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建華
嘉興華氏蘭台大藥房內的徐大椿雕像
嘉興市區勤儉路908號的沿街店鋪,門面不寬,在小店林立、牌匾紛雜的勤儉路上,一點也不起眼。路人如果不加註意,僅能看到店鋪門頭上「始於乾隆二十七年」幾個大字,位於店鋪東牆上的店名招牌,則常被行人忽視。
這裡是一家名為「華氏蘭台大藥房」的藥店。招牌上的數字標示,它是這個品牌連鎖藥店的一號店。
乾隆二十七年、一號店——兩個信息彰顯著這個藥店與眾不同之處。
的確,在「老嘉興」的記憶里,這家小小的藥店,一點也不簡單。創始於1762年的老藥店,曾擁有無與倫比的輝煌。它原名蘭台藥局。1956年,勤儉路由原先的張家弄拓寬改造建成。第二年,蘭台藥局就搬遷至此。最初的勤儉路,繁華地段僅限於如今少年路與建國路之間這一兩百米的範圍,蘭台藥局恰在其間。很長一段時間裡,蘭台藥局是這條路上一個重要的地標。
筆者曾在蘭台藥局工作過20多年,對這裡感情甚篤,曾對其歷史淵源有過粗淺的探究。今天,我就為大家介紹介紹蘭台藥局傲人的過往。
清代醫學大家創辦藥局
蘭台藥局的創始人,是清代乾隆年間赫赫有名的醫學家徐大椿。
徐大椿,字靈胎,晚號洄溪老人,生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卒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徐氏祖籍江西,南宋時,徐氏先祖遷居嘉善,明正統年間又遷至蘇州吳江。徐大椿的曾祖父,好古博學,藏書甚富。其祖父徐釚於康熙十八年入翰林院,參與纂修《明史》。其父徐養浩,雖未能科舉考取功名,但也是一位讀書人。
徐大椿正是出生於這樣一個書香之家。長輩一直寄望他能夠承繼祖業、讀書做官,但徐大椿淡泊功名利祿,對經學和醫學興趣濃厚,最終選取了一條學醫濟世的人生道路。
徐大椿祖上收藏了眾多醫書,這為他學醫提供了巨大幫助。成名之後,徐大椿常受邀在蘇南、浙北一帶出診,並在吳江及周邊城鎮開設醫館、藥房。嘉興的蘭台藥局,即為徐大椿晚年時期創辦。
清代乾嘉時期的著名詩人、散文家袁枚,曾撰寫《徐靈胎先生傳》。此文收錄於袁枚的《小倉山房詩文集》。這篇徐大椿的傳記,介紹了他的生平家世、才德風度和醫學成就,為後世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史料。
袁枚的文中記述了徐大椿兩次奉乾隆帝召入京,為京官治病的情形。乾隆二十五年(1760),大學士蔣溥病重,乾隆命人尋訪天下名醫, 刑部尚書秦蕙田舉薦了徐大椿。次年正月,徐大椿奉召入京為蔣溥治病。診斷後,徐大椿認為蔣溥之病已不可為,密奏乾隆,坦言蔣溥「過立夏七日則休矣」。果如他所言,蔣溥病亡。乾隆讚賞徐大椿醫術及為人朴誠,欲留其在太醫院任職,但徐大椿奏稱年事已高,執意歸鄉,隨後獲准返家。
11年後,乾隆三十六年(1771)十月,乾隆帝再召徐大椿入京治病。此時,徐大椿年事已高,他自感此次入京未必生還,遂率次子同往。舟行月余,於臘月初一抵京。一路披風載雨,年老體弱的徐大椿精力已衰,三天後,他從容議論陰陽生死出入之理,並自作墓前對聯兩副:「滿山芳草仙人葯,一徑清風處士墳」「魂返九原,滿腹經綸埋地下;書傳四海,萬年利濟在人間」。至夜,徐大椿談笑而逝,終年79歲。
乾隆帝聞訊甚為惋惜,封贈其儒林郎,賞賜其子重金。之後,徐大椿靈柩回鄉安葬。乾隆五十七年,其墓遷葬於今天的吳江八坼凌益村。
吳江徐大椿墓園
「蘭台」之名出自紫禁城
據1981年嘉興市建設街道地名普查辦公室編寫的《地名錄》中有關蘭台藥局的記載,蘭台藥局的前身,是建於明代的大年堂藥鋪。大年堂藥鋪焚於火災後,乾隆初年,徐大椿行醫至嘉興,在嘉興東門開設了藥鋪。這家藥鋪的前身便是大年堂。
