨中央的領導、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衷心擁護。

新中國新聞報道史上的十大難忘記憶 - 天天要聞

1984年10月2日《人民日報》二版刊登王東拍攝的照片。

10月2日,這張定格歷史瞬間的照片刊登在《人民日報》第二版上,之後獲得1985年全國新聞攝影最佳獎和全國好新聞特等獎。

4.《東方風來滿眼春》引發又一次思想解放

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並發表重要講話,是一件對深圳、對中國乃至對世界都意義深遠的大事件。

新中國新聞報道史上的十大難忘記憶 - 天天要聞

1992年1月19日下午,鄧小平在深圳迎賓館。後排左一為陳錫添。(圖片由原《深圳特區報》攝影記者江式高提供)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以88歲高齡視察南方,在長達一個多月的時間裡,鄧小平提出並闡發了一系列全新的思想,再一次反覆強調中國的改革就是要搞市場經濟,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

時任《深圳特區報》副總編輯的陳錫添作為鄧小平此行唯一隨行的記者,記錄了鄧小平的所有講話與細節。

新中國新聞報道史上的十大難忘記憶 - 天天要聞

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區報》刊髮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

3月26日,《深圳特區報》發表了陳錫添長達一萬多字的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鄧小平同志在深圳紀實》。

新中國新聞報道史上的十大難忘記憶 - 天天要聞

1992年3月31日,《人民日報》轉載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

3月30日,新華社向全世界全文播發了此文。第二天,《人民日報》等國內各主要報紙都在頭版主要位置轉載了這篇長篇通訊。

3月31日,中央電視台在當晚《新聞聯播》之後,用45分鐘全文播發了這篇文章。

與一般描寫偉人的文章不同,這篇萬字長文擁有自然的文章架構和平實生動的行文風格,從大處著眼,從細節入手,以時間為序,用鮮活的細節來刻畫人物,真實記錄了小平同志在深圳視察時所做的重要談話。該通訊先後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全國改革好新聞一等獎、全國計劃單列市頭條新聞競賽特等獎等多項大獎。

文章在海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對創造新的輿論環境,加快中國的改革開放步伐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成為新聞界在思想解放運動中的一件標誌性事件,在中國新聞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員、《新華每日電訊》原總編輯解國記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篇文章使中國人民踢開姓「資」姓「社」羈絆,放開手腳大幹,一路浩蕩直取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

5.《焦點訪談》開播:中國新聞輿論監督的旗艦欄目誕生

有專家認為,在中國電視的發展史上,除了《新聞聯播》外,再也沒有其他節目比《焦點訪談》的創辦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更為廣泛和深遠。

《焦點訪談》是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於1994年4月1日推出的晚間新聞評論類節目,始終堅持用事實說話,發揮了強大的新聞輿論導向作用。

新中國新聞報道史上的十大難忘記憶 - 天天要聞

水均益、敬一丹、翟樹傑(從左至右)在《焦點訪談》演播室。(資料圖)

這個全新而深刻的節目一夜之間成為中國人了解世情的「晴雨表」,掀起了輿論監督的熱潮,許多節目讓百姓拍手稱快,使最高領導撥冗矚目,改變了中國電視媒體只有宣傳的固有理念。

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的重要職責。觀眾調查結果表明,以《焦點訪談》為代表的輿論監督類節目的創辦,使社會存在的一些焦點問題在電視屏幕上曝光後,增強了觀眾對電視的信任度。

1998年10月7日,朱鎔基到中央電視台考察工作,並與中央電視台負責同志以及《焦點訪談》節目組的編輯、記者進行了座談。就是在那天的座談中,朱鎔基揮毫為《焦點訪談》題詞:輿論監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

新中國新聞報道史上的十大難忘記憶 - 天天要聞

主持人敬一丹用手機拍攝《焦點訪談》的節目logo。(資料圖)

據統計,1998年《焦點訪談》全年節目中,輿論監督內容所佔比例為47%,當年每天都有3億中國人收看《焦點訪談》。

6.香港回歸:中國電視史上首次大規模、長時間直播報道

新中國新聞報道史上的十大難忘記憶 - 天天要聞

1997年7月1日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資料圖)

