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寧夏西海固地區接力支教了24個年頭
他們是電視劇《山海情》中支教老師的原型
作為其中一員,林楊瓊的人生道路因支教而改變
在世界青年論壇上,她的故事詮釋了教育的力量

林楊瓊在支教時和孩子們的合影。

林楊瓊在翻看孩子們的留言冊。(本報記者 張奇輝 攝)
本版文/本報記者 何無痕 見習記者 黃亦男
本版圖/受訪者 提供(除署名外)
九月開學季,林楊瓊又回到了她熱愛且熟悉的講堂上。作為廈門大學嘉庚學院英語語言文化學院教師,她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Amy」。但這個暑假髮生的事,讓她再次回望審視15年前的支教經歷——7月21日,她參加了世界青年發展論壇,在「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主題論壇上,林楊瓊分享了作為廈門大學第9屆研究生支教團隊員的經歷。作為電視劇《山海情》中支教老師的原型,廈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已在寧夏西海固地區紮根24年。
西海固地區,曾被聯合國定義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在15年前,林楊瓊曾到這個地區的關橋中學支教一年。她的人生道路因為這場經歷發生了改變,她成為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故事書寫了教育的力量。
【緣起】
「老師,什麼是亭子?」
這句發問讓她決定支教西海固
2007年,林楊瓊和正在寧夏支教的師姐通電話,師姐無意中提起了上課時的一個小插曲——她教到建築的時候,孩子們天真地提出了一個問題:「老師,什麼是亭子?」
這個問題起初讓林楊瓊感到不可思議,甚至一度覺得是假的,但很快她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背後承載的重量。
這個做事隨性、大大咧咧的姑娘,一提起這件事就想哭,她心裡產生了很多疑問,關於這裡的孩子和這裡的生活。這個問題像往她心底投下的一粒石子,不斷散發出漣漪,後果就是她不得不前往這裡。
她還記得15年前,本科畢業後,她和同伴們一路坐火車到固原市,從固原市到海原縣,從海原縣到關橋村,興緻高昂一路唱著歌,鄉村小路上塵土飛揚,抵達時已是傍晚。她在學校旁邊的小店吃了碗麵條,是辣的。
林楊瓊是福建平潭人,當然吃不慣辣椒,這只是她不習慣的第一件小事。這裡靠水窖存水,上的是旱廁,取暖做飯靠生爐。來關橋的第一個禮拜,林楊瓊都在流鼻血。但這些事都抵不過林楊瓊到達的第一夜——抬頭看見了城裡看不見的漫天星光,那夜她沒有失眠,抱著對接下來支教生活的滿心期盼入睡。
到處都是歌聲。一個孩子起了頭,歌聲就蕩漾開來。這也是林楊瓊第一次知道,原來上課還有這樣特別的「打開方式」啊。
生長在這片黃土地的孩子有著天生的好歌喉,嘹亮的歌聲也打破了林楊瓊在來之前對這裡的想像,除了乾旱和貧瘠外,關橋自有它的堅韌和樂觀。她和隊友們也努力地為這份樂觀打開更大的窗口——他們為孩子們征訂書籍和報紙,為學習困難的學生設置周末的學習興趣小組;把遊戲帶進課堂,讓孩子們嘗試分組討論,鍛煉批判思維;把缺老師的體育課開起來,把舞蹈融入美育課堂……也許教育無法徹底改變孩子們的人生,但自有其溫暖和力量。
每個周末,林楊瓊都會去家訪。在這個過程中,她做得最多的不是交流孩子們的學習情況,而是勸說孩子們的父母同意他們繼續讀書。她清楚地記得曾經家訪的一戶人家,孩子的母親特地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但腳上穿的卻是一雙破了5個洞的鞋子。而因為每個禮拜只有5塊錢生活費,這個孩子索性光腳跑去學校上課,這樣既省下交通費,也不會磨破鞋子。
這是林楊瓊第一次直面如此真實的世界。心態上的變化讓她出現了工作瓶頸期,懷疑起了自己支教的意義,而她渺小的力量又能為這裡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轉變發生在一個平平無奇的午後。林楊瓊路過了當地的張灣小學,校長知道她是來支教的大學生,熱情地打開了一本畢業冊,給她介紹學校的歷史。
這不過是一本平平無奇的畢業冊,照片按時間順序擺放,裡頭都是畢業生的合影,笑著的,沒笑的,有人眼睛閉了……第一頁只有七八位男生,一頁頁地往後翻,學生越來越多,女生比例越來越大,最後一頁里三十多位畢業生,其中有近半的女學生。隨著時間的推移,改變清晰可見。
無論是當地的教育工作者、來支教的同伴,甚至這些孩子們,他們都在堅持懷抱對未來的信心而行動著。在這片貧瘠的黃土地上,林楊瓊看到了希望生長。
【行動】
「老師,你覺得廈門和這裡哪兒更好?」
她的行動讓孩子們的家鄉更好

