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70後,我們這一代人,處於國家建設的困難時期,沒有享受到國家的教育福利,讀小學到初中,都是要付費的。
雖然國家收費不高,但是在農村,幾個孩子同時上學,一下子也需要拿出一筆錢,是不小的負擔。
我們家在農村,兄弟姐妹一共有六個人。我上小學三四年級時,我們家就有六個孩子同時讀書,哥哥姐姐上初中。我和弟弟們讀小學。
在非義務教育階段,供這幾個孩子讀書和吃吃喝喝,是一筆大的開支。
我的父親非常重視孩子讀書,不管男女,能讀,他都會以砸鍋賣鐵的精神支撐!
我們家小時候開一個小釀酒廠,長期釀酒供給地方的小賣部或者一些漁民
除了做這份活來養活一家,父親還做一些小買賣,收購我們老家的一些特殊農產品往上賣,比如西瓜籽,腰果,花梨木。有點經濟頭腦的父親 ,還跟一些老闆合作,他們提供資金,父親負責發動人收購,拿一點盈利。
因為有了父親的小能幹,在家裡六個孩子一起付費讀書時孩,我們家從來沒有面臨過交學費的困難。
父親也從來沒有在我們面前表露過,沒錢給我們讀書。
反正每次開學,我們都能開開心心,帶著書包上學校。
雖然沒有像城裡的孩子那樣,穿著新衣裳,背著新書包。
但我們依然像出籠的小喜鵲,一群群地,嘰嘰喳喳地奔向學校,流露出喜悅的心情。
感恩遇見我的父親母親,他們用勤勞和智慧 ,為我們托起童年無憂無慮的天空。
我們從未沒錢讀書而發愁。
跟我一起玩的夥伴,有時候會聽到他們唉聲嘆氣地說,今年可能不能去上學了,父母拿不出學費。
每次看到一些夥伴憂心忡忡的樣子,我都特別難過。
小的時候就萌生過這樣的希望,希望有一天,我們上學不要交錢。
那時候一個人報名,有時是幾十塊,或者一百塊塊。一個家庭如果有幾個孩子同時上學,包括住宿費用,一年也是一兩千塊錢。
在90年代,一個公務員的工資一年也就是一兩千塊錢。(在我們那個地區)
現在,我們這邊的公務員,一年年薪也有十萬八萬。
也就是說,如果是現在,國家沒有實行義務教育,我們的父母最少要花十萬八萬在子女教育階段。
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在當時,因為孩子多,教育要付費。很多農村家庭的父母都沒法交得起學費,不是欠學費,就是到處借錢。
我曾經目睹過班裡同學因為欠學費,父母久久拿不出錢來上繳,老師會在班上當著大家的面崔學費。
每次老師崔學費時,班裡的同學會齊刷刷地看過去。
欠學費的同學總是難過地低下頭,不敢面對老師和同學。
現在想想,老師是不是不應該當著同學的面催學費?
但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老師也許沒有選擇,催學費也是他們的工作之一。
在童年的記憶里,每次出現這樣的場面時,教室的上空一定是灰色的。
我們同情欠學費的同學,但交不上學費的同學一定更難過!
無奈是我們共同的感受!
有些同學因為欠學費輟學了,雖然是少數,但確實有。
以前沒有控輟保學這樣的政策。輟學自由。
聽家裡先生說,小時候,每到開學婆婆和公公都非常焦慮。
家裡五六個孩子同時上學,小的在小學,大的在初高中。如果沒有天災人禍,家裡的農作物收成好,家裡養的豬也剛好出籠,學費應該沒有問題。
如果是大氣候不好,學費就像一座山,壓在公公婆婆的肩上。
聽先生說 ,有一年收成不好,養在籠里的豬也無緣無故地生病,沒有經濟來源。
開學迫在眼前。公公和婆婆把多年前種植的幾棵大樹賣掉,但學費依然不夠。
跟了幾個親戚朋友借,但是人家也有孩子讀書,實在是拿不出來。
公公和婆婆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實在沒轍時,公公把他們兄弟姐妹召集在一起商量。
說今年實在拿不出那麼多錢交學費,你們當中可能有人不能去讀書,如果真的到這一步,誰願意不去,讓給其他人去?
他們兄弟姐妹聽到父親的話後,個個黯然失色,眼裡流露出對輟學的極大恐慌。
先生說,看到自己父親無助而無比傷感的神情,弟弟妹妹低頭沉默,抽著衣角想哭又不敢出聲的場景時,他的心像掉進了窟窿,特別難受。最後他提出了如果是湊不到錢,他可以輟學。
因為他已經可以上到了初中,弟弟妹妹還小。
後來,在婆婆和公公的分頭行動下,學費也湊到了!
聽先生說,他從小學到初中這幾年,因為付費教育,經常擔心自己,或者弟弟妹妹輟學。
在那個年代,受教育對於一些農村的孩子而言,是一種奢侈,更是一種負擔,讓父母囊中羞澀的負擔。
那天在辦公室談到不是義務教育的年代,我叫兩個70後,和一個80後,談談他們父母是如何湊學費的。
李大姐說,她們也是大家庭,兄弟姐妹六個人,她是老大。
她上初中時,弟弟妹妹也都上學了!
她的父母特別勤勞。種菜去賣,一批接著一批。學費就是從賣菜里湊的。
寒暑臘月,父母用血汗澆灌出來的一捆捆青菜,挑著往市場賣,才能換回一疊疊學費!
綠油油的菜圃,是學費,是希望,是孩子們的未來!
另外一位同事說,他們家孩子不多,就三個。
他們的學費都是靠養豬湊的。她爸爸媽媽,每年都必須養豬。把一頭豬賣掉,幾個孩子的學費也湊到了。
被圈在籠里養的小豬仔,一天天地長大,是一個家庭的教育費用的來源,更確切地說,是家庭的希望!
另外一個同事,爸爸媽媽都是老師。
她說她們家三個孩子。但當時老師的工資特別低,父母供他們讀書也是很艱難。
在那個年代,無論是工薪階層,還是農村家庭,都並不好過。再加上教義務育付費,上學成了一個家庭的負擔。
還好,我們的父母都深知教育對一個孩子的深遠意義,都以一種破釜沉舟的精神,支持孩子上學。
今天動手寫這篇文章,就是想感謝國家經濟的發展,實現了義務教育,讓很多很多的家庭卸下一個教育開支的負擔。
也特別感恩那個年代的父母,在那貧困的時代,他們以一種艱辛,一種格局,不求回報地把孩子送進校園,托起孩子的明天!
有一次我跟女兒分享關於愛的見解。
」你的外公外婆都是農民。在那個物質缺乏,重男輕女的年代。他們並沒有嫌棄我是一個女孩,反而是傾盡所有供我讀書!
我特別感恩,也很滿足!
爸爸媽媽今天給予你的物質條件,比起我們那個時代,好了很多。
但比起很多富裕的家庭,這也不算什麼。但爸爸媽媽也是跟外公外婆,傾盡一切去愛你,為你提供我們的力所能及,為你創造最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愛沒法用付出和給予的量去衡量,但父母竭盡所能去愛,就很了不起!
在那個非義務教育的時代,農村的父母費盡洪荒之力去供孩子讀書!很不容易!
謝謝我們的爸爸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