關於徐大椿在嘉興一帶行醫之事,桐鄉顏劍明先生寫有《寓居濮院的兩大名醫》一文。文中所說的名醫,一個便是徐大椿,另一人為清晚期的海寧人王孟英。
文中提到,乾隆初年,徐大椿曾至濮院行醫,寓居北河下徐錫純家。徐錫純侄子徐蔭階仰慕徐大椿醫名,拜其為師。由此,徐大椿的許多醫案被濮院徐氏收藏。咸豐年間,徐氏收藏的醫案被濮院外科名醫呂慎庵獲得。呂慎庵與徐靈胎的後人及門生金復初、蔣光煜共同刊印了這些醫案,取名為《洄溪醫案》,王孟英為此書作序。
大年堂藥鋪原位於嘉興城東。徐大椿重建藥鋪之後,將其遷至城外甪里街。後來,藥鋪更名為蘭台藥局。當時,甪里街交通便利,店鋪林立,藥局生意頗為興旺。藥局在甪里街經營了近百年。
1860年,太平軍攻至嘉興,清軍敗退時將甪里街焚成一片廢墟。之後,蘭台藥局遷到西河街下岸(今解放路一帶)。
上世紀20年代,嘉興城的商業繁華地段已轉移至北門大街(今華庭街)和塘灣街(原北京路)一帶,蘭台藥局搬遷到了北門大街一座石庫牆門裡(原建國路356號,眾安橋斜對面),約三個門面,進深有五六十米,與原省立一中(現輔成小學)僅一牆之隔。
1957年,蘭台藥局搬遷至勤儉路。此後半個多世紀,蘭台藥局與勤儉路一同經歷了繁榮與衰落。
使用了百年的銅沖筒
當年在嘉興開設藥鋪後,是徐大椿自己打理藥鋪,還是委託他人,目前無從查考。不過,將大年堂藥鋪改名為蘭台藥局的時間,應是徐大椿第一次奉旨入京之後。
這是因為,「蘭台」一名,大有來頭。
1965年,筆者進入蘭台藥局工作。一次,懷著好奇之心,我問藥局最後一位私方經理夏祥堯先生:為什麼其他中藥店都叫泰山堂、長生堂、葆春堂、同仁堂的,店名好記又好理解,這「蘭台」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夏先生告訴我:徐大椿的後人徐貽生曾對他講起「蘭台」名稱的由來。徐大椿第一次奉旨入京,獲賜居住於宮內的蘭台閣。蘭台閣,是紫禁城藏書之地。徐大椿雖在蘭台閣僅數月,但他博覽藏書,受益匪淺。返回故里後,他便將當年開設在嘉興的大年堂藥鋪改名「蘭台藥局」。乾隆二十九年(1764),他撰寫了一部醫學著作,特為其取名《蘭台軌範》。「蘭台」名稱,皆是徐大椿為念乾隆帝賜居蘭台閣感恩而為。
我專門找來《辭海》查證「蘭台」一詞的含義。詞條注釋:蘭台,為漢代宮內藏圖書之處。以御史中丞掌之,後世因稱御史為蘭台。《辭海》中對「蘭台」的注釋,與夏先生所講蘭台藥局名稱的由來是吻合的。
百年藥店的經營之道
無論懸壺濟世,還是開設藥鋪,徐大椿始終胸懷「濟世救人,慈仁為先」之心,將「修合雖無人見,誠心自有天知」作為立店之本。
上世紀30年代來到蘭台藥局工作的范士宏,生前常對我講起他當年做學徒的情形:學生意三年,先要熟讀店規,再從整理、挑揀藥材開始,識藥材真假,辨藥材優劣,背誦《藥性賦》《湯頭歌訣》等書籍;處方調配,加工炮製,丸散製作,均有師傅傳授。
1965年,我從群力中學中藥專業班畢業,進入蘭台藥局工作。店裡為我指定了一位老師傅「傳幫帶」,我從中學到了許多課堂上沒有的業務知識和操作技能,讓我受益終身。
當年,蘭台藥局內懸有一塊匾額,上書「葛洪流輝」四字(註:葛洪,東晉著名醫藥學家),以示員工,要求藥材加工炮製,無論浸泡炒炙、蒸制煨煅,務必一絲不苟。不同藥材的切片,由不同等級的師傅操持。因為這與中藥飲片藥效發揮有關。中藥界有句行話,叫「附子飛上天,檳榔一百零八片」,就是形容那些身懷絕技老葯工的刀上功夫。
中藥質量好壞關乎藥店聲譽,我記得,蘭台藥局藥材採購十分講究:陳皮必是廣東新會;地黃、山藥、牛膝必以河南懷慶;川貝只認四川松潘;党參專用潞洲所產。寧可價貴,絕不用劣貨。藥材加工炮製,堅持遵古依法。
