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8月1日訊7月29日下午,東西湖區辛安渡街東風大隊永豐村,黃髮芝老兩口迎來幾名特殊的訪客。辛安渡街社會事務辦公室主任將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親手交給91歲的黃髮芝。
激戰上甘嶺負傷立功,凱旋後響應號召回鄉務農。記者走進東風大隊,聆聽英雄隱藏功名70年平凡又異乎尋常的經歷。
傷痕:誓用生命捍衛祖國尊嚴
老人在小方凳上落座,左小腿上烏黑的傷疤就從褲腿處露了出來。這塊成人手掌大小的傷疤,正是上甘嶺戰役的見證。
「參軍入伍保家衛國,就是要報共產黨的恩。」1930年4月,黃髮芝出生在漢川湖區劉家隔。9歲那年,母親難產去世,父親將7歲的妹妹送人後離家出走,黃髮芝四處討飯,兩個弟弟相繼餓死。

黃髮芝老人。長江日報記者戴東輝 攝
新中國成立後,苦水泡大的黃髮芝報名參軍,在兩次剿匪戰鬥中,與戰友擊斃敵特2人、活捉3人,因作戰勇敢被調入縣大隊。
1951年1月,黃髮芝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赴朝作戰,入編楊成武66軍。在上甘嶺戰役中,他所在部隊堅守陣地直至最終獲得勝利。
在防禦作戰中,黃髮芝和戰友挖戰壕、鋪枕木,右手被枕木砸中,無名指骨折。他在簡單包紮後帶傷鞏固工事,被授予三等功。
在隨後的拉鋸戰中,一枚炮彈在戰壕里爆炸,黃髮芝左小腿一陣疼痛。他低頭一看,腳踝上方被彈皮擦破,深可見骨。
1952年7月28日,經指導員和排長介紹,黃髮芝在陣地坑道火線入黨,升任機槍班長。凱旋時,全班12人在不斷補充兵員的情況下,僅剩5人。
戰後回國,黃髮芝響應國家號召回鄉務農,及至舉家遷入辛安渡,他對赴朝作戰、負傷立功的事情守口如瓶。
尋訪:戰鬥英雄深藏功名70年
黃髮芝的事迹,後被退休黨員崔德運發現。
今年70歲的崔德運,早年是辛安渡農場電影放映隊隊員。他在戰爭片里感受到黨和人民軍隊的偉大,從1974年開始遞交入黨申請書,2000年正式加入黨組織。
2018年,崔德運從街道退休老黨員、入朝作戰榮獲二等戰功的郭賢品那裡獲悉,東風大隊有個姓黃的黨員曾入朝作戰。崔德運崇尚英雄,想仔細打聽情況,但不久後郭老就去世了。
去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崔德運在東風大隊見到了黃髮芝。
多次尋訪,崔德運在嘮嗑中記下黃髮芝當年參戰的細節。今年春節,崔德運手書對聯,貼上黃家大門:「抗美援朝過大江 立功負傷保家鄉」,橫批「志願軍萬歲」。
崔德運將相關信息交給東風大隊黨支部,大隊整理後及時向街工委報告。在主要領導親自過問下,社會事務辦公室迅速查證核實。今年「八一」建軍節前,黃髮芝領到了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傳承:激勵年輕黨員紮根鄉村
「在上甘嶺戰鬥中,後方補給困難,三天不吃不喝都挺過來了。」「相比犧牲的戰友,我已經夠幸福了,我不能給組織上添麻煩。」
今年6月10日,東風大隊黨支部黨史學習教育主題黨課上,黃髮芝講述自己從窮苦出身到翻身解放,從參軍入黨到報效國家的親身經歷。
大隊黨支部書記胡一龍說,老英雄回鄉務農深藏功名,讓全體黨員體會到共產黨人的初心。「他在戰後被授予中尉軍銜,被選送到步兵學校,畢業歸隊接到集體轉業命令,轉業後學習勘探專業,等待分配時他又響應國家號召,放棄月薪97.5元的工作,主動申請回老家務農。」
「黨員就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胡一龍感慨,黃髮芝為身處鄉村振興一線的年輕黨員樹立了榜樣。
在東風大隊,黃髮芝沒有缺席一次主題黨日。「除非碰上颳風下雨,黃老才同意我們開車接送。平時,他堅持自己開電動三輪車來參加活動。」


紀念章。長江日報記者戴東輝 攝
6月28日,辛安渡街工委負責同志為黃髮芝老人佩戴「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30天後,黃髮芝收到了「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倥傯如昨,初心在胸。
關於曾經的苦,黃髮芝一再打斷身邊老伴的話頭。「過去的不值一提,我是一名共產黨員!」
(長江日報記者戴東輝 通訊員代爍 朱崇勇)
【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