香港回歸,是20世紀末重大的政治事件,全國關心,世界矚目。

在這歷史性的時刻,中國中央電視台對香港回歸進行了72小時的直播,這是中國電視史上第一次如此大規模、長時間的直播報道。

電視直播報道從1997年6月30日6點始,至7月3日6點結束,央視1套、4套節目連續72小時播出,並加開41小時臨時英語頻道。一些重要活動的直播,收看人數達到9億以上。可以說,這是在世界重大事件的報道中,中央電視台首次成為向世界提供主信號的電視媒體。

新中國新聞報道史上的十大難忘記憶 - 天天要聞

1997年6月30日,白岩松進行現場直播

報道。(視頻截圖)

央視名嘴白岩松的第一次大型直播就是在香港回歸時,他在回憶中提到,「1997年香港回歸,是給中央電視台啟動大型新聞事件直播的最好機會,一是責無旁貸,二是從自身的改革需求上要主動請戰,主動與被動結合到一起。」

「我們大部隊提前一個多月便到了香港與深圳,為這一場幾十個小時的直播,提早這麼久到達現場,充分說明了我們的緊張與茫然,當然,也有謹慎與勤奮。」

72小時直播順利完成,中間的過程、遺憾與精彩,早已成為電視人與觀眾共同的記憶。而自從中央電視台在香港回歸的電視新聞報道中,首次採用現場直播報道形式以來,電視直播憑藉其直觀、快捷、現場感強的獨特傳播形態,始終在新聞行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7、強國論壇:愛國與強國中誕生「中文第一壇」

1999年5月9日,為表達廣大網友對北約轟炸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野蠻行徑的強烈憤慨,人民網開通「強烈抗議北約暴行BBS論壇」,同年6月更名為「強國論壇」。

這是中國網路媒體創辦的第一個網上時政論壇,愛國與強國是她與生俱來的基因,權威性、大眾化、公信力的擔當特質深深地融入論壇的發展。

強國論壇不僅是人民網最具影響力的精品欄目,也是我國互聯網新聞傳播事業中知名度最高的互動欄目。它的誕生被稱作中國真正的新媒體的誕生,一上線便深受網友喜愛,被譽為「中文第一壇」。

創辦以來,「強國論壇」嘉賓訪談堅持立足高端、關注熱點、展現多元、突出互動,截至目前,已累計邀請數千位嘉賓與網友在線交流。

2007年2月2日,強國論壇走進俄羅斯,對話俄羅斯第一副總理梅德韋傑夫。

新中國新聞報道史上的十大難忘記憶 - 天天要聞

2008年6月20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人民網強國論壇同網友在線交流。(人民日報記者 李舸 攝

)

2008年6月20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來到人民日報社,通過強國論壇同網友在線交流。他在回答網友提問時說:「雖然我平時工作比較忙,不可能每天都上網,但我還是抽時間盡量上網。我特別要講的是,人民網強國論壇是我經常上網必選的網站之一。」

新中國新聞報道史上的十大難忘記憶 - 天天要聞

強國論壇20歲「正青春」

「八方風雨論壇,一片赤心強國」,20年來,強國論壇不斷推出多個專欄、系列訪談、視頻欄目和活動,始終堅守權威聲音、主流價值,堅持傳遞民意民聲的使命擔當。

8、中國百年奧運夢圓:人民日報連夜推出彩色號外

新中國新聞報道史上的十大難忘記憶 - 天天要聞

2001年7月13日,薩馬蘭奇宣布北京贏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資料圖)

2001年7月13日,是一個無人入眠的夜晚。當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薩馬蘭奇先生鄭重宣布,2008年第二十九屆奧運會舉辦城市為「北京」時,中華民族一個百年的夢想在那一剎那成為了現實,北京沸騰了、中國沸騰了、華夏兒女沸騰了。那是一個喜悅的淚水和成功的狂歡交織的不眠之夜。

新中國新聞報道史上的十大難忘記憶 - 天天要聞

人民日報出版《北京申奧成功》號外

為慶祝北京申奧成功,人民日報連夜出版彩色號外《北京申奧成功,神州沸騰了》。號外上刊登了人民日報社全體工作人員向北京奧申委代表團發出的賀電,賀電說:國際奧委會選擇了北京,選擇了中國。在此,我們謹以新聞工作者的名義,向奮戰在申奧第一線的北京申奧代表團致以深深的謝意。你們辛勤高效的工作,為祖國贏得了榮譽,為北京贏得了機會。

在這張中共中央機關報的歷史上,此前出版過號外的,僅原子彈爆炸成功、氫彈爆炸成功、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中美建交等8次。

