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解碼,香港財華社原創王牌專欄,金融名家齊聚。看完記得訂閱、評論、點贊哦。
明星開演唱會時需要誰幫助?當然需要邀請演唱會解決方案提供商進行演唱會籌辦、提供技術製作及創意解決。
特藝文化娛樂及製作(控股)有限公司(下稱「特藝文化」)就是其中一家提供商,其主營業務是為香港活動及現場表演技術製作及創意解決方案供應商特藝文化。
2月11日,特藝文化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申請書。值得注意的是,特藝文化此次已是第三次向港交所遞表,2019年年初在港交所IPO申請失效後,特藝文化在2019年8月12日再次遞交港股主板上市申請,但兩度均以失敗告終。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特藝文化並不甘心失敗,三度向港交所遞表的舉動可謂是十分堅決。難道是特藝文化的經營業績大好、前景大好?
純利率低的生意
特藝文化的主營業務分別為提供技術製作及創意解決方案,以及演唱會籌辦業務。招股書中顯示,公司提供技術製作及創意解決方案業務營收佔比逐年下滑,而演唱會籌辦業務收入佔比不斷提升,截至2019年9月30日止6個月該分部收入比重達到了64.1%。
2017年-2019年及截至2018年9月30日止6個月、截至2019年9月30日止6個月,特藝文化的營收分別為2.2億港元、2.63億港元、3.05億港元、1.96億港元以及3.13億港元;凈利潤分別為2621.4萬港元、2833.6萬港元、1867.6萬港元、1074.3萬港元以及2191.8萬港元。
除了利潤不穩定之外,可以看到特藝文化的利潤率是非常低的。2017年-2019年及截至2019年9月30日止6個月,公司純利率分別為11.9%、10.8%、6.1%以及7%,表現讓人擔憂,為周杰倫和五月天等明星籌辦過演唱會的特藝文化,卻沒能與他們一樣賺翻天。
如此累人的事業,特藝文化的利潤卻如此低,這實在是不好過。那麼,為何利潤率表現不佳?
純利率下滑,與特藝文化業務結構變動有關。公司近年來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演唱會籌辦業務上,但該業務是一塊十分難啃的骨頭。演唱會的籌辦工作是一場非常浩大、龐雜的工程。根據招股書,特藝文化在業務模式上有包括客戶、供應商、分包商及該集團其他持份者在內的角色,其中演唱會籌辦業務有一個冗長的準備期,包括籌辦項目、事前項目管理、臨場項目管理等過程,且需要在演唱會項目前約一年時間就已開始項目。
如此耗費時間的項目,必定影響到業績。演唱會籌辦過程中,舞台設置成本、藝人開支、員工成本、場地開支等各項成本並不低,各項成本每年支出均超1500萬港元,舞台設置成本在2019年甚至達到了1.16億港元。所以,特藝文化的利潤如此微薄,成本端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此外,籌辦演唱會也面臨著諸多風險,其中演唱會收益充滿不確定性。特藝文化創始人蔡健輝曾在採訪中表示,籌辦一場演唱會掙不掙錢,主要還是看歌星的號召力強不強、票好不好賣。門票的分成大部分都是歌星拿走,佔30%,工程製作方拿20%,燈光音響拿20%,剩下的才是主辦方的收入。所以門票如果賣不到八成以上,這場演唱會的投資方就一定虧」。
行業面臨短期寒冬
香港演唱會行業發展歷史較長,目前已相當成熟,成為了世界上最具活力的音樂產業之一。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此前的數據,估計2023年香港演唱會及現場表演的票房可能達到約22.89億港元,於2018年至2023年期間的複合年增長率為7.7%。
然而,世事難料,香港演唱會行業在2020年將遭遇寒冬。
近一個月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席捲全國各地,當然也衝擊著香港這個音樂產業發達的城市。疫情的肆虐,使香港的旅遊業、零售業,甚至是金融業都受到影響,在2020年香港經濟前景不容樂觀,疫情的陰霾之下,赴港旅遊的旅客將在2020年上半年大幅減少,且疫情過後遊客的信心恢復仍需較長時間。
目前,香港已暫停了包括演唱會在內的各項大型商業/娛樂活動,短期內境外遊客的銳減也將對香港音樂產業帶來挑戰。因此,業務面向廣大音樂愛好者的特藝文化無疑深受影響。特藝文化在招股書中表示:「我們的業務可能受到香港、中國及澳門或我們舉行演唱會項目的其他國家發生的不可抗力事件(包括天災、疫症、自然災害及社會動蕩)的不利影響」、「因在疫症爆發的情況下令人擔心人多擠迫的場所令感染傳染病的風險增加,因而引致演唱會行業一落千丈。」
此次疫情讓特藝文化擔憂的事還是降臨了,疫症的爆發將令香港音樂產業進入短期的「超級寒冬」。截至2019年9月30日止六個月,特藝文化來自香港市場的營收比重達到63.1%,過於依賴香港市場無疑讓特藝文化演唱會籌辦業務在短期內遭受重創。
對於內地市場,特藝文化雖戰略規劃,但內地是此次疫情的重災區,演唱會行業亦會遭受波及。
總結:實際上,特藝文化的經營業績不理想並不是該公司經營決策的問題,而是行業的特性導致的,因為這是一個賺不了大錢的行業。而新冠病毒疫情的突襲,恐讓特藝文化2020年的財務報表顯得更不好看。
作者:憂傷的文科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