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 實習生 劉炎 龔昕冉
又一個畢業季臨近,浙江某高校的碩士應屆生周旭已陸續收到了來自多個「大廠」的入職offer。在同一眾用人單位鬥智斗勇的過程中,他並沒有感受到什麼特別的壓力。相反,憑藉著前期對各個企業所做的「背調」,在這5家企業的面試過程中,「基本上所有的問題都在掌控之內」。
事實上,早在去年6月的秋季招聘開始前,周旭就已經明確了自己對企業的要求,並對企業的相關情況進行了多方位的了解,並按照重要性從高到低排序:地點、行業、平台大小、薪資水平以及企業文化背景。
基於這一首要需求進行篩選後,擺在周旭面前的就只剩下了五六家企業。而在這剩下的企業各方面條件相差不大時,他最終選擇入職一家自己認為更具活力和創新性的公司。
周旭的求職經歷不是個例,據媒體報道,大批以00後為主體的畢業生即將帶著新的言行和思維方式步入職場,他們不僅不迷戀大廠的光環、敢於對加班「說不」,甚至在面試前「反向背景調查」僱主。
反客為主:00後畢業生開始「反向背調」僱主
在求職過程中,「背調」是一個十分常見的環節。這是「背景調查」簡稱,一般發生在面試流程的尾聲,用人單位通過諮詢應徵者的畢業院校、前公司和其他相關人士,對應徵者的背景資料進行真實性核查。然而,如今的大學生們,給傳統意義上的背調來了個「反攻」。
北京某重點高校的應屆本科畢業生陳苒在求職前就為自己今後的就職環境作了設想。她嚮往比較輕鬆自由的工作環境,於是排除了大量的傳統公司。而作為一個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出於提升自己專業能力的目的,她最終將目標放在了互聯網「大廠」以及知名會計事務所。
在此基礎上,她一方面通過互聯網收集事務所的信息,不僅從官方網站上查詢資料,也在各種不同類型的App中搜尋更多來自於員工的分享。另一方面,她利用假期在這些事務所中實習,親身地感受了工作環境、了解了工作內容。藉此,她最終和自己心儀的事務所簽訂了協議並即將正式入職。
「反向背調」帶給陳苒的是對於職業發展的更深層次思考。初入大學時,互聯網大廠曾非常吸引陳苒,有一種「光環」般的價值。但隨著陳苒升入高年級,她開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在最終選擇職業時,雖然有『大廠光環』的吸引,我還是選擇了可以針對性提升自己專業素養的地方。」
在網路上,「反向背調」甚至還被總結出了不同「段位」。最基本的操作,是從各種網路App信息中查看公司,去招聘網站了解同類崗位;更進一步,是找師兄師姐或曾經在公司實習工作過的「小夥伴」打聽內幕;進階版的,是去薪資工具里比對薪資水平,從企業查詢網站上看公司規模,查老闆背景,甚至還要看公司背後的投資人及其投資邏輯。
李栗是北京大學的大四學生,從大二開始,他有過許多份實習經歷。除去第一份實習中,他因尚處於「職場小白」狀態而沒有做特別的調查以外,在其他的實習中,他都積攢了大量「反向背調」的經驗:「一是直接通過電腦、雜誌、書籍、文檔、互聯網搜索等現有二手資料進行分析;二是依靠自己的人脈,在與朋友、同學的交流中,設身處地感受對應公司的環境。其中,後者更為重要。」
「反向背調」在大學生中常見嗎?湖南大學輔導員於涵宇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其實這種情況在畢業生中間一直都有,多年來我們在就業指導中也經常會鼓勵學生去做『職業訪談』,就是一種對於用人單位的調研,最常見的就是聯繫已經在該單位就職的學長學姐,或者是在一些求職的網站、論壇等了解工作具體情況、薪資待遇和職位發展等。」
「但是近年來,隨著畢業生群體已經大部分是95後、00後,其中一部分對於用人單位的背調也是越來越多樣化、細緻和詳盡。」於涵宇說,這是因為現階段畢業生是互聯網原住民,對於信息的收集能力和敏感性要遠高於以前的畢業生,畢業生就業滿意度的組成也更加多元和社會化。
佔據主動:「反向背調」後,大學生獲得了什麼?
