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國初至新版人民幣發行前
1949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是42000,這是政府用人民幣收兌美元,普通人不可以用人民幣兌換美元。
1950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升值為27500。
1951年初,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升值到22380,到年末略有貶值,兌美元匯率變成了26170。
1952-1954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始終固定在26170。
二、新版人民幣發行到改革開放前
1955年新版人民幣發行,新舊人民幣的兌換比例是1:10000,人民幣和美元的匯率為2.4618。
1956-1970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始終固定在2.4618。
值得一提的是,1971年8月15日,布雷頓森林體系轟然倒塌,美元不再錨定黃金,美元開始十年的貶值期,當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變為2.2673。
1972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2.2401;1973年,2.0202;1974年, 1.8397;1975年,1.9663;1976年, 1.8803;1977年, 1.7300;1978年,1.5771;1979年, 1.4962。
四、改革開放初期到單一匯率前
從1979年開始,我們正式邁開改革開放的歷史步伐,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從次年起,適度貶值。
1980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變為1.53。
1981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1.7051。當年,為促進改革開放,國家制定了雙重匯率制,除了固定匯率,還另行規定一種適用進出口貿易結算和外貿單位經濟效益核算的貿易外匯價格,那個是1:2.8.
1982年,1.8926;1983年,1.9757;1984年,2.3270。
到了1985年,國家又取消雙重匯率制,改為固定單一匯率制度,美元兌人民幣匯率設定為2.3——但實踐中發現明顯高估,到了年底就給調整成了2.93。
同時國家還設定一個外匯市場調劑匯率——這應該算是中國最早的市場匯率。另外還有一個年末企業創匯成本的匯率,實際上,從1985年開始到1993年末,國內存在著三重匯率制度,即官方匯率、企業進口的調劑匯率和企業出口換匯的成本匯率。
從1985年到1994年三重匯率並軌前的八年里,人民幣一直貶值,我們的三重匯率間的差距也較大,普遍在1:2.8到1:8.7之間。
1993年底,中國實施匯率並軌制改革,1994年元旦人民幣官方匯率瞬間貶值46%,從5.8變為8.7,人民幣與美元非正式掛鉤。
五、單一匯率改革後到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前
從1994年起,人民幣與美元非正式掛鉤,一開始確定匯率為8.7,後來又調整至8.3,在接下來大約10年的時間裡,人民幣兌美元只能在8.27至8.28元非常窄的範圍內浮動。
六、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到2008年金融危機前
2005年7月21日,人行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並在2006年引入詢價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改進了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形成方式。這期間,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從1:8.28下降到1:6.84,人民幣進入升值周期。
七、2008年金融危機後到美國退出第一次量化寬鬆
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中國匯率改革之路暫停,中國又再度恢復了緊盯美元的匯率戰略。
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繼續下降從2010年的1:6.65下降到2014年的1:6.12,2014年也是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GDP超10萬億美元的國家,達到美國的60%。
八、美國退出量化寬鬆後到第一次破七前
2013年末開始,美國逐漸停止量化寬鬆,而我們則在2015年8月11日,優化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當天人民幣匯率從6.1左右變到6.3左右。
之後的的16個月,人民幣持續貶值,直到美元兌人民幣逐漸近七, 2017年1月1日,央行再度出手,2天之內匯率就變成了6.8左右,然後人民幣就開始持續升值。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破七就成了市場的一個標誌性的點位。
九、最近三年的三次破七
從2019年開始,美元兌人民幣出現過三次破七,每次的原因都不一樣。
第一次是2019年8-9月期間,受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影響,不少海外投資機構預計中國外貿與經濟增長存在較大不確定性,轉而大舉沽空人民幣套利。
第二次是2020年4-5月期間,老美金融市場熔斷,全球爆發導致美元流動性驟然吃緊,甚至出現全球金融市場美元荒狀況,人民幣匯率因美元指數一度漲破103整數關口而跌破「7」整數關口。
第三次就是現在,2022年9月,在美聯儲持續大幅加息令美元指數迭創新高突破110的衝擊下,人民幣匯率再度「破7」。
實際上,7這個數字關口本身,意義的確不大,但是作為民眾看待匯率的心理關口,卻引發了大家的關注。
但通過我的介紹,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歷史上,是人民幣升值經濟更繁榮,還是貶值經濟發展更快,或者是幣值穩定,百姓生活更幸福、
透過現象看本質,抽絲剝繭找真相,移形換位開腦洞,運籌帷幄想對策,感謝關注欣聞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