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 攝
長江記者黃潔瑩 通訊員陳克茂 許小波
25日上午,江夏明熙小學的45名學生正在參加學校的「京劇夏令營」。女生在練習身段「甩水袖」,而男孩子們則揣摩「雲手」的手勢和步法。早在2007年,明熙小學就開設了京劇社團。10年來,學校京劇社團把孩子們送進了中國戲曲學院附中、省市藝術學校,也把京劇做成了一門校本課程,全校的每個孩子都能來一段京劇的念白和身段。
第一期京劇社只招到30個學生
在學校的三樓形體室內,湖北省京劇院的國家二級演員時景艷正在教女生們「甩水袖」,學校音樂老師葉華在旁邊指導,「10年前學校開了京劇課,我跟著專業老師在班上維持秩序,現在成了票友,還能幫老師糾正一下學生的身段和唱腔」。
2007年,明熙小學時任校長吳維強在學校開設了「小小譚鑫培」京劇班。「京劇大師譚鑫培是從江夏走出去的,江夏人應該繼承和發揚這個國粹,就從小學生開始吧。」
葉華還記得,當時還沒有譚鑫培公園,媒體也少有小學開設京劇課的報道。她用「難」來形容當時開班的情形:京劇老師難找價高,學生們也不了解這門藝術,第一期只招到了20個女生和10個男生。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說的就是京劇。葉華說,京劇在舞台上看起來美輪美奐,但學起來可真難,通常一節課就練一個眼神或者動作,六七歲的孩子難免覺得枯燥。而且京劇當時並不熱,很多家長讓孩子轉學鋼琴、架子鼓等熱門藝術。「第一批孩子最後堅持下來的只有12個,每次看到身段已經練出來的孩子退團,就難過得不得了。」葉華說,好在學校支持,學生流失了就再招新的,慢慢地一年年堅持了下來。
學生唱進了中國戲校附中
在練功的休息時間,三(3)班的方文迪認真地整理自己的水袖,小心翼翼地疊好收在包里,「我從一年級就報名了京劇社團,我希望像師姐王致賢一樣考到中國戲曲學校附中,以後做時老師這樣的京劇演員」。
王致賢是學校京劇班第一批學員。25日,長江日報記者聯繫上了王致賢,正在中戲附中上高一的她,已提前結束暑假回北京排新戲。「2008年,我上小學二年級時開始學京劇。」她介紹,當時的京劇老師是江夏區紙坊街京劇社專業老師譚川漢、夏海蘭,也是她的京劇啟蒙恩師。
「看到譚老師和夏老師唱京劇,一下子就迷上了。」王致賢回憶,學校里的京劇課給她打牢了基本功,課後她還會去譚老師家「加課」,「我喜歡什麼就讓譚老師教我什麼,我當時愛舞槍,最後還真成了刀馬旦。」練完功回家就九點多了,她每次都是洗漱完倒頭就睡,「當然累,但我越學越喜歡,京劇是門特別深邃的藝術,我一頭扎了進去。」
2012年5月,上小學六年級的王致賢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報考中國戲曲學院附中。當時全國有幾百人報考,有視唱練耳面試,京劇知識筆試。她最後成為30個被錄取的女生之一,「班上有全國各地的孩子,我是第一個從江夏走出來的!」她自豪地說。
全校學生都要上京劇校本課程
繼王致賢之後,張詩怡參加全國少兒和平杯戲曲比賽獲得三等獎,余依文考入湖北藝術學校,還有不少學生考上了市藝校,學校的京劇表演也成了全區各類文藝活動的壓軸大戲。「孩子們拿了不少獎,傳統戲劇戲曲進校園的活動也逐漸開展,我們再也不愁生源了。」葉華說。
在京劇的學習中,孩子們逐漸體悟到了傳統文化的精髓。「伢變得能吃苦了。」三(3)班男生李強的媽媽何琴告訴記者,起初孩子壓腿覺得疼,但還是咬著牙堅持了下來,還主動把學習跟練功時間安排好。
「演出時要包頭,包頭的布要扎得很緊才能把漂亮的頭飾固定住。」副校長柯倩說,小小的伢疼得想流眼淚,硬是忍著,「他們把眼睛瞪得大大的,不讓淚水流出來,他們說不能哭,免得妝花了。」
越來越多的孩子愛上了京劇,2012年,校長曾明星主持編寫了校本課程《京韻飄香》,在全校推廣京劇文化和京劇知識,在全市第一個推廣戲曲廣播操,每個伢在畢業時都能來一段京劇念白或者身段表演。今年上半年,明熙小學又新編了一套涵蓋小學六年級的京劇課程,包括著名京劇選段、京劇文化知識、京劇表演等。「京劇不應該是一個獨樂樂的事情,希望更多的學校能加入進來,共同繼承和發揚國粹。」
【編輯:陳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