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直隸州
台東州
台東為新辟之地,高山大川,氣象雄偉。疆域之廣,可為一府三縣。而自歸隸以來,久任荒燕,外族窺伺,莫肯關心。其有負耒荷戈而至者,唯我堅強辛苦之先民爾。然路藍縷,涉履艱危,與天氣戰,與野番戰,與猛獸戰,瀕於死者數矣。光緒紀元,開山議起,欽差大臣沈葆植奏設卑南廳,以事經營。卑南處台東之中,地尤肥美;辟草萊,任耕稼,可成都聚,而利尚未啟也。拔木信道,戍軍撫番,前山之人,相率而至。洎光緒十三年,乃升為州,而運會亦漸移矣。其地自蘇澳以南,至得其黎百四十里,峭壁峻嶒,難通輿馬,且少可耕之壤。而中瓦東澳、大南澳、大濁水、大小清水五溪,水險而大,莫施舟楫。得其黎至新城六十里,地稍平,灌莽荒榛,頗多磽确。自是歷花蓮港、吳全城、大巴壟而至水尾社,計程百五十里,地盡膏腴。又有秀孤巒之溪,可資灌溉。溪水入海之處日大港,舟不易行。自水尾而西至璞石閣,大軍駐焉。歷平埔、石牌以達卑南,亦百五十里,地多膏腴,鋤耰日進,皆成良田,惜墾之者尚少爾。卑南以西二百數十里為恆春,壤稍遜,然若巴塑衛、若八瑤灣,皆可墾也。夫以台東疆域之廣,地利之饒,設官行政已二十年,而莽莽蒼蒼,尚委於鹿豕之鄉,則以航運難通也。濱海六百餘里,唯花蓮港、成廣澳可泊輪船,而風信靡常,礁石紛錯,往還不易。帆船更不能以時至也。其遵陸而行者,則自璞石閣入山,過八通關,以抵雲林之林圯埔,計程二百六十餘里,沿途皆番,行者懼焉。故商旅不敢往來,而懋遷尚少。番之大者,日斗史五社,在大南澳;曰大魯閣八社,在大濁水以北,依山而居,性最悍;日加禮宛六社,為平埔之番,居於鯉浪以北;其南者曰南勢七社,亦平埔也。秀孤巒之間,凡二十四社。璞石閣之平埔亦八社。其處於成廣澳之北者,曰沿海八社;其南曰阿眉八社。而卑南之可紀者四十有六。此則多經招撫,而微化其性,然尚不事畎畝,射獵為生。若夫丹番、巒番、木瓜等番,散伏深山,素不與人來往,經綸措施,匪旦夕事。苟得良有司治之,與以便宜之權,立以經久之計,悉心任事,不憚勤勞,而移住之人,又能忍辱負重,群策群力,以除害而興利焉,台東之富庶,始得與前山媲美也。
坊里
坊里之名,肇於鄭氏。其後新辟之地,多謂之「堡」。堡者,聚也。移住之民,合建土堡,以捍炎害,猶城隍也。而澎湖別名為「澳」。禹貢:「九州攸同四噢既宅」。釋文以為「噢」與「澳」同,水濱也。是澎人固依水而居者也。「里」之大者數十村,或分上下,或劃東西。商賈錯居者謂之「街」;漢人「庄」,番人曰「社」,而澎湖亦曰「社」。庄社之間,各植竹圍,險不可越,聚族而居,守望相助。閩人先至,多居近海;粵人後至,乃宅山陬。而閩人之中,漳、泉為巨,以是因緣,每起械鬥。交通既辟,情感自孚,比歲以來,其風稍戢。然撫墾雖興,而番害猶烈。長治之計,在於協和。化行風美,斯為善矣。夫天下大器也,集眾人而成家,集眾家而成國。國之利害,猶家之利害也。故知愛家者必知愛國。夫無家則不可以住,無國且不可以立,其賤乃降於輿隸,君子傷之!故坊里之名僅為疆域之分,而非可以此自囿也。識時之士,常務其大者遠者,而後可以進於郅治焉。
●安平縣治四坊:
東安坊(後分上下)、
西定坊(後分上下)、
寧南坊(後分上下)、
鎮北坊(後分上下)。
●安平縣轄四十三里:
效忠里、新昌里、永寧里、仁和里、
文賢里、依仁里、崇德東里、
崇德西里、仁德南里、仁德北里、
長興上里、長興下里、永康上里、
永康中里、永康下里、內武定里、
外武定里、廣儲東里、廣儲西里、
新化里東堡、新化里西堡、安定里東堡、安定里西堡、善化里東堡(北隸嘉義)、善化里西堡(北隸嘉義)、新化東里、
新化西里、新化北里、內新化南里、
