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蹲點丨16個村為何服務一頭「奶牛」

2022年10月10日01:18:41 熱門 1651

大眾日報記者 丁兆霞 蔡明亮 楊庭棟

記者蹲點丨16個村為何服務一頭「奶牛」 - 天天要聞

●企業流轉走了土地,夏秋用於種植青貯玉米,冬春卻不會種地,村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企業駐地需要各種服務,村集體能提供嗎?日照一個鎮上,十幾家村和企業共建一個聯合體,不但解決了上述問題,還拉長了產業鏈,是為鄉村振興的一個解法。

優質農企+16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以企帶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贏——

一頭「奶牛」牽出的鄉村振興故事

優質農企是鄉村產業興旺的重要推動力量,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一招。當二者交融,互相依傍,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

藉助招引培育的農業龍頭項目——日照鮮純生態牧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鮮純牧業」),統籌16個村的力量,日照市嵐山區碑廓鎮探索「1+16+N」模式,村企共建鄉村振興區域聯合體,在服務企業、為企業添彩,拉長壯大一個產業鏈的同時,解決了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單打獨鬥、能力參差不齊,村集體經濟不能富、不長富、無特色的難題,實現了以企帶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贏的局面。

被一頭奶牛改變的村莊

鮮純牧業,是南京衛崗乳業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2017年落戶碑廓鎮馬家嶺村。現有奶牛存欄1.5萬頭,年產值4億元,日產鮮奶180噸,牧場規模全省前三。

「我們村是靠著薅企業的『牛毛』才有了今天。」7月26日,馬家嶺村黨支部書記朱孔明笑言。

一句玩笑話,帶了幾分認真。

地處魯蘇兩省三市交界處的馬家嶺村,坐落在嵐山區的最西南角,有610人。貧瘠的山嶺地和貧水區,再加上偏遠閉塞,馬家嶺村一度成了落後村。

當傳統的農業種植只能解決溫飽,改善村民生活、增加村民收入的難題怎麼解?歷屆村「兩委」班子把這件大事放在心頭,做過不少探索:種蘋果樹、種茶、建桃園……都未成功。

2017年,鮮純牧業落地馬家嶺。產業上屢屢碰壁的馬家嶺,迎來了破局的契機。

「我們村先為廠區建設流轉土地466畝,又為企業青貯飼料種植流轉土地150畝。現在,不光村民每年有穩定的土地流轉費,村集體每年還有二三十萬元的公益事業金,還有四十多名村民成了牧場的『產業農民』,實現家門口穩定就業。」朱孔明緊皺的眉頭舒展了,「村裡修路、改水、改電、安裝路燈,終於拿得出錢了。」

「比自己種地強多了!」土地流轉後,村民韓翠菊的笑臉多了,除了每年拿著幾倍於自己種地所得的土地流轉費,還和丈夫在牧場找到了工作。工作三班倒,每月工資四千多元,年底有「十三薪」,交保險,逢年過節發福利……擠奶工韓翠菊,對這份工作很珍惜,工作起來很賣力,如今已是擠奶工小組長。

幾年的交流溝通,村子與企業的關係也愈發密切。去年,馬家嶺村黨支部又領辦成立了置業合作社,組織村民為牧場提供供水、保潔、綠化等勞務服務。這一項,又能帶動四五十名村民增收,村集體年可再增收50萬元。

16個村共同服務「一頭牛」

眼瞅著一個馬家嶺村依託企業發展,把日子過得節節高,一個想法也開始出現在碑廓鎮黨委政府乃至嵐山區相關領導的腦海中:能否藉助鮮純牧業這一農業龍頭項目,借鑒馬家嶺村企合作模式,進一步擴大村子對企業的服務面,帶動更多村莊發展?

這個契機,很快找到了。

青貯玉米是奶牛的主食。「一頭成年奶牛一年能吃掉7噸青貯飼料。要滿足1.5萬頭存欄奶牛的需求,每年光青貯飼料,就需要近4萬畝地。」鮮純牧業副場長李勇介紹,2020年,企業流轉了碑廓鎮16個村4800畝土地用於青貯飼料種植。流轉完成後,各村集體經濟平均增收5萬元以上。

4800畝土地,一年種兩茬,第一茬小麥,第二茬青貯玉米。村民種植的小麥,管理好的一畝能收一千斤。但鮮純牧業種植的小麥,每畝產量只有五六百斤。

「不是專業種地的,種植這麼大片地,必須得承認我們精力不足、管理效能不高。」李勇說。

沼液還田,也讓企業頭疼。

1.5萬頭奶牛,一年產出二三十萬立方米牛尿經過厭氧發酵後形成沼液還田。企業每年花費幾百萬元聘請第三方進行還田,但還田方式粗放,導致很多矛盾出現。

「企業不擅長的,正是我們村民的專長,何不讓村裡把這塊業務接過來呢?」建立一個「1+16」鄉村振興區域聯合體的想法,逐漸在碑廓鎮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心裡成形。所謂「1」就是鮮純牧業,「16」就是企業所流轉土地的16個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

與企業多次探討之後,合作框架有了「血肉」。

首先,在16個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基礎上,按照區域聯合的方針,新組建4個支部領辦聯合社,負責日常與鮮純牧業的工作對接,減少工作環節,形成工作合力。其次,4個聯合社全面託管企業青貯飼料和糧食種植業務,一年兩茬開展耕種收割工作;接管原本由第三方公司開展的沼液還田業務,每年利用10月份種小麥、6月份種青貯飼料前的時間,分地塊開展系統化沼液還田作業。

「村企深度聯姻,二者優勢互補,企業騰出了精力搞主業,村集體和村民也有了更多的收入來源。」碑廓鎮黨委書記周文民介紹,根據測算,按照這一合作模式,土地種植方面,每畝地聯合社能夠收入200元;沼液還田方面,每畝地聯合社也能夠收入200元。4800畝土地,4個聯合社總計能夠收入約180萬元。均分到16個村,每個村能達到10萬元以上的增收。同時,通過聯合社的規範種植和管理,企業也能獲得糧食作物特別是青貯飼料的產量增收。

目前,4個聯合社已經註冊成立,兩個合作事項已經開展,沼液車輛正在安裝GPS模塊。

鄉村振興鏈式效應

村企聯合體所釋放的鄉村振興效應,還在放大。

「各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發展情況並不均衡,有的村集體經濟底子薄、資源相對較少,靠單打獨鬥走不遠,必須要搭梯借力。」碑廓鎮黨委副書記盛陽介紹,為讓更多的村攥成拳、抱成團、連成片,形成振興凝聚合力,在成立聯合社的時候,除了16個村,還有4個村集體收入較低的村也被納入聯合體中。

組織搭台,村企聯動,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徑。目前,區域內共培育基層黨建紅旗村3個、集體經濟紅旗村1個、產業發展紅旗村2個、脫貧攻堅紅旗村1個;預計到今年年底,集體經濟收入10萬—20萬元的村達到5個、20萬—50萬元的村3個、50萬—100萬元的村10個、100萬元以上的村2個。

一頭「奶牛」所牽出的鄉村振興故事,還在繼續。

日照衛崗乳品工業園項目已經落地嵐山區安東衛街道,預計年底投產;研學觀光正在進行項目設計;動物隔離檢疫和肉牛屠宰也在嵐山區完成了項目選址……向上是青貯飼料種植、進口奶牛隔離,向下是鮮奶加工、產學研觀光旅遊、淘汰奶牛屠宰,依託鮮純牧業奶牛養殖,一條完整的牛產業鏈正在嵐山區形成。更多的村莊,將從這個牛產業鏈中受益。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