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台船公司承造的首艘1000噸級「巡防艦」未服役已發生傾斜等三次事故。\網路圖片
台灣地區自行製造的武器裝備又出問題。繼先前台產「玉山艦」因漏水被嘲笑是「潛水艇」後,台船公司承造的首艘1000噸級「巡防艦」也頻頻「出包」(出錯),先後出現「邊墩(船塢設備)」歪掉、抽水過程中傾斜導致損毀等質量問題。軍事專家王雲飛向大公報表示,台軍這艘1000噸級「巡防艦」主要用於近海的警戒、巡邏等任務,在建造過程中一而再、再而三出現問題,說明台船的建造質量令人堪憂,台軍戰力受質疑。
據台媒報道,台船承造的台海軍首艘萬噸級兩棲船塢運輸艦「玉山艦」,今年5月在船塢測試時曾發生船艙大量漏水、積水事件,不料,同樣是台船承造的「海巡署」首艘1000噸級「巡防艦」7月在進入船塢後,抽水過程中發生3次重大事故。
無法如期交船
報道稱,台行政機構核定「籌建海巡艦艇發展計劃」,其中6艘是1000噸級「巡防艦」,均由台船承造,第一艘編號為CG1001,完工後去年9月9日在台船基隆廠舉行下水典禮,原本預計今年3月交船,卻因故延誤,今年7月又傳出重大事故。
台船稱,因千噸級「巡防艦」配備「鎮海火箭彈」、機炮、機槍等武器系統,「巡防艦」必須駛入船塢,由台「中科院」進行雷達、羅盤測量。7月11日,「巡防艦」進入船塢後,在抽水過程,驚見「邊墩」(船塢設備)歪掉,「巡防艦」沒有受損,緊急出塢;13日也發生同樣的狀況;15日,「巡防艦」進入船塢的抽水過程中,碰觸「邊墩」後不久傾斜,經緊急注水、扶正後,發現「巡防艦」2支葉片已損壞。
報道稱,據了解,台「海巡署」首艘1000噸級巡防艦尚未正式命名,但因為將配發給中部地區機動海巡隊,因此「海巡署」內定為「彰化艦」。台「海巡署」稱,案發當時「巡防艦」上有工作人員,所幸無人受傷,已要求台船儘快改善,並如期交船。
台媒報道稱,船艦進入船塢「坐墩」(艦體坐落在船塢內的坐墩上),發生未「坐好」滑脫失誤,這是各家船廠都會遇上的失誤,這是一項基本技術,只要發生一次後,各家船廠就會在現場嚴加督導不再發生。但台船基隆廠不可原諒的是同艘船艦一再發生類似的失誤,「那就代表整個船廠管理上是有問題。尤其台船高雄廠玉山級船塢登陸艦5月初進行第五階測試時,發生軍艦大量漏水、船身內積水。」
技術存在隱患
另據大公報記者蘇榕蓉報道:王雲飛表示,民進黨當局為謀求自身政治利益不擇手段,不顧台灣民眾感受和意願,執意推進所謂的「潛艇自造」項目,鼓吹所謂「台艦台造」,耗費了大量財力物力。民進黨當局妄圖搞武力對抗大陸,以武謀「獨」最終註定是要失敗的。
王雲飛表示,「坐墩」是艦艇進塢修理的一個重要環節,千噸級艦艇「坐墩」居然出現滑脫的問題,說明台船的建造質量存在嚴重的隱患,存有在建造過程中管理不嚴和本身技術不過關的原因。而這樣的艦艇在今後的實際運用中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反觀大陸,大陸數萬噸的航母、幾萬噸的大型船舶「坐墩」幾乎很少會出現這樣的漏洞。
台產武器頻生故障
「沱江艦」夭折
2015年11月,台軍「沱江艦」出現嚴重結構缺陷,導致軍艦不適合使用。
導彈發射失敗
2018年6月,台空軍量產的防區外反跑道集束巡航導彈和海軍的「海劍二號」防空導彈均在「漢光演習」期間發射失敗。
裝甲車墜溪
2021年8月,台軍在恆春基地訓練經過保力溪時,溪水暴漲導致台產「雲豹」裝甲車熄火卡在溪床,4官兵受困。2019年該裝甲車已被揭發有20項性能缺陷。
炮彈擦傷戰機
2021年10月,台軍一架F-16V戰機演練時,疑似遭到自身的台產20厘米火神機炮射出的炮彈破片傷及機身。
「天弓」質量不佳
2022年2月,島內「中科院」爆出重大軍購弊案,台自產「天弓」導彈及其配套武器系統的重要零部件中出現重大質量問題。
自造潛艇存變數
2022年3月,台潛艇自造項目原型艦明年下水計劃或出現變數。台船坦承潛艇自造碰到嚴重瓶頸,設計方面、裝備提供等問題層出不窮。
「玉山艦」進水
2022年5月,台軍方第一艘萬噸級船塢運輸艦「玉山艦」在台船船塢進行測試時,曾發生船艙後段大量進水事件。
狙擊槍不合格
2022年5月,台產「輕重型狙擊槍」未能通過測試。(來源:大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