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回到老家已是深夜,弟弟帶著我在士林老街上的麵館吃夜宵——沒想到,深夜的老街竟然還很熱鬧,相鄰的幾家小吃店生意依然紅火的很。
雖然眼前這個「士林夜市」確實沒法與海峽對岸的「士林夜市」相比,但從字面到內容,確實一點也不差。我的腦海突然閃過一個念頭,說不定哪天這個「士林夜市」也會忽然火爆起來,成為江南水鄉版的「士林夜市」。
我自小生長在士林這個地方,士林老街是我的家鄉情結中最深厚、濃重的部分,相比於其他記憶,這條老街給我帶來更多的驚喜。
所謂士林老街,一個距離德清縣新市古鎮還有十多公里的小小市集。也許它並不古老,卻充滿了煙火氣息。
士林老街,是撤鄉建鎮之前鄉政府所在地,是融集貿市場、行政辦公、集會、居住等多功能於一體的街市,沿河商鋪林立,從早到晚人聲鼎沸。
老街不大,一橫一縱,卻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東西方向的一條河道橫卧其間,一座改建的平橋串起了老街悠長的前世今生。
士林老街原來的名字叫「木橋頭」,橋南面的村子叫「橋南」,橋北門的村子叫「橋北」。我已經記不得,究竟是什麼時候那座老「木橋」改建成了水泥橋,但凡周圍的村民到士林街上,習慣還是稱去「木橋頭」。
臨街的河道兩側是粗大的香樟樹,虯枝繁葉伸向水面,成為老街的一道風景線。
老街北側,一條桐德公路斜貫而過,形成一個丁字路口,也是鄉親前往縣城和鎮上的公交停靠點。
幾經改造的士林老街早已今非昔比,馬路擴大了不小,一條南北向的大街兩側商鋪向街對開,一派繁榮和生氣。
老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吃店、五金店、雜貨鋪、理髮店、衛生院、菜市場……老街上,各間店面都是鄉村生活的縮影。
老街最熱鬧的當屬菜市場,周圍鄉村的人們或劃著船,或騎著三輪車趕到這裡進行採買。
每次回老家,我享受陪著母親上菜市場逛上一逛,即便不買什麼,與熟絡的鄉親噓寒問暖一番,也是感覺無比親切。
彷彿回到小時候,鄉里食堂工作的母親在菜場買菜,而我拿著五分錢和一兩糧票去買燒餅。當把剛從爐子里烤出來的熱乎乎的燒餅放在嘴邊,只是輕輕咬上一小口,那股香氣瞬間會擊穿你的味蕾。
不論春夏秋冬,老街拐角處總有一些老人,三五一堆,七八一群,或站或坐。
走到跟前,你會看到他們有的在地上畫幾道橫豎的杠杠兒,便饒有興趣地對起奕來;有的說著村裡的家長里短;有的講一輩輩口口相傳的笑話,以及比他們年齡還要老得多的鄉村往事……
這裡的一切都是那麼興緻勃勃,對弈的會因一招而爭執;說的、講的會因事實而爭論。
有時也會因分個高下而面紅耳赤,可他們也跟孩子似的,打歸打鬧歸鬧,吃了早飯便又湊到一塊。這裡有笑聲也有慨嘆,始終充溢著鄉村老街獨有的歡快與靜謐。
每當穿著入時的年輕人從他們眼前過,總會有老人問:「這是哪來的?」「這是誰家的孩子?」……如果知道了是誰,他們會等著一份「恭敬」。若是等到了,他們會說「這孩子出息了,還是在外邊長見識。」若沒等到,他們會嘟囔:「這孩子真是沒大沒小,不懂事。」
有時候,誰家孩子在外邊混得怎麼樣也會成為他們的新話題,能說上一陣子,說完了依然是他們的老話兒。
蜿蜒流淌的小河、寧靜的鄉村小道、倚門而坐的老人、開門又關門的商鋪……這是鄉村老街真實的生活情態,這裡依舊日復一日地演繹著生活的日常。
我的士林老街,是歲月的印記,是時光的碎金。
我的士林老街,默默述說著歷史的同時,也在時代變遷中發出新的光彩。
老街不老,處處充滿活力。老街老矣,不老的靈魂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