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月18日電 題:青年演員黃尚禾:台灣電影正逐漸形成新的敘事風格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2016年至今,台灣演員黃尚禾多次到北京工作,先後在《建軍大業》《搶紅》等電影中嶄露頭角。他說,北京的創作環境與紐約相似,各地擁有夢想的人匯聚於此。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暗涌著許多相互碰撞的新能量。

近日,由台灣演員黃尚禾(圖中)參演的《醉·生夢死》在北京舉行小範圍放映。 中新社記者 鍾欣 攝
黃尚禾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台灣新生代電影人正在擺脫包袱,回到自身的想法去創作影片,作品逐漸形成新的敘事風格。
14日,由他參演的《醉·生夢死》在北京舉行小範圍放映,這部2015年上映的藝術電影涉及島內近年熱議的同性戀題材,獲得了包括柏林影展、金馬獎在內的多個獎項肯定。
近年來多部反映現實題材的台灣電影「叫好又叫座」。對此,黃尚禾表示,電影源於生活、理應關注現實。與社會議題聯繫緊密的電影提醒人們,應更關心身邊的人、更在意平常忽略的事。這也是電影與社會可以形成的良性循環。

近日,由台灣演員黃尚禾(圖中)參演的《醉·生夢死》在北京舉行小範圍放映。他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台灣新生代電影人正在擺脫包袱,回到自身的想法去創作影片,作品逐漸形成新的敘事風格。 中新社記者 鍾欣 攝
上世紀80至90年代,以侯孝賢、楊德昌為代表的台灣新浪潮電影興起,諸多講述特定時代下普通人命運的作品獲得輿論好評,併流傳至今。之後,台灣電影度過漫長的蟄伏期,眼下又湧現出一批年輕導演,他們的作品同樣關注當下。
一直以來都在參與台灣本地電影拍攝的黃尚禾,目睹近年島內電影圈的變化。他認為,有一段時間,年輕一代曾希望甩掉之前電影風格的影響,而近幾年大家好像不再害怕這件事。新浪潮電影是重要的標籤,新生代們可以從中汲取養分。事實證明,不再害怕前人的影響反而讓年輕人擺脫包袱,作品正逐漸形成新的敘事風格。
黃尚禾曾於數年前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表演研究所深造,並在紐約參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多個電影的製作、演出。

圖為台灣演員黃尚禾。 中新社記者 鍾欣 攝
回顧這段留美經歷,他說,過去,許多亞洲演員在功成名就後會選擇去歐美打拚,而現在的年輕演員更願意反其道行之。無法評價哪種方式更好,但不同世代的演員都意識到,接受不同藝術環境的熏陶會對創作更有幫助。
「在美國,我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以前較少接觸的宗教問題、種族問題,讓我反思東方文化的同時也使自己更多元。回來後,我更明確,自己想要用普通話講述角色和故事。」黃尚禾說。與許多年輕演員一樣,發展在大陸的演藝事業成為他當前重要的職業規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