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美國居民家庭收入的平均數、中位數數據都正式公布啦!按美國商務部人口普查局發布的信息為準,美國居民家庭的2020年平均收入約為9.7萬美元,中位數收入為6.75萬美元,仍屬於較高水平。
報告中公開的信息還顯示,美國居民家庭「人口均數為2.51人」。按此推算,2020年美國居民的「人均收入為3.86萬美元」,「人均中位數收入約為2.7萬美元」,這個成績不僅在主流發達國家中處於領先水平。
而且美國居民的「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也在發達國家裡排名靠前——2020年美國全社會創造的GDP超過了20.95萬億美元,按3.33億人口計算,美國人均GDP為6.3萬美元。
即,2020年美國「人均收入」約為「人均GDP」的61%,而主流發達國家的人均收入通常只是接近人均GDP的60%,大量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還在40%到50%之間徘徊。
佔比為何這麼高?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美國居民的人均收入在達到這麼高水平的同時,占人均GDP的比重也能在全球主要經濟體裡面位居前列呢?這原因有哪些呢?接下來,南生給大家簡單解讀下。
通常情況下,我們將居民的收入分成四大類型,分別是:工資性收入、經營性凈收入、財產性凈收入、轉移性凈收入。其中,發展中國家的居民依然主要依賴出售勞動力獲取收入,其工資性收入佔比較大。
但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其金融業發達,居民財產組合中「有相當比例的資金購買了股票、基金、黃金」等等。這種運營資本帶來的收益往往比出售勞動力獲得的收益更多,推高了美國居民正式收入的增長。
在今年9月份,任澤平曾撰文表示「全球勞動收入份額下降、資本收入份額上升,導致貧富差距拉大」。尤其是以美國為主的發達國家憑藉其金融產業的優勢,讓其企業、居民獲得了更多的貨幣收入。
換言之,發展中國家的大量普通老百姓還在依賴出賣體力賺錢,獲得的收入是微薄的。而有錢人卻可以「通過錢生錢」的模式,輕鬆地賺取更多的財富,這就導致他們的收入佔GDP比重更高了。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轉移性凈收入」,這裡面就包括國家提供的各種補貼。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流行,給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多國經濟、民生帶來較大衝擊。美國開啟了規模龐大的經濟刺激計劃。
一方面大量增發美國,另一方面大量增發國債,並將獲得的資金給受損企業、居民提供補貼,減少疫情對其造成的損失。與美國相比,不僅發展中國家無法做到這麼大規模的補貼措施,就是其他發達國家也難以做到。
給予我們什麼啟示呢?
總之,美國居民收入佔GDP比重較高,有其特殊性。這也從側面告訴我們:需要不斷地推動產業升級,不僅需要佔據利潤更高的行業,而且還需要均衡發展各大產業——現代化金融業不可低估,可為居民提供更多增進收益的渠道。
此外還需要注重收入的二次和三次分配製度,在提升勞動收益的同時,充分調動資本的流動性,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地回報社會,推動居民整體收入的發展,積極向共同富裕邁進。對此,網友們認同嗎?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