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大家都在關注台灣方面的事情。說到台灣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家公司,這家公司就是台積電。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前不久台積電在市值上正式超越阿里跟騰訊,成為了中國目前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現在台積電的市值是高達四千多億美元,去年台積電的利潤接近了一百億美元。可以說這幾年這家公司發展是非常好。
自從美國對華為進行這個晶元的禁運之後,很多中國人都開始明白晶元這個東西的戰略意義。而說到晶元,這個產業就繞不開台積電這公司。
台積電就是全球最大晶元代工企業,現在全球也只有台積電能生產三NM的晶元,其他的公司目前都沒有這個工藝。
很多人說不就是是一個代工公司嗎?不過晶元代工跟普通企業的代工那完全是兩個概念。現在世界上也僅僅只有少數的企業能夠代工晶元,而且能夠做到最高水平的就只有台積電這家公司,很多著名的晶元公司都是跟台積電合作的。
自從這個華為被美國進行晶元禁運之後,很多人都在想,如果台積電是在內地,而不是在台灣,今天事情是不是好辦多了?那於是很多在想一個問題,當年這個台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他回到中國創業的時候,為何不選擇在內地創業?而是去了台灣創業?
要知道這個張忠謀他其實是在內地長大的,十八歲才去美國留學。既然張忠謀是從內地長大去的美國的,為何而他回來的時候首選不是內地,而是這個台灣?
我們先來說說張忠謀,它是被譽為世界晶元的代工之父,而且這個晶元的代工產業也是它推動發展起來的。
張忠謀的父親,他是當年寧波的一個縣裡面的一個財務局的局長。這個張忠謀小時候剛好是遇到戰亂的一段時間,所以他們全家人就輾轉在很多城市生活,寧波、上海、南京、香港都留下他們的腳印。
後來他們又從這個香港回到這個重慶生活。到了十八歲的時候,張忠謀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美國哈佛大學。
他去美國上學的那一年,一千多個入學新生當中,只有他一個是中國人。之後他又去了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學習這個機械工程。
畢業之後他進入了波士頓的一家半導體企業工作。之後在二十七歲的時候,他又去到這個德州儀器,那個時候德州儀器還不是半導體裡面的巨頭,當時公司一年的營收不足一億美元。
這個張忠謀在德州儀器一干就是十幾年,從這個普通員工做到了這個副總裁。在這一段時間,德州儀器也在半導體行業裡面快速發展。而這個張忠謀最高的時候已經是管理了三萬多員工的公司副總裁。
到了一九八五年的時候,張忠謀就決定回到台灣創業。當時他也受邀出任了台灣的一個研究院的院長,隨後他就在一九八七年在台灣創辦的這個台積電,開始為世界各大晶元企業做這個代工。
為何選擇的是台灣,而不是選擇內地,說白了還是美國對於中國的技術封鎖。如果說張忠謀是到內地創業,它絕對沒有辦法創出台積電,因為台積電做代工就必須使用荷蘭生產的這個光刻機。而其實很多人以為這光刻機是荷蘭生產,實際上一個光刻機就需要一千多個零部件,而且這些零部件全部是各大行業裡面的頂級公司來提供的。
這些公司很多雖然是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國家,但是背後都是美國的資本在控制,或者很多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友。
所以說白了這個晶元產業大部分還是美國資本在控制的。不管是從這個設計到這個代工,還有這個上游的一些原材料,還有這個光刻機的生產,基本還是美國資本在控制的這個台積電。
你翻開他的股東列表看一看,基本上也是美國的公司在控股的。這個張忠謀雖然是台積電創始人,但他其實也是不過是一個職業經理人,他並不是公司的最大股東。
台積電市值四千多億,張忠謀的個人身家也不過才二十來億而已。所以說其實張忠謀也不過是一個代理人而已,他並不是真正的那個話事人。說白了,如果沒有張忠謀回到台灣創辦台積電,也會有其他人回到台灣去創辦類似的企業。因為其實決定權並不是在他手裡,而是在美國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