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曾被總結為:蘇軍克日軍,德軍克蘇軍,美軍克德軍,日軍克美軍。蘇軍在張鼓峰戰役、諾門罕戰役、八月風暴軍事行動中幾乎是以平推的方式輕鬆碾壓日軍。可在蘇德戰爭爆發一個月內蘇軍就有三百多萬人被俘,還損失了數千架飛機、兩萬多輛坦克。當德軍在戰爭後期面對美軍時用盡謀略集中優勢兵力將美軍部隊引入包圍圈卻始終無濟於事。
美軍毫不理睬德軍的各種戰略戰術。你有千條計,我有「推土機」。美軍在對陣德軍時只管平推。當戰爭打成空中一道火牆推過來、地面一道火牆推過去時什麼單兵素質、什麼戰略戰術、什麼運籌帷幄都沒用。戰術簡單的美軍就這樣打敗了作戰藝術高超的德軍。可當美軍在太平洋戰場對陣日軍時又是另一種情況了。日軍在太平洋戰爭的早期階段可謂是佔盡上風。
日軍在偷襲珍珠港的半年內始終牢牢控制著太平洋的制海權。在此期間日軍橫掃香港、馬來亞、新加坡、緬甸、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地。在1941年12月8日—1942年5月7日的菲律賓戰役中78000名美菲聯軍與50000名日軍對壘,可不到美菲聯軍不到一個星期就投降了。此後直到1942年6月4日的中途島戰役後美軍才將太平洋戰場的制海權從日軍手中奪了過來。
可即使在此後的萊特灣戰役、硫磺島戰役、沖繩戰役中美軍依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美軍為攻佔沖繩島集中了45.2萬兵力、2500架飛機、1500艘艦艇。沖繩戰役中美軍從1945年4月1日打到7月2日動用了艦炮轟擊、飛機轟炸、坦克炮擊、噴火器點射......就是這樣美軍還是付出了戰死1.2萬人、受傷6萬人的代價。美軍在太平洋戰場打得如此艱苦與蘇軍對日軍一邊倒的碾壓形成了鮮明對比。
可美軍在打德軍時卻完全不是這樣一種狀態啊,那麼何美軍偏偏在太平洋戰場面對日軍就打得如此艱苦呢?其實二戰前日本的工業水平同歐美國家比起來屬於二流:當時工業生產能力最強的是美國,德國可以排到第二,第三就是蘇聯,後面就是英國和法國,日本只能排在這些國家的後面。日本因此被歐美列強譏諷為「貧窮帝國主義」。日本當時的工業水平決定了日本陸軍實際上還停留在半機械化水平。
由於當時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較差,所以日本的半機械化部隊還能在中國戰場發揮一定作用。日本陸軍的實力也就只能在亞洲戰場顯擺,如果要把日本陸軍放到同一時期的歐洲戰場就完全不是一個量級了。這從日軍與蘇軍的幾次較量中被人家平推就可以得到證明。可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主要面對的是日本海軍,而不是曾在張鼓峰、諾門罕等地與蘇軍交手的日本陸軍。
日本海軍的實力在當時放眼全球都是相當強大的。珍珠港事件發生之前日本海軍已擁有包括十艘航母在內的上百艘先進艦艇(總噸位高達119萬噸)。這已相當於美國海軍70%以上的實力,同時憑藉地利上的優勢得以掌握西太平洋地區的制海權。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五國締結的《五國海軍條約》規定:五國主力艦總噸位限額為美、英各52.5萬噸;日本31.5萬噸;法、意各17.5萬噸。
日本實際上已成為僅次於美、英的世界第三海軍強國。美國和英國的海軍需要維護全球利益,所以日本在西太平洋這一具體的局部地區實際上反而佔有一定的相對優勢。在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中美國太平洋艦隊有2000多人陣亡、 1000多人負傷、11艘戰艦被擊沉、3艘戰艦受損、188架飛機被摧毀、155架飛機受損。在此後的六個月中美國海軍在此後的六個月中無法發揮應有的戰鬥力。
日軍因此得以從容不迫地橫掃東南亞、太平洋西南部。美國對日宣戰後納粹德國和義大利作為日本的軸心國盟友也對美宣戰,所以美軍實際上面臨歐洲和太平洋兩大戰場。由於美國執行先歐後亞的策略,所以在太平洋戰爭的早期階段美軍實際上是以戰鬥力較弱的二線部隊和日軍對抗,而美軍的精銳主力幾乎全集中在歐洲戰場。這也就不難解釋美軍在太平洋戰爭早期階段為什麼會在東南亞戰場被日軍橫掃了。
可隨著美國戰爭潛力的釋放就使形勢逐漸開始逆轉。美國的領土面積是日本的二十多倍,而美國的人口也同樣多於日本。1939年美國生產了5856架飛機,同年日本生產了4467架飛機。到了1942年美國全年生產了64426架飛機,而日本只生產了11800架飛機。1939年美國的商船總噸位是376419噸、日本是320466噸。可到了1945年美國的商船噸位已增加到5839858噸,而日本商船噸位只有599563噸。
珍珠港事件後的1942年日本的煤炭年產量是5480萬噸,而美國則達到了58000萬噸。日本的鐵年產量440萬噸,而美國的鐵年產量則是5500萬噸。從1941年到1945年不足五年的時間內美國生產了近7000艘艦艇。這其中包括高達150艘的航母、十艘戰列艦、近500艘護衛艦和349艘驅逐艦。相比之下日本只生產了17艘航母、兩艘戰列艦、61艘驅逐艦和九艘巡洋艦。
在拼資源消耗的長期戰爭下日本海軍的實力最終被美國耗盡。1942年6月4日-7日的中途島海戰後戰局開始向利於美國的方向傾斜。日軍在太平洋戰場與美軍作戰的同時還有相當一部分兵力深陷中國戰場無法自拔。到了1945年日本國內經濟已完全處於滿負荷運轉、人力資源已近枯竭。這年3月26日硫磺島戰役的失敗不僅使日本直接損失了23786名士兵,也使美軍得以將該島建設成供戰鬥機和轟炸機起飛降落的機場。
這就大幅提升了美軍對日本政治和經濟工業中心進行戰略轟炸之效果。4天後中國遠征軍收復了全部滇西緬北失地並成功與美英盟軍會師。僅僅只是又過了一天之後美軍發起了沖繩戰役,截至6月21日沖繩戰役導致日軍傷亡11萬人、被俘9000人,損失飛機7830架、艦艇20艘。沖繩戰役的失敗使日本本土直接暴露在美軍的攻擊之下。這時作為日本戰時盟友的德國和義大利兩個法西斯軸心國均已投降。
8月6日美軍飛機在日本廣島投下了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這時日本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蘇聯的調停之上。日本方面指望著通過蘇聯的調停使日本得以較為體面地結束戰爭狀態,然而卻被蘇聯方面告知:即日起蘇聯與日本處於戰爭狀態。8月8日蘇聯紅軍及蒙古軍隊越過中蘇、中蒙邊境開始展開對日本關東軍的「八月風暴」軍事行動。一天之後美軍在日本長崎投下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
這時在各戰區全線告急四面楚歌的日本除了投降之外已再無任何出路。如今的人之所以會覺得美軍在太平洋戰場打得艱辛主要就是因為美軍在戰爭前期不給力的印象造成的。事實上美軍在整個太平洋戰爭中只陣亡了大約12萬人。這要放在蘇德戰場也就是一次戰役的陣亡人數。同樣美國在歐洲戰場對陣德軍看似容易,可實際上陣亡人數卻高達25萬人。歐洲的戰爭烈度其實比起美日太平洋戰爭還是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