歷經兩百多年,蘭台藥局各種丸散膏丹的修合,一直秉承傳統,或依宋代《和劑局方》,或遵徐大椿所抄宮廷秘方,都由細貨房的大師傅親手操持、配製。如廿四制金柑、杜煎爐皮膠、安宮牛黃丸、全鹿丸、十全大補膏、瓊玉膏、六神丸、梅花點舌丹、八寶眼藥等,皆為精細製作,貨真價實,聞名遐邇。
一些藥品更是獨家秘制。如清寧丸,用24味中藥煎出的葯汁長時間蒸制大黃,再將吃透葯汁的大黃研成細末,最後製作為丸。此葯具有瀉肝火、通二便、清濕熱功效,藥力和順,效果明顯,有「蘭台藥局廿四制清寧丸」之稱。
安息葆元貢帶,也曾是蘭台藥局一絕。貢帶配方,包括麝香、安息香、鹿茸、上肉桂、丁香、祁艾近30餘味名貴中藥。先將所有藥物碾磨成極細的粉末,混合調勻,均勻夾制於綢緞製成的束帶之中,貼身束於腰部。束帶奇香襲人,藥力滲透肌膚,入以臟腑,有溫陽、暖宮、護腎、保元鎮痛、和氣養血的功效。據說,此物曾為貢品,故有「貢帶」之稱。
安息葆元貢帶說明書
翁楠橋先生上世紀40年代進入蘭台藥局,當時,他只有14歲。翁先生回憶,貢帶的製作十分考究,由專門的大師傅負責配料調劑,閉門單獨操作。做好的貢帶,裝在一個密封性極好的錫罐內,以防香氣散失。遺憾的是,他進入藥局後沒幾年,貢帶因故停止了製作。如今,還知道蘭台藥局「安息葆元貢帶」的人,寥寥無幾。
我當年在蘭台藥局工作時,有幸發現了一張尺余見方、紅底黑字、石刻印製的舊紙張,並把它保存至今。這張紙,落款為「浙嘉徐蘭台藥局主人謹識」。它詳細介紹了安息葆元貢帶的功效、功能,以及適宜人群。幾年前,我將這張紙拿給翁先生過目,他一看就說:這是隨貢帶一起放在錫罐里的說明書。
地方中醫文化繼續傳承
如今,在勤儉路蘭台藥店內,有一尊徐大椿半身塑像。這尊雕塑,是2003年為紀念徐大椿誕辰310周年而作。
在他的家鄉吳江,歷來對這位著名醫學大家十分推崇。儘管徐大椿已經仙逝兩百餘年,但他的墓園至今保存完好。
我曾赴墓園拜謁憑弔過這位先賢。位於吳江凌益村的陵園,東西北三面白牆青瓦,正南是條小河,園內綠樹成蔭,松柏參天。徐大椿的墳塋位於陵園正中,墓碑上鐫刻著「清名醫徐靈胎墓——一九六三年重修」字樣。墳塋正前方,是一座四柱三間石牌坊,坊額上的「名世鴻儒」,為乾隆年間兵部尚書彭啟豐題寫。徐大椿逝前為自己所作的墓地楹聯也歷歷在目。
徐大椿研究文集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吳江縣對徐大椿墓園進行了整修。「文革」期間,墓地遭毀。1984年,當地再修墓園,基本恢復了原貌。1995年4月,江蘇省政府將徐大椿墓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革」期間,嘉興蘭台藥局也曾受到過襲擾。當年,「造反派」曾衝進藥店,在陳列有人蔘、燕窩、鹿茸等貴重藥材的玻璃櫃檯貼上封條後揚長而去。當時的店員怕再遇麻煩,把店堂里原本給顧客休息的十多把太師椅,換成了長條板凳;一些老瓷器、老藥瓶、老物件,則被敲碎丟棄,甚是可惜、荒唐。
當時,有人認為「蘭台」之名含封建色彩,藥店於是改稱為嘉興中西藥商店,後又改為勤儉藥店。1985年,才重新恢復蘭台藥局的店名,為此還邀請上海書法家任政先生重新書寫了店名,做成了銅字。
兩百多年來,蘭台藥局為守護嘉興民眾的健康做出了難以形容的巨大貢獻,始終推動著嘉興中醫藥事業的發展。1996年,蘭台藥局被當時的國內貿易部授以「中華老字號」稱號;1998年和2008年,藥局兩次被評為全國醫藥行業先進班組。
如今,蘭台藥局當年的風光已不再,但她曾經的風采,已深深印在許多嘉興老人的腦海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