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江西贛南,山清水秀,林海蔥翠。
86年前,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黨、政、軍主力從這裡出發,踏上漫漫征途,開始了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如今,再次走進贛南蘇區,這片凝結著中國共產黨人「初心」的紅色熱土,已煥發勃勃綠色生機。
江西是我國南方重點集體林區,廣袤的低海拔常綠闊葉林和「五河一湖」水系孕育了良好的森林生態系統,森林覆蓋率高達63.1%,名列全國前茅。作為江西的南大門,贛州是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生態屏障,森林資源豐富,被譽為「江南綠洲」。
「綠色生態是江西最大財富、最大品牌、最大優勢,要像保護眼睛、對待生命一樣,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 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讓贛南蘇區人民踐行綠色發展的步履愈加堅實鏗鏘。
今日的贛州,帶著總書記的殷殷關懷,心懷暖陽,滿目蔥蘢。在做好「林」字文章的同時,著力打通 「兩山」轉化通道,盤活山水資源,壯大綠色經濟,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發展之路。
大余丫山:守護綠水青山 兼得富與美
丫山景區,佔地面積3萬餘畝,因最高峰雙秀峰呈「丫」形而得名,坐落在贛州市大余縣的梅關國家森林公園境內。梅關,屹立於史稱「居五嶺之首,為江廣之沖」的梅嶺隘口,地勢險要,原始森林植被豐富,是贛粵兩省的天然屏障。高達92.6%的森林覆蓋率和成熟的森林康養產業,讓丫山景區逐漸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後花園。
走進梅關國家森林公園丫山景區,林深樹密,水流潺潺。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這兒生根發芽。
梅關國家森林公園丫山景區玻璃棧道。韓磊攝。
記者走訪發現,為了不破壞植被,一條長達13公里的森林步道被鋼結構高高架起,步道兩邊的參天樹木為行人搭起了綠色廊道。修建道路沿山而鋪、沿塘而走、沿河而架、遇樹讓路,房子搭在樹中,樹木長在屋中......精心呵護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大余丫山構建起「游」為紐帶、「康」為主體、「養」為特色的多業態互補的森林旅遊產業新格局。
丫山景區總經理韓磊向人民網記者介紹說,在景區開發建設過程中,大余縣一直堅持少填塘、少推山、少砍樹、少拆房「四少」原則,將造林與造景相結合,保持景區原生態。同時累計投資8億元,在保護中開發各類森林生態運動與養生項目,構築了從山上到山下的立體生態觀賞圈。立足美生態、高效益,依託丫山優美的生態環境打造的鄉村旅遊A哆鄉村、A哆水寨、A哆森林構成丫山三大鄉村旅遊品牌,吸引了眾多省內外遊客。僅2019年,景區各類收入就達1.6億元,其中僅生態旅遊和森林康養產值就佔了1/3。
「如今,丫山景區依靠綠水青山打造了系列品牌,不僅帶來了金山銀山,還帶動了周邊村民脫貧致富。」韓磊高興地說道。
今年58歲的頭塘村村民盧德風,就是韓磊口中的脫貧致富代表。因常年患有嚴重的風濕腳痛病,多年來,全家僅靠老伴務農糊口,盧德風一家成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經過大余縣黃龍鎮的駐村幹部引薦,2016年,鄉嫂盧德風在丫山景區「九回頭美食街」當起了小老闆。
在丫山景區「九回頭美食街」,鄉嫂盧德風給遊客做贛州美食「燙皮」。人民網記者 余璐攝。
「丫山景區給我的店鋪免租金,免費培訓,年底分紅,還把我老公安置在景區當工人,疫情期間,景區沒開放,每月還發1500元的工資作為補貼,實實在在地幫助我脫貧。」盧德風感激地說,開起店鋪後,現在平均年收入有4萬多元,不僅生活條件好了,而且去年冬天全家也脫貧了!
