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聲川與丁乃竺在「玩」中找到彼此,並且一直在其中耕耘,因為最終的方向是樹人。

賴聲川與丁乃竺(2019年) 郭延冰 攝
一個是出生在美國,如今堪稱華語地區戲劇翹楚的導演;一個是在中國香港出生、台北長大,以哲學、教育學、佛學為背景的戲劇製作人——他們最終駐紮在上海,6年前成立「上劇場」之後,日前新開「上劇堂」。他們就是賴聲川與丁乃竺夫婦。問他們是怎麼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彼此的?他們笑曰:「在Play裡面,可以找到人。」Play——不僅僅指戲劇,也是玩耍、遊戲、比賽,還可作動詞意味演奏、表演……他倆始終覺得:自己一直在耕耘,因為在玩裡面,最終的方向是樹人。
01「第一眼看到他,他在演奏」
染著彩虹發色的丁乃竺回憶當年兩人初見:「我第一眼看到他,他在演奏。」當年,賴聲川在輔仁大學讀英文系——這對於出生在美國華盛頓的他而言,多少有點「小兒科」。因為賴聲川的母語實際上是英語,而他12歲時回到寶島台灣,不得不「重新在漢語的環境里從零開始」。他是在組樂隊的樂趣中,渡過適應期的。丁乃竺則在台灣大學讀哲學系。她從小就是學霸,談及專業選擇,始終認為:「這個專業,就是要替生命找個道理,不然,就是人云亦云地活著。」但她做學霸做得一點兒也不辛苦:「因為我把所學的東西,都帶上點玩的性質。」
他倆都因為玩得頗有名氣,會不時在艾迪亞咖啡館(Idea House)撞見——這裡孕育了台灣校園民謠乃至隨後興起的台灣流行歌壇和影壇。賴聲川當時與胡德夫、胡因夢、楊弦等同台唱歌,聽眾里有蔡琴、羅大佑、李宗盛……賴聲川還與楊德昌一起打籃球。楊德昌與蔡琴的婚禮,是在賴聲川家裡舉行的。丁乃竺的大姐丁乃筠嫁給了「台灣民謠之父」楊弦。在話劇《寶島一村》里,就有楊德昌、張艾嘉等人在眷村裡的青春疊影……

賴聲川與丁乃竺的結婚照
有趣的是,賴聲川與丁乃竺對於雙方的「第一次見面」有不同的回憶。賴聲川覺得是在艾迪亞,而丁乃竺覺得是在賴聲川與朋友合租的宿舍里:「我們有個共同的朋友,我們就去他們宿舍里玩。那天,一進門就看到一個穿著格子襯衫的人坐在地上彈吉他,看到我就像認識很久的老朋友一樣說了聲『嗨』……」隨後,他就繼續沉浸在自彈自唱之中。丁乃竺當下被他沉浸其中享受音樂的模樣感染,感覺:「這個人好純粹。」至於賴聲川,則真的很純粹:「我第一眼看到她,覺得,就是她了。」
02「第一個雲之凡,就是乃竺」
《暗戀桃花源》是能夠載入中國戲劇史冊的話劇,之所以能吸引黃磊、袁泉等人來主演,因為那是「一份在教科書里扮演主角的榮幸」——在中戲、上戲等高等藝術學院里,這部話劇是表演系、導演系、戲文系的必修課。其寶貴之處,在於新創了一種戲劇結構——一個劇團排悲戚戚的《暗戀》,一個劇團排鬧哄哄的《桃花源》,兩個劇團搶一個舞台,在混亂中新創出一種秩序,有種李叔同的「悲欣交集」之感。在「桃花源」部分扮演老陶的李立群有次在上海接受採訪時提及,「觀眾笑的聲音都能形成一股氣浪,朝我迎面撲來……」笑得一浪接一浪之後,會慢慢悟出悲欣交集,其實是人生常態。