14日出版的《人民日報》發表熱情洋溢的社論《譜寫奧運史上最壯麗的篇章》,文章稱「這個時刻我們已經等了很久,中國人民由衷地喜悅,盡情地歡呼。」 「2008年的北京,天空會更藍,城市會更美,五環的旗幟會更鮮艷。中國人民意氣風發,信心百倍,將奮力譜寫奧運史上最壯麗的篇章。」

9、汶川地震報道:網路發揮主流媒體作用

2008年可以說是中國網路傳播的轉折年。在這一年,網路在四川汶川地震中的特殊作用使網路當之無愧地邁向主流媒體。專家認為,互聯網超過報紙和電視台,成為震情反映最迅捷、多種媒體報道集大成的信息平台,同時也是公眾大規模情感宣洩和意見交流的平台。

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14時46分,新華網發出第一條快訊:「12日14時35分左右,北京地區明顯感覺到有地震發生。」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僅半個小時,互聯網上就出現了來自災區的第一聲呼救,阿壩州政府網站發布題為「阿壩州汶川縣7.8級地震後發生三次餘震」的信息。此後,許多災區孤島的重要信息,透過互聯網源源不斷地向外界傳送。

新中國新聞報道史上的十大難忘記憶 - 天天要聞

人民網專題截圖

5月12日地震當天,互聯網上的新聞數量就達到3346篇。各大網站幾乎都在第一時間開設汶川地震專題,比中央電視台更早開始滾動發布震情新聞,並派出記者趕赴災區採訪。一些網友自發製作和上傳災情文字、圖片、視頻,使互聯網成為比電視、報紙更為靈敏的信息源。

新中國新聞報道史上的十大難忘記憶 - 天天要聞

圖片來自《人民日報》法人微博@人民日報

汶川「5·12」地震標誌著中國網路媒體已經成熟,從信息量到觀點數量,互聯網都無可爭議地壓倒了傳統媒體,成為社會輿論最重要的發源地。英國《金融時報》在一篇文章中說,在汶川大地震中,中國的互聯網再一次證明其主流地位,不是靠行政級別,而是靠強大的信息整合方式及對2億網民的影響力。

10、黨的十九大報道:融媒體產品「井噴」,新媒體創意「爆棚」

新中國新聞報道史上的十大難忘記憶 - 天天要聞

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 攝)

十九大期間,我國中央及地方各主要報刊、電台、電視台、網站開設各類專欄、專刊,充分運用直播、視頻、H5 、MV、VR、360度全景等技術推出一系列融媒體產品,通過傳統報道方式與新媒體傳播手段的協同發力,增強宣傳報道效果,拉近了十九大這一歷史性盛會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

新中國新聞報道史上的十大難忘記憶 - 天天要聞

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會現場,中外記者齊聚採訪。(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 攝)

10月18日上午,十九大開幕,各家媒體在直播陣地大展身手。短短4小時內,人民日報「兩微一端」對開幕會和「黨代表通道」進行的全程直播,觀看量達3639萬次,收到留言11萬條;人民網直播新聞點擊量4070萬次,視頻播放量1019萬次。

新中國新聞報道史上的十大難忘記憶 - 天天要聞

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行了多場記者招待會,這是中外記者在聚精會神聽取會議內容。(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 攝)

創新,是十九大報道的鮮明特色。藉助互聯網傳播優勢,關於十九大的新媒體報道、融媒體產品呈現出井噴之勢。

由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推出的三維動畫短片《刻度上的五年》,在各大視頻平台的點擊量超過2000萬。人民日報客戶端將十九大報告3萬餘字整理成思維導圖,短短兩天瀏覽量就接近600萬。

人民網藉助東航客機讓十九大報道「上了天」。10月18日當天,乘坐東航70架寬體客機的乘客連入機載WiFi,就可以進入人民網的「空中看十九大」專題。大型系列微視頻《56個民族兒女寄語十九大》,每天在十九大新聞中心大屏上循環播出,引起觀眾強烈共鳴。

新華社推出短視頻《領航》,回顧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引髮網友熱轉。

十九大期間,央視新聞新媒體圍繞大會主題共發布100多條微視頻,還首次推出豎屏視頻「微博故事」。《中國此時此刻》景觀直播把介紹黨史與展示成就相結合,其瀏覽量和互動產品的單條閱讀量創下客戶端直播收視紀錄。

(

整理:

仇辰、趙光霞、宋心蕊

參考資料:

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解放軍報、人民畫報、北京日報、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人民網、新聞戰線等

)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