興業富民,是大余縣森林旅遊持續發展的「源動力」。大余縣聚力 「脫貧攻堅」, 創新扶貧模式,確保扶貧取得實效。盧德風一家,僅是大余縣生態扶貧的一個縮影。
「作為首批國家主體生態功能區試點示範縣,大余努力讓好生態成『好錢景』,通過租賃農資變鄉旅項目、景區務工創收益、參與項目入股分紅、農產品銷售等方式,為景區周邊貧困戶開拓增收路子。目前,全縣各景區帶動1730戶5700多人增收致富,人均年增收約5000元,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實現就業增收。」大余縣副縣長劉鵬如是說。
生態崇義: 精準提升森林質量 厚植綠色產業發展優勢
在江西省西南邊陲,章江源頭,有一個被森林環繞的地方,它,就是贛州市崇義縣。
「九分山半分田,半分道路、水面和莊園。「就是崇義的真實寫照。
崇義縣總面積301萬畝,其中林地面積269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89.3%,森林覆蓋率高達88.3%,位居全國集體林區縣首位。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森林城市、被譽為「江西省綠色寶庫」。
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黃嘯攝。
近年來,崇義縣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緊緊抓住贛南蘇區振興發展機遇,學好「兩山」論,走好「兩化」路,依託自身生態優勢,打響綠色品牌,實現生態價值。
記者走進崇義縣城南郊的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古木參天,四時花木廣布,山谷間瀑布曲流,山頂峭壁嶙峋,被原始森林風貌深深吸引。園內森林覆蓋率高達98.6%,空氣負氧離子含量平均值達9.6萬/立方厘米,其中蘭溪瀑布處最高值為19萬/立方厘米,素有中國最美森林、 「中國森林氧吧」等美譽。
積極培育綠水青山,切實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精準提升森林質量,推進林業發展提速提質提效,崇義實現了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記者了解到,推進國土綠化是崇義縣林業生態建設的重中之重。2011年至今,全縣完成更新造林31.67萬畝,低質低效林改造10.65萬畝,森林覆蓋率高達88.3%。同時,著力提高森林質量,積極探索適合南方林區豐產高效的經營模式,建成商品材基地140萬畝,森林經營樣板示範林基地51萬畝,在樣板林示範帶動下森林質量得到精準提升,林地產出率與靠天取予時期相比提高了2-3倍,崇義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已成為「全國樣板」。
「綠色生態是崇義的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林業是崇義發展的優勢所在、潛力所在、希望所在,崇義縣依託森林資源稟賦,緊扣『四個著力』,全面推行『林長制』,全力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探索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崇義縣委副書記、縣長潘金城對人民網記者說。
如何發揮生態優勢,發展好林下經濟?崇義縣林業局局長黃夏曉談到,在建設贛南生態屏障的同時,崇義探索出一條保護開發與生態扶貧相結合的「六個一」生態產業新路子。即一棵棗(南酸棗)、一根藤(刺葡萄)、一片竹(毛竹)、一斤油(油茶)、一種葯(中草藥)、一域游(森林全域旅遊)。
截至目前,崇義現有南酸棗野生分布25萬畝;毛竹林面積70萬畝,年產商品竹1000萬根;油茶林種植面積12.89萬畝, 100畝以上油茶林低改示範基地15個;2019年實現林下經濟總產值達30.3億元,占林業總產值的63.6%;近三年來,森林旅遊收入87.32億元。
山水上猶:築牢南方地區重要生態屏障
「長河流水碧潺潺,一百灣兮少一灣。造化自知太玄巧,不留足數與人看。」詩人蘇東坡為澄澈而多姿的上猶江,留下了千古絕唱。
在贛州西部的上猶縣,群山簇擁,巔連南嶺,山水相依,山高水長。
贛州陽明湖國家森林公園。鍾芳億攝。
盛夏時節,記者乘船行走在依山傍水的贛州陽明湖國家森林公園,「一湖兩岸」引入眼帘,湖中碧波粼粼,兩岸青山巍巍。
「贛南樹木園創建於1976年,由十二個半島組成,佔地面積8692畝。這裡收集保育樹種1300餘種,其中國家級保護樹種50餘種。」在陽明湖深處的贛南樹木園內,贛南樹木園副主任李干榮向記者介紹時如數家珍,「贛南樹木園具有典型的湖泊生態環境及南嶺山地優越的自然稟賦特徵,被稱為中亞熱帶植物王國,是一座天然的自然博物館。」
李干榮向記者介紹贛南樹木園情況。人民網記者 余璐攝。
今年57歲的李干榮,已經默默守護樹木園38年,「對待它們就像對待自己的生命一樣」,在李干榮看來,一次次不遠萬里,把一棵棵小樹苗移植到樹木園,呵護它們長大,是林業人最大的幸福。
「每棵樹苗一來到樹木園都有一個身份證,我們平日在電腦上記錄它們的生長情況,如今,我們也已用起了大數據來管理每一棵樹。」李干榮介紹說,樹木園裡有引自全國各地的園林植物以及來自美國、緬甸、墨西哥、日本、歐洲諸國等異國他鄉的珍貴品種。贛南樹木園在築牢南方地區重要生態屏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植物多樣性王國」及「古老孑遺植物避難所」的典型代表功能區,是南方樹種向北部地區引種栽培的重要中轉站,被譽為「江南植物基因庫」。
近年來,除了切實維護南方地區重要生態屏障安全,上猶縣還努力做足「生態+」文章,依託鄉村豐富的山水資源、田園風光等,以全域旅遊為牽引,開拓了鄉村旅遊的新路子、新業態。
「我們精心打造了『一條魚、一幅畫、一杯茶、一塊石、一列小火車』生態旅遊『五張名片』,重點發展生態魚、油畫、觀賞石、溫泉、森林小火車等生態旅遊拳頭產品,吸引大量周邊城市及粵港澳地區的遊客來休閑旅遊。」上猶縣林業局黨委書記劉曉慧對人民網記者說。
上猶陽明國際垂釣基地。鍾芳億攝。
如今,為了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持續壯大生態旅遊業,上猶縣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緊扣建設「生態休閑度假區」目標,打好上猶「綠色牌」。天沐·陽明溫泉、陽明國際垂釣基地等一批旅遊項目加快推進,先後開展了百萬聯盟杯釣魚拉力賽、茶鄉旅遊季等活動,旅遊市場日趨成熟。2019年全縣共接待遊客545.66萬人次,同比增長41%,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9.79億元,同比增長52.9%。
開闢綠色發展新路徑,大力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讓「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造福子孫後代的「金山銀山」, 紅色贛州已經步入了綠色發展的快車道。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贛州林業已成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主力軍。揆諸當下,昔日「紅裝」換「綠裝」,展望未來,點「綠」成「金」,滿眼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