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逆向隔離等措施推出後,香港防疫政策「鬆綁」再度成為焦點。其中,今年11月前將海外入境香港的防疫政策調整至「0+7」最受關注。
0隔離+7天居家檢測
9月17日,香港特區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接受訪問時表示,政府對縮減酒店檢疫持正面態度,正積極考慮11月前將入境檢疫措施調整至「0+7」,即0天強制酒店檢疫,全程7天社區醫學監察即可。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在9月18日的疫情記者會上也表示,香港特區政府的方向是提升與國際接軌,正積極考慮檢疫「0+7」方案。
圖源:北京日報
這項政策一旦實施,就意味著海外入境香港徹底免隔離,只需要7天居家隔離即可。居家隔離期間可以出門,可以上班上學、搭乘公共交通。但不能去餐廳、酒吧、健身房等人流量密集的公共場所。
早在幾個月前,港府就有預告:將在11月前和海外通關,好方便香港舉辦11月的金融峰會。這兩天有港媒透露,「0+7」政策馬上就要來了,最快本周內就能公布!
圖源:頭條@港漂圈
以往媒體問到「0+7」時,港府都沒給出正面回應,但這次卻態度大變。
上周六,香港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被問到「11月能否實現0+7?」
盧寵茂卻反問到:「為什麼不能更早一點?」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稱,現在輸入個案佔整體抵港人數不足3%,也只佔每日確診數的1.5%至2%。
而且近一周來香港疫情有回落的跡象,日新增確診均在9000宗以下,即使在中秋假期後一周,也未見明顯或大幅上升,為放寬隔離政策提供了首要基礎。盧寵茂提到,近一周確診個案有望已進入平台期,近10天的污水檢測病毒量亦保持回落。如果疫情控制得好,有空間放寬社交距離措施。
10月香港將迎來展覽活動高峰期,11月則有更多面向國際的活動和會議,也促使香港進一步調整防疫政策。
儘快恢復旅遊業是另一重壓力。據香港文匯報稱,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柏良在9月14日表示,「3+4」檢疫方案實施1個月以來,入境旅客未有明顯增加,旅遊業尚未有起色。他期望政府儘快公布實施「0+7」的時間表,讓旅遊業在第4季可以突破困局。
加上新加坡和部分東南亞國家已經實施「0隔離」政策,外資、外商也催促香港進一步放開隔離政策。隨著金管局舉辦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和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即將到來,香港開始將「0+7」提上日程。
至於何時放寬入境檢疫措施至「0+7」,在9月9日的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上,盧寵茂曾提到,調整檢疫措施至「3+4」後,輸入個案沒有增加,暫時看不到會引致小區爆發風險,政府會根據數據檢視檢疫政策,適當時候會公布,並強調需要平衡本地疫情及對經濟的影響。
爭取2023年前與內地全面通關
「通內關」,兩地已經等了兩年半。香港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9月17日受訪時提到:政府會爭取在2023年前與內地全面正常通關,港府正著手與內地商討優化長遠通關安排,包括高鐵地鐵化等。
9月18日,香港研究協會和香港小區組織協會紛紛公布針對防疫政策調整的全港性隨機抽樣調查結果。香港小區組織協會調查顯示,56%基層巿民要求與內地儘快通關,是政府目前最應優先跟進的政策。
在於內地通關的問題上,目前大家比較關注的是「逆向隔離」,即香港前往深圳的人士,先在香港完成隔離,再閉環送往深圳,且免除在內地隔離「7+3」。 這樣既有利於增加目前供應有限的深圳健康驛站名額,也可減輕內地檢疫設施的負擔、降低跨境傳播風險。
圖源:鳳凰衛視
最近或許是由於疫情變化,從9月12日開始,深圳健康驛站的名額一度從2000每日縮減至1000每日,之後又增至1500個,仍然供不應求。
不過香港特首李家超在上周提出了一個讓人安心的方案。9月13日,李家超提到「逆向隔離」的問題時表示,目標是要建立一套「獨立於疫情變化,可持續、穩定的系統」,不論兩地疫情走勢如何,都可長期運作的過關方案。
但「0+7」政策實施後,從香港返回內地,是需要逆向隔離,還是可以直接轉機,目前尚無細節披露,有需求的旅客可以等一等再看。
入境香港出新政 疫苗要求更嚴格
放鬆入境隔離措施的同時,帶來的是入境香港的標準更加嚴格。根據香港政府新聞網9月16日發表的通告,從9月17日起,所有入境香港的12歲及以上乘客,都必須完成疫苗接種,才能獲得臨時疫苗通行證,從而進入香港。
這意味著從內地、澳門、台灣來港的人士,都不再享有免接種疫苗的優惠。
按照香港的最新入境規定:
- 抵港人士至少要接種2劑疫苗。若是新冠康復者,只需接種1劑疫苗就視為完成接種。
- 因健康原因不適合接種、並持有相關醫療證明的人士;或接種1劑疫苗後獲得醫療證明證實自己不適合繼續接種的人士;也可入境。
- 11歲及以下孩童,仍可在未接種疫苗的情況下入境香港。
總體來看,香港正在逐步鬆綁入境政策,對海外華人來說,不失為一件好事。一旦年內香港可以與內地全面通關,海外華人就又多了一條歸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