金世傑與丁乃竺主演的第一版《暗戀桃花源》
賴聲川的戲劇方法是集體即興創作——對於導演而言這是一種頗為奢侈的排演方式,需要演員有著豐富的歷練與高超的演技且彼此之間「棋逢對手」。當時,也正是台灣現當代戲劇蓬勃之際,但大家的物質條件遠不及現在。丁乃竺記得,1986年《暗戀桃花源》在台灣首演之際,劇場漏雨,舞台前還掛著點點滴滴的「水簾」。就在這「水簾」下,丁乃竺扮演的雲之凡開場:「好安靜啊,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安靜的上海……你看那水裡的燈,好像夢中的景象……」這簡陋的條件,似乎能讓人齣戲,似乎也能讓人入戲——似是而非、似喜而悲,這也是該劇的精髓。
有一張流傳很廣的照片,印證了台前幕後。照片前景是睡在沙發上的賴梵耘,當時才5歲;中景就是賴聲川家的客廳,金士傑與丁乃竺分飾「暗戀」里的江濱柳與雲之凡。10歲的賴梵耘還出演過楊德昌導演的代表作《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其中扮演張震的妹妹。「暗戀」就是在賴聲川家的客廳里逐漸成型的——當時,丁乃竺還在管理一家電腦軟體公司。雲之凡,自然就是丁乃竺的「化身」。乃至有一說,「梵耘」有著「耕耘者」之意,同時也是「下凡的雲」。
03「第一個專屬劇場,是上劇場」
從家裡客廳到漏雨的台北劇場……任何一位導演的夢想,就是擁有一個專屬劇場。在上海,賴聲川擁有了第一個專屬劇場——上劇場,促使他最終把戲劇創作基地從台灣搬到了上海。賴聲川多年來的儒雅只會偶爾被自己宏亮的笑聲打破:「上,既是指『上海』,也是『之上』『上等』,還具有『尚』『時尚』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一個動詞,讓每個人『上』劇場來看戲。」上劇場位於美羅城5樓,多年前隸屬於徐匯區文化局,恰好也是徐匯劇場的位置。
賴聲川的母親是寧波人,小時候在上海生活過,如今也住在上海,喜歡看新民晚報,喜歡看姚慕雙和周柏春的滑稽戲。年近九旬的她皮膚雪白,頭髮依然往後梳得一絲不苟:「『阿拉』是寧波話。」因而,上海,也是賴聲川的「鄉愁」,因而,「暗戀」的第一句台詞里就有「上海」;《如夢之夢》里還有2個多小時的戲,發生在上海。早年在台灣上演「暗戀」之際,他們從未想過真的會把公司搬到上海來。「暗戀」從2006年開始在內地首演,生長出多個版本,如今在上劇場還有駐演版……

《如夢之夢》劇照
賴聲川甚至還像在9年前烏鎮戲劇節創始之前一樣,每天口袋裡揣著把捲尺。600多個位置的上劇場,連座位間距都經過精算:「要我這樣身高的人坐下去不覺得擠」——他身高1米8。他甚而是個數學家:「《如夢之夢》30多位演員圍著觀眾走路,誰應該從哪個位置上場走多少米才能恰好與另一位展開對手戲,當然都是計算過的……」戲劇時空越是複雜,數學題越是要做得多。當初,他與丁乃竺為了結合自身特長的同時,盡量申請到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讀研究生,賴聲川選擇了戲劇:「它看起來是綜合藝術,包含了所有我喜歡的音樂、語言、美術、攝影等等,後來發現它只是『看起來』是綜合藝術……」丁乃竺則選擇了教育學:「我始終對人,很有興趣。」

在伯克利大學時期的賴聲川與丁乃竺
04「第一個專屬學堂,是上劇堂」
劇場、學堂,都是鑄造靈魂的地方。丁乃竺說:「平常,我們在奔跑中會來不及回頭;疫情,讓我們停下來思考——自古,劇場就肩負著社會責任、儀式舉辦與心靈療愈等功能。」在這一點上,賴聲川與她殊途同歸於上劇堂——這裡是距離上劇場幾百米的一個戲劇教育場所,既面向孩童,也面向大人。

賴聲川與丁乃竺結婚40周年合照
「當今教育體系是工業革命的產物」丁乃竺說,「歐美教育體系的制定者本身都是社會精英,所以是按照精英標準來培養學生的。到了21世紀之後,我們發現美國的輟學率也高達三四成——每一個生命都像是一顆種子,怎麼會默默地不發芽了呢?」丁乃竺說:「好的教育有4個C——好奇心(Curiosity)、創造力(Creativity)、同理心(Compassion)、協作(Collaboration)。」「而這4個C在戲劇里都有——創作需要換位思考的同理心、對世界萬物和人的好奇心、編劇導演與演員之間的協同合作、觀眾與創作者的上下互動等等才能最終完成戲劇」,賴聲川說。

2018年12月5日,上劇場三周年生日
未來最需要的是創造力,這遠比印在工具書上的知識更重要——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獲得信息一點都沒有難度,但是如何在混亂中形成自己個人的見解,成為更為重要的能力。丁乃竺透露她了解過一項測試,3歲孩子97%都具備創造力,到了5歲和9歲會斷崖式降低,到了12歲只有30%的孩子擁有發散性思考能力……因而,如何保護人的創造力、發散性思維,在兒童時期相當重要。
土壤足夠好,就可以發芽;世界那麼大,需要各種人。「Play裡面,是可以看清一個人的;Play裡面,是可以找到人的。」賴聲川和丁乃竺一致認為:「戲劇本身,也是從玩裡面生長出來的。玩到一定程度,孩子就會自己投入,去主動解決問題。工作的時候100%工作;玩的時候100%玩。」(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