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千多年來,每逢除夕,家家守歲,無論大人小孩都通宵達旦。此風直至近幾十年,才漸漸式微。現在很多人不明白:我們的祖先為何要守歲?除夕之夜熬一宿到底有何意義?
守歲最初是為驅除年獸
五更鐘漏欲相催,四氣推遷往複回。
帳里殘燈才去焰,爐中香氣盡成灰。
漸看春逼芙蓉枕,頓覺寒銷竹葉杯。
守歲家家應未卧,相思那得夢魂來。
——唐·孟浩然《歲除夜有懷》
除夕之夜,春寒料峭,唐代詩人孟浩然羈旅他鄉,獨坐守歲直至五更。眼看殘燈去焰、爐香燃盡,遙想故鄉家人團聚守歲,感嘆即使相思,此夜夢也難來。
這首詩提到「守歲家家應未卧」,可見除夕守歲在唐代已很盛行。有關守歲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饋問,謂之饋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據此有人認為,守歲之俗可能源於蜀地。
第一個問題其實並不複雜,古人稱農曆年中最後一夜為「除夕」,已道出了守歲的根源。除夕又名除夜、歲除,除,即驅除、去除之意。這一夜要驅除什麼?驅除所有不祥之事物。而所謂「過年」,在古代的含義就是驅除一種名為「夕」的「年獸」。
為了驅除「年獸」,人們在除夕之夜燃燒竹子,發出噼里啪啦的聲音(後來是放鞭炮),跳儺舞,擊鼓驅疫,所有房子遍燃燈燭,通宵不滅,所以在古代守歲又名「守歲火」「照歲」等。
有些地方的人們甚至在床下點燈,謂之「照虛耗」,據說如此照過床下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
守歲新義:勵人珍惜光陰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驅除「年獸」的含義被慢慢淡化。但除夕守歲之俗卻不變,且被不斷賦予新的含義。
唐太宗李世民有《守歲》詩云:
「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年終歲寒,冬雪消融,大唐富麗堂皇的宮殿里彷彿吹進了和煦的春風。梅花的香氣沁人心脾,椒盤上的紅燭如花團錦簇。李世民與群臣歡宴飲酒,共度良宵。這首《守歲》詩,其含義就是迎新歲,辭舊歲,體現了作者充滿自信和喜悅的心情。
俗話說,「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守歲,既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對即將到來的新年充滿希望。在送舊迎新之際,家人親戚圍爐而坐,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如此守歲,確有意義。
杜甫的《杜位宅守歲》詩云:「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光陰似箭,時光飛逝,除夕一過,每個人都大了一歲,此時此刻,更要珍惜光陰。宋人席振起有《守歲》詩云:
「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映碧紗。
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
除夕守歲,提醒自己珍惜年華,使守歲更有積極意義。
蘇軾的一首《守歲》詩,同樣表達了對光陰的珍惜: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蘇軾這首詩,把逝去的年歲比作游向幽壑的長蛇,認為守歲的目的並非要抓住它的尾巴,而是要「努力盡今夕」,珍惜時光,有所作為。這一層含義,宋人沈榜在《宛署雜記》中也提及:「宛俗除夕,聚坐達旦,有古惜陰之意。」
年輕人守歲是為長輩添壽
此外,古人還認為,年長者和年輕人守歲有不同的意義。年長者守歲是為辭舊歲,而年輕人守歲是為長輩添壽。
蘇軾詩中說「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兒童為什麼也守歲?兒童「強不睡」,固然有貪玩的因素,還因古代有一種叫「賣痴呆」的習俗,在除夕夜天將亮前,兒童們紛紛跑到街上呼叫「賣痴賣獃」,表面上的意思是把痴呆轉移給別人,實際上是大人們祈求自己的孩子能夠聰明伶俐。
宋人范成大有一首《賣痴呆詞》寫這種習俗:「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招人買。巷南巷北賣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櫟翁塊坐重簾下,獨要買添令問價。兒雲翁買不須錢,奉賒痴呆千百年!」詞句幽默,讀來令人噴飯。
上圖:齊白石《歲朝圖》(資料圖片)
鍾葵(摘自《廣州日報》)
來源: 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