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敏政老人和大兒子一家

張敏政老人向村裡捐資
中國江西網永豐訊 通訊員周珊、夏文華報道:「黨和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我的家鄉也變得越來越美!能為家鄉的建設盡一份力,我感到很開心!」7月1日,永豐縣潭頭鄉楊梅江畲族村彭坊組91歲的老黨員張敏政自豪地說道。
7月1日,是黨的生日,也是張敏政心中充滿牽掛的日子。這一天,張敏政老人一大早就來到了村委會會議室,捐贈現金10000元,用於支持村裡的美麗鄉村建設。「去年我父親聽說村裡要建新農村,就跟我提過他要捐點錢給村委會。」7月4日,張敏政的兒子張定財說道。據了解,張老退休前是吉水縣檢察院的副檢察長,是一位有著62年黨齡的老黨員,由於工作原因一直居住在吉水。這位九旬老人雖早已退休在家,但是心中仍然牽掛著黨的事業,仍然想著如何為黨為家鄉盡一份力!他自己提到,這麼多年來正是在黨組織的培養下,他從一名村幹部成長為一名鄉政府幹部最後成為吉水縣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如今退休在家安享晚年的張老,從來沒有忘記黨的恩情,也沒有忘記家鄉父老的恩情,心裡甚是牽掛家鄉的建設。在聽說今年彭坊組被列為新農村建設點後,他老人家非常激動,在6月30日這天,他讓住在村裡的大兒子將他從吉水接回老家楊梅江暫住幾天。一是想看看自己的故鄉熱土,並且完成此次捐贈的心愿。
1928年,張敏政出生在楊梅江畲族村彭坊村小組,當時該村總人口不到50人,生活條件十分困苦。他9歲那年,失去了母親,跟著父親和哥哥一起生活,在父親的努力下,他和哥哥念到了小學四年級。但是受家庭條件影響,他父親沒有錢再供他念書了,於是他跟著他兩個很要好的同學跑到鄉里學堂去旁聽。16歲那年,父親的離世讓張敏政遭受了又一重打擊,於是他開始學著耕地種田。不久之後,哥哥被抓去當壯丁,張敏政成了孤苦伶仃一人,從此過上了更辛苦的生活。由於聰穎和優秀,1950年,才22歲的張敏政就當上了村主任,1年之後又到鄉里當文書。那時候,新中國剛成立不久,張敏政的生活也一步步走向復甦。憑著吃苦耐勞,1953年,張敏政被調到吉水縣白沙區政府去當宣傳幹事,2年之後又到吉水縣公安局工作。1957年,當時剛成立檢察院,張敏政被調到吉水檢察院當一名普通的檢察員。1959年下放吉水八都,到1974年才重新回到吉水公安局,從基層干起,1979年從公安局調回檢察院,直到退休。他這一生,經歷了太多曲折,人生的起起落落,風風雨雨,張敏政老人都淡定從容,因為他心中始終堅信著:在黨的領導下,一切都會越來越好。
「老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村裡有些人都沒有房子住,去上學走田埂,你看現在大家住得好,路也修了,什麼都有了……」張敏政老人看到自己生長的地方有了這麼大的變化,心裡很是激動。在他的回憶里,老家曾經是一個交通閉塞,生產生活條件都十分落後的小山村,如今乾淨寬敞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整齊漂亮的磚混房子代替了從前破舊不堪陰暗潮濕的土坯房。今年3月,聽說村裡要整治危舊土坯房,張敏政老人不僅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帶頭拆除自家的土坯房,還為村民講解政策,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在他的帶頭表率下,今年彭坊組的危舊土坯房、豬牛欄、旱廁在18個村小組中是第一個全部拆除乾淨,為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保障。
「父親很注重養生,每天早上起來必喝一杯白開水,不管什麼天氣,每天下午他都會洗澡,還特別注重飲食的清淡。」張敏政的大兒子張定財十分崇拜地看向父親,他敬佩地說道。由於退休之後不想麻煩子女的照顧,張老一直都住在吉水自己家,自己打理生活起居。自從老伴過世之後,張老更是注重保護好自己的身體,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做健身操,非常注意飲食,雞蛋每天只吃一個,肉每天也只吃兩塊。平常在吉水居住的時候,他喜歡去老年協會下象棋,也特別關心黨和國家的事業,關心身邊的人和事。受到父親的影響,張定財當了一名人民教師,也是一位黨員,2014年退休在家。為了家鄉的發展,他有力出力,有錢出錢,為村裡辦了許多實事,被大家推選為村委會理事長。
「我只是做了我該做的事,我一直感謝黨的恩情,也希望我的子女和孫輩以及曾孫輩他們也能為黨盡一份力!」張老慢慢地坐到了搖椅上,神情自若,意味深長地說道。這是一位可愛的老黨員,雖年過九旬,雖歷經生活的磨難和坎坷,但仍不忘初心,用自己的言和行去為黨、為家鄉盡一份力。他也經常叮囑自己的後輩,一定不要忘了,是黨的好政策才有了現在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