在「反向背調」的操作中,不少大學生坦言,這不僅讓自己對即將上任的工作崗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讓自己對於職業生涯的發展、人生道路的規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當第一次看到「反向背調」這一詞語時,李栗感到有些奇怪。在他的認知中,主動地對公司背景進行調查,是「天經地義的」。但他同樣承認,在求職過程中,公司或單位處於主導地位,但這並不影響求職者的主動性。
在自己廣泛的交流中,李栗發現,並不是所有同學都有著去調查意向企業的主動性。「身邊有許多同學習慣於步入大學前的學習生活,習慣於被選拔,而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選擇也是很重要的一點。」
「我們不應是『求工作』,而是『找工作』。」在他看來,「反向背調」不僅應該是流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然而,陳苒身邊的同學們同樣會很積極地通過各種渠道去了解公司情況。通過「反向背調」,他們不僅能夠通過薪資情況、員工特點、企業文化等的情況篩選出自己所期望入職的公司,還能在面試過程中佔據一定的主動權。陳苒正是憑藉著對公司關注點的調查,既有針對性地準備了面試材料,又積極主動地把面試官引到了自己想向其展示的方面。
讓自己在求職中佔據主動地位,這是不少「反向背調」的大學生們認可的觀點。
胡潘畢業於北京市某高校城鄉規劃專業,在工作一年後,對自己當初「反向背調」的行為深感慶幸:「求職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甚至是求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提前對應聘企業或單位的背景調查可以規避很多風險,讓自己寶貴的青春不至於浪費在盲目選擇上。」
清華大學學生職業發展指導中心的一名老師表示,「反向背調」證明學生有能力、有把握在求職中處於優勢地位。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該老師表示:「首先高校都開展職業輔導課,這讓同學們慢慢覺得找工作這件事情很重要。也讓他們進行了一次自我反思、自我探索,讓自己的個人特質和崗位需求進行『人崗』匹配。職業諮詢過後同學們大概都會產生的一個概念是,既然要達到人崗匹配,自我探索是一方面,對企業的崗位的了解也是一方面。」
重塑職場:用自我表達倒逼職場環境改變
從「反向背調」開始,這屆年輕人正在用自己的主體意識,為職場帶去新的風氣。
面對許多固有的職場傳統,這一批大學生也正在以鋒芒畢露的方式進行著反抗。比如,面對許多互聯網大廠盛行的「花名文化」,李栗的許多同學們將之稱為「切斷社會聯繫的一種方式」並加以反對。
甚至於,他們會有更多「不安分」的規劃,陳苒雖然成功入職了最頂尖的一所會計事務所,但她計劃將在工作三至五年後辭職,繼續她的校園生涯。
渴望平等、追求自我表達、重視自身合法權益、敢於提出反對意見……這一切也會倒逼著企業去作出改變,營造出更為合理的職場環境。
來自大連理工大學的輔導員梁老師觀察到,不少企業對於「反向背調」這件事並不排斥。「我了解到,同學會對自己有意向但不了解的企業進行背調,企業其實也挺配合同學的調查,因為企業也知道有些東西公開化之後反而有利於吸引人才。甚至有的企業就說,『你不要費勁,我把我們的東西直接發給你,你自己看吧』,反而能贏得畢業生的一些信任。」
然而,有高校教師建議,大學生們在進行「反向背調」的同時還需理性認識。
於涵宇表示,她對於「反向背調」的看法是雙面的。「確實有部分同學的生涯發展意識比較成熟,對於行業、職業、市場的認知也相對全面,而且能夠根據自身的特點來針對性地分析各個崗位的利弊,用發展的眼光去權衡選擇,並且進入價值觀一致並符合自己發展預期的團隊來創造更多的價值,對於這一部分同學的選擇,我是支持的。」
「但是我從網上還看到有些學生其實還沒有做好自身分析和對外的理性認知,比較單純和主觀地去看一些網上的信息和評價,比如網路上「人均年薪百萬」,搜什麼企業和崗位都有人勸退等言論。在反向背調的過程中,也是要秉承『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這樣的觀點,不單純以加不加班、年薪多少來衡量一個崗位。」於涵宇說。
「必須在水中學游泳。」於涵宇建議,畢業生如果有機會可以盡量進入目標行業和崗位去進行實習實踐,真正體驗實際的工作內容,處理相關流程和環節,直面職場人際關係和團隊合作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體驗不同的企業氛圍,在實戰中調整自己的預期和目標,並且也能進一步指導自己對於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更科學,更務實。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學生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