外新化南里、內新豐里、外新豐里、
永豐里、保大西里、保大東里、
歸仁南里、歸仁北里、嘉祥內里、
嘉祥外里、羅漢內門裡、羅漢外門裡、
楠梓仙溪東里、楠梓仙溪西里。
●嘉義縣轄三十七堡:
嘉義東堡、嘉義西堡、
大目根堡、打貓東頂堡(北隸雲林)、
打貓東下堡、打貓南堡、
打貓北堡(北隸雲林)、
打貓西堡、大槺榔東下堡、
大槺榔西堡、蔦松堡(北隸雲林)、
大丘園西堡、牛溪堡、
鹿仔草堡、柴頭港堡、
鹽水港堡、太子宮堡、
鐵線橋堡、果毅後堡、
哆啰嘓東頂堡、哆啰嘓東下堡、
哆啰嘓西堡、下茄莖南堡、
下茄莖北堡、白須公潭堡、
龍公潭堡、學甲堡、
赤山堡、茅港尾東堡、
茅港尾西堡、善化里東堡(南隸安平)、
善化里西堡(南隸安平)、
佳里興堡、西港仔堡、
麻豆堡、蕭壟堡、漚汪堡。
●鳳山縣轄二十六里:
大竹里、鳳山上里、
鳳山下里、小竹上里、
小竹下里、觀音上里、
觀音中里、觀音下里、
觀音內里、長治一圖裡、
長治二圖裡、文賢里、
維新里、仁壽上里、
仁壽下里、半屏里、
興隆內里、興隆外里、
赤山裡、港西上里、
港西中里、港西下里、
港東上里、港東中里、
港東下里、新園裡。
●恆春縣轄十三里:
宜化里、德化里、至厚里、安定里、
長樂里、治平里、泰慶里、咸昌里、
永靖里、仁壽里、興文里、善余里、
嘉禾里。
●台灣縣轄七堡:
藍興堡、貓羅堡、
抹東上堡(北隸苗栗)、抹東下堡、
大肚上堡、大肚中堡、
大肚下堡。
●彰化縣十三堡:
線東堡、線西堡、貓羅堡、馬芝堡、
二林上堡、二林下堡、燕霧上堡、
燕霧下堡、武東堡、武西堡、
東螺東堡、東螺西堡、深耕堡。
●苗栗縣轄四堡:
苗栗堡(在縣之東北,舊稱竹南二堡)、吞霄堡(在縣之西,舊稱竹南三堡)、
大甲堡(在縣之南,舊稱竹南四堡)、
抹東上堡(在縣之東南,其屬大甲溪南者隸台灣)。
●雲林縣轄十七堡:
斗六堡、溪洲堡、他里霧堡、
沙連上堡、西螺堡、沙連下堡、
打貓東頂堡(南隸嘉義)、
打貓北堡(南隸嘉義)、
大槺榔東頂堡、尖山堡、海豐堡、
布嶼堡、大丘園東堡、白沙墩堡、
蔦松堡(南隸嘉義)、北投堡、南投堡。
●淡水縣轄九堡:
大佳臘堡、芝蘭一堡、
芝蘭二堡、芝蘭三堡、
八里坌堡、擺接堡、
興直保、文山堡、桃澗堡。
●新竹縣轄三堡:
竹塹堡(在縣之中,舊稱竹北一堡)、
竹南堡(在縣之南,舊稱竹南一堡)、
竹北堡(在縣之北,舊稱竹北二堡)。
●宜蘭縣轄十二堡:
本城堡、員山堡、
民士圍堡、溪洲堡、
頭圍堡、四圍堡、
羅東堡,二結堡、
清水溝堡、紅水溝堡、
利澤簡堡、茅仔寮堡。
●基隆廳轄四堡:
基隆堡、
金包裹堡、
三貂堡、
石碇堡。
●南雅廳轄一堡:海山堡。
●埔裹社廳轄三堡:
埔裹社堡、
北港溪堡、
五城堡。
●台東州轄五鄉:
南鄉(即卑南覓)、
廣鄉(即成廣澳)、
奉鄉、
新鄉(即新城)、
蓮鄉(即花蓮港)。
●台東州轄番社十一社:
斗史五社、
太魯閣八社、
加禮宛六社、
南勢七社、
秀孤巒二十四社、
璞石閣平埔八社、
成廣澳沿海八社、
成廣澳南阿眉八社、
卑南覓南十五社、
卑南覓西二十二社、
卑南覓北九社。
●澎湖廳轄十三澳:
東西澳(為廳治,附近有社十)
嵵裹澳(距治十九里,有社十二)、
林投澳(距治十二里,有社十)、
奎壁澳(距治七里,有社九)、
鼎灣澳(距治十里,有社九)、
瓦硐澳(距治二十六里,有社五)、
鎮海澳(距治二十二里,有社四)、
赤崁澳(距治二十九里,有社二)、
通梁澳(距治三十里,有社二)、
吉具澳(距治八十里,有社一)、
西嶼澳(距治二十里,有社十二)、
網垵澳(距治里五十,有社六)、
水垵澳(距治五十里,有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