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有一位和尚,因為前來拜訪的人太多,把他的門檻都踏破了,更換了好幾次,還是免不了被踏破的命運。這位和尚被迫無奈,只好把自己的木頭門檻換成了鐵制的門檻,以避免門檻再被踏破。
是和尚所在的寺廟有什麼過人之處嗎?這裡的菩薩有求必應?還是這位和尚法力過人導致善男信女們紛至沓來,以至於一而再再而三的把寺廟的門檻給踏破?這些都不是主要問題。
這位和尚生活在隋朝,大家紛紛攘攘前來拜訪的一隻有一個,就是期望能夠求得一付這位高僧大德的書法作品。
隋後的唐代書法在書法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在真、草、行、篆、隸各體書中都出現了影響深遠的書家,其中楷書、草書的影響最大最久遠。
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有:歐陽詢(歐體)、顏真卿(顏體)、柳公權(柳體)、張旭、懷素等。張旭跟懷素以草書見長。但是在這個時代楷書創出了前無後人,後無來者的成就。
在歷史上楷書四大家中有唐朝歐陽詢(代表歐體)、唐朝顏真卿(代表顏體)、唐朝柳公權(代表柳體)唐代就佔了三位。
行書的執牛耳者毫無疑問的就是東晉的王羲之,而這個和尚和大書法家王羲之有著很深的淵源。
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歡書法藝術,有唐一代在人才選拔過程中對書法的考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項目。而據說李世民對王羲之的書法非常推崇,以至於唐太宗執政時對右軍遺墨極力搜求,對於《蘭亭序》也是重點搜求對象。
好在唐代去東晉尚不算遙遠,加上太宗的特殊身份,居然讓他做到了。《蘭亭序》到手以後,太宗迷戀之至,大概是為了保護原本,或者「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心理吧,太宗讓褚遂良和虞世南等名臣兼書法家臨摹了蘭亭序,把其中的一部分賞賜給了有功的王公大臣。其實這件事算是唐太宗做得最英明的事情之一,我們今天還能夠得以一睹《蘭亭序》的風采,不得不感謝王羲之的這個超級皇帝大粉絲。
李世民喜愛蘭亭序太過火,以至於在他的要求之下,在他駕鶴西遊之後把這份在當時已經算是國寶的王羲之真跡帶入他的地宮。
那麼王羲之的真跡怎麼到了李世民手裡的?
智永和尚(生卒年不詳),南朝、隋朝人,本名王法極,字智永,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書聖王羲之七世孫,第五子王徽之後代,號「永禪師」。智永三十年如一日苦心練習書法,以至於練壞的毛筆頭積攢了十幾筐,智永的書法水平也直追其先祖羲之。為後世留下了名篇《千字文》。《蘭亭序》是智永從先祖手裡繼承下來的,也是他長期臨摹的範本。
後來智永把這份珍寶傳給自己的弟子辯才和尚。
唐太宗發出搜求《蘭亭序》的號召後,當時的一個監察御史蕭翼為了討皇帝的歡心決定去尋訪。功夫不負有心人,老蕭知道了蘭亭的下落,就假扮書生到寺廟遊玩並藉機搭訕認識了辯才並是不是來這裡尋訪,久了博得了辯才和尚的信任。
老蕭借了一個談詩論畫的機會,用激將法激的辯才取出《蘭亭序》讓他欣賞,蕭某人抽機會給掉了包,並把這千古奇作獻給了皇帝。拋開這老蕭的人品不論,這次討好皇帝的活動間接的促進了《蘭亭序》在民間的傳播,否則只是在一個小範圍內流傳,那麼大概率我們今人還是很難見到這副曠世名作。雖然真跡不再,現代化的傳印技術還是讓我們能夠很容易的欣賞和使用這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