小花與林楊瓊在廈門大學的合影。
教育無法速成,而孩子們面臨著因貧退學的處境卻是真實的。面對這樣的矛盾,林楊瓊和夥伴們決定行動。
她開通了博客,以日記的方式記下在西海固的支教生活。她記下了自己在這裡學會了如何生爐子做飯,記下了她聽見一位趕驢車的老爺爺唱的民歌,更多的是記錄她與孩子們的故事。
支教期間,林楊瓊建立完善了貧困學生資料庫和助學體系,給他們募集助學款項。她讓有需要幫助的孩子們填寫申請書,而自己則利用每個周末去走訪核實孩子們的申請狀況,並留下文字和照片的記錄。
在她支教的這一年裡,有將近百名學生提交申請並都得到了資助。愛心助學體系也被廈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一屆屆傳承下去,如今已資助了近2萬名家庭貧困的孩子。
「老師,你覺得廈門和這裡,哪兒更好?」林楊瓊來關橋中學的第一堂課,就差點被學生的提問難倒了。那時正是2004年,廈門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獎」,窗外的操場黃沙漫天。
最後她的回答換來了孩子們開心的笑臉,「每個人都愛自己的家鄉,這裡是你們的家鄉,以後也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們可以一起努力把它建設得更好!」
這個頗具代表性的問題背後,是林楊瓊想付諸行動的第二件事。
很多課堂之外的時間,林楊瓊都在和孩子們聊天,天南海北,沒有禁忌,更沒有老師的架子。孩子們什麼都問,他們關心西海固外的生活,也關心林楊瓊有沒有男朋友,也習慣性抱怨自己青春的苦惱。在他們眼裡,林楊瓊不像老師,更像姐姐。而她的存在也為這些孩子們帶去教育的另一種可能面貌,在「為你好」的嚴厲督促外,教育也可以是溫柔的鼓勵。
她用自己的方式讓膽怯的孩子變得勇敢,課堂上常有孩子答不上問題的時候、淘氣的時候,林楊瓊就「罰」他們下課後給大家唱歌。有一次,一個叫馬小花的女孩特別害羞,既答不上問題,又不好意思唱歌。林楊瓊說,歌先欠著,什麼時候攢夠勇氣了,再來還給我。
【回聲】
「老師,我們什麼時候再見面?」
她的約定激勵西海固的小花考上廈大
為了不影響孩子們的情緒,林楊瓊選擇在一天早晨悄悄地離開,但她有自己的方式與孩子們道別——天才微亮時,她動身出發,手腳並用地爬上了山,山上有棵無名小樹。
每個來這裡支教的夥伴們,都有意無意地提起過這棵小樹。這是附近漫天黃土中唯一的一棵小樹,因此也被他們親切地稱為「關橋的小樹」。在林楊瓊眼裡,這棵小樹不僅親切,也極像她在這裡感受到的人和事,那種自在的堅韌。
來關橋這麼久,這是林楊瓊第一次走近它。她坐在小樹下,這時已晨光熹微,她翻開了孩子們送給她的留言本,裡頭是孩子們情真意切的不舍。留言本里第一頁就是小花的字,她說,「有您這樣的老師,我感到榮幸,同時也感到幸福。」
林楊瓊認認真真讀了一遍後,她在樹下埋了一個小盒子,裡頭是她的許願,希望這裡能越來越好。
其實,似乎是林楊瓊被西海固改變得更多。從西海固回來後,她的人生軌道永遠地發生了偏移——隨性而安的她突然堅定地想成為一名老師,她的朋友許多都是當時的資助人,或者是她博客的關注者。更甚之,連她的愛人都是因為這段歲月相識。
接受採訪的林楊瓊其實挺「心虛」,她說,自己真沒做什麼。但她在西海固的經歷就像亞馬遜雨林里飛過的那隻蝴蝶,在輕輕揮動了一下翅膀後,不小心掀起後續的風暴,席捲自己之餘也輕輕挾帶了他人的命運。
在林楊瓊支教結束快要離開時,馬小花帶著一束小小的野花,認真地給林楊瓊唱了一首歌。她說:「老師,我來還你這首歌啦。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再見面呢?」林楊瓊說:「我們保持聯絡,你好好加油,以後來廈門大學找我吧。」很多年以後,馬小花以全縣第一名的高考成績走出大山,考上了廈門大學。
如今林楊瓊是廈門大學嘉庚學院英語語言文化學院的教師,仍舊站在三尺講台上幫助學生尋找自己。馬小花在畢業後,選擇回到了家鄉也成為一名老師。在嘉庚學院,林楊瓊的學生陳思寧,也曾質疑過自己能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但在與林楊瓊的聊天和交往中,他逐漸相信,個體的力量並不單薄。現在剛讀大四的他已參與國際NGO組織的公益活動兩年,幫助了200多名奈及利亞的學生重返校園。
多年後,林楊瓊重返西海固參加小花的婚禮,她高興地看見那棵小樹還在那裡,長高了不少。它的存在像是一種隱喻,原來人生的努力並非都是徒勞無功,不信的話就看看這棵小樹吧,或者看看林楊瓊和她身邊的孩子們。

在關橋支教講台上的林楊瓊。
【記者手記】
堅持的意義
在廈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與西海固長達20餘年的雙向奔赴中,廈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已在寧夏西海固地區紮根24個年頭。345名隊員以年復一年的接力為祖國西部教育事業的發展不斷貢獻著青春力量。而西海固地區的學生也逐漸步入高中、大學,走向社會……如今的西海固地區已煥然一新,孩子們也擁有了嶄新的校舍。
在這段故事背後,當然也離不開當地教育工作者的堅持和支教團年復一年的愛心接力。但林楊瓊給予了這個故事另一種意義,就是普通人不需要那麼偉大,只要你願意做對的事,並堅持下去,也是一種力量。
如今的林楊瓊活躍在另一段人生旅程,她活潑、快樂、勇於挑戰的人生理念和真善美的品質,從西海固延續到了嘉庚學院。比起老師,她更像朋友,在教學之餘,她努力幫助孩子們撥開青春時期的迷霧,找到前行的方向,也關注到更廣闊的世界。
人生常常就是這樣,有時不經意的一個舉動,不僅改變了他人的命運,也扭轉了自己的人生走向。
來源: 廈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