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流融媒全媒體記者 梁娟 吳浩彥 文/圖
豐收啦!豐收啦!走進豐收節特色農產品展區,葡萄、蔬菜、二荊條、老臘肉等特色農產品一一呈現在眼前......9月26日上午,在黃水鎮空港創意都市現代農業產業園金黃的稻田間,"迎豐收盛會 展雙流雅韻"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雙流慶祝活動在此舉行。活動以載歌載舞的形式迎豐收,展示農產品、體驗非遺文化、呈現鄉村新場景。
開發地方農產品 帶動村民興業致富
"今天我帶來了永安的紅提葡萄,還有玫瑰葡萄。"溫中虎是永安鎮白果村人, 他說,今年他的葡萄產量不錯,收入在12萬元左右,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收入,"非常開心,這是鄉村振興帶來的變化,讓大家的腰包越來越鼓。"
作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雙流永安葡萄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不僅品種豐富、技術成熟,種植面積也發展到了3000多畝。隨著葡萄文化的沉澱和產業融合的成熟,如今的永安已成為成都遠近聞名的"葡萄之鄉",而永安葡萄也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致富果"。近幾年,永安葡萄一直保持著穩定的產量。300多戶農民種植著3000多畝葡萄,每年產量保持在3000噸以上,能夠直接為群眾創造收入7000多萬元,加上葡萄種植拉動的經濟收入,則能夠為群眾帶來1億元左右的收入。
除了永安葡萄,二荊條也是我區的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二荊條辣椒、二荊條豆瓣醬也擺在了現場,"我們村種植了400畝二荊條辣椒,每畝收入在3000元以上,總體收入非常可觀。"黃水鎮花龍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以二荊條辣椒豆瓣為立足點,黃水鎮鼓勵社會資本打造了一批農旅互動新消費場景。在空港花田內及周邊,黃水鎮政府培育了以二荊條辣椒、牧馬山脆桃、牧馬山香梨、牧馬山薯芋、扯旗玫瑰、文武小龍蝦等為產業支撐的特色農產品產業基地6000餘畝。有了豆瓣和一大批特色農產品"打底",依託"成渝潮流新地標"空港花田,黃水鎮先後建起了天府桃園、櫻桃部落、印象荷花、板坡良舍、文武小龍蝦、蠶叢故里等消費場景,形成了黃水鎮特有的"賞鮮花、品美食、看飛機、享運動"的旅遊產業鏈條,帶動當地1200餘名群眾就業,人均增收超2000元。
在非遺展示區,展示了農民生產用的工具、還有雙流農民陳世雲及其學生創作的剪紙。據了解,陳世雲在40年間,創作剪紙作品上千件,具有認知、教化、抒情等多重社會價值。他的剪紙藝術在2007年9月經申報,列入雙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這是一個農民對地方文化作出的貢獻。
打造鄉村新場景 拓展村民增收渠道
除了農產品展示區、非遺展示區之外,記者也在金黃的稻田間,看到沿線的鄉村道路旁的咖啡流動車、鄉村觀景台、鄉村驛站......這些元素融合的鄉村新場景,在黃水鎮楊公社區鋪開。
楊公社區美麗新村口子上的集裝箱既是雲下驛站,也是田園遊客接待中心。在稻田裡、田坎上,還設置有觀景平台、步游道、帳篷天幕、休閑座椅、咖啡車和騎游觀光車,供遊客前來體味農耕風情,邀約家人好友開展露營、燒烤、喝田坎咖啡等。在這裡,你可以聞到稻香,聽到蛙聲,沉浸式地感受現代都市農業的魅力。
據介紹,楊公社區計劃每周開展一個主題活動,吸引戶外、機車、房車、騎行等團隊周末節假日到這裡來遊玩、消費,帶動周邊的新村村民增收致富。
近年來,雙流強化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統籌,加快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迄今為止,已建成幸福美麗新村農民聚居點25個,惠及群眾26000餘人。深入實施農業產業建圈強鏈,以提升產品品質為抓手,塑造特色品牌為核心,暢通銷售渠道為重點,持續提升雙流冬草莓、二荊條辣椒、永安紅提、黃甲麻羊4個地標產品品牌影響力。同時,持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引導農民盤活閑置資產資源,持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2022年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320元,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社區)42個。
發布項目清單 高質量打造新業態新模式
據了解,雙流區鄉村區域面積246.8平方公里,佔比53%,主要分布在成新蒲以西、錦江流域、牧馬山3個片區,農業基礎紮實,鄉村旅遊蓬勃發展。近年來,我區大力推動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湧現出黃龍溪·歡樂田園、空港花田、海蒂的花園等一批農旅新地標和網紅打卡點。成功創建"美麗四川·宜居鄉村"達標村79個、市級以上鄉村振興示範村40個;黃甲街道八角水寨,黃龍溪鎮十新林盤、周家粉房、溫家山,黃龍溪鎮王家祠堂等5個川西林盤納入全市高品質精品林盤。成功入選天府旅遊名縣候選縣,2021年,全區鄉村旅遊共接待1006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82億元,增長33%。
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打造空港公園城市城鄉融合發展典範。在豐收節活動上,還發布了雙流區鄉村振興項目清單,向社會各界推介雙流區2022年18個鄉村振興項目招商點位,包括4個市級精品林盤、4個旅遊型林盤、8個村(社區)、1個鄉村旅遊景區以及1個現代農業園區。以項目為引領,加快培育"農業+旅遊""農業+康養""農業+文創""農業+體育""農業+研學"等新業態新模式,打造高質量農商文旅體空港城鄉融合發展示範區。
【來源:雲上雙流 編輯:吳德彥 審核:馮雅琦 曾萬娟】
感謝您的閱讀,更多本地新聞,請關注微信"雙流發布",收聽空港之聲FM100.9,下載"雲上雙流"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