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財理財通【基金風雲榜】基金近3月累計凈值增長率TOP10
今日債券型基金榜單中,從近3月累計凈值增長率來看,增長率最高的前10位產品包括華商可轉債債券A、申萬菱信可轉債債券、華商可轉債債券C等。其中,中信保誠穩鴻A於前10位中累計凈值最高,為7.1711;持倉方面,其債券倉位百分比達76.19%,持倉佔比前三的為20進出04、20國開16、20進出09。

今日混合型基金榜單中,從近3月累計凈值增長率來看,增長率最高的前10位產品包括廣發價值領先混合、九泰行業優選混合A、九泰行業優選混合C等。其中,大成新銳產業混合於前10位中累計凈值最高,為4.7800;持倉方面,其股票倉位百分比達96.66%,持倉佔比前三的為新洋豐、明泰鋁業、長城汽車;評級方面,濟安金信評級4星,上海證券評級4星。

今日股票型基金榜單中,從近3月累計凈值增長率來看,增長率最高的前10位產品包括嘉實基礎產業優選股票A、嘉實基礎產業優選股票C、鵬華國證鋼鐵行業指數等。其中,大摩進取優選股票於前10位中累計凈值最高,為3.3000;持倉方面,其股票倉位百分比達88.13%,持倉佔比前三的為桐昆股份、玲瓏輪胎、恆力石化;評級方面,濟安金信評級3星,招商證券評級1星,上海證券評級2星。

2、招銀理財等7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公布經營情況,凈利潤表現分化
目前已披露年報數據的理財子公司凈利潤差距較大。具體來看,2020年招銀理財以24.53億元的凈利潤暫居榜首;排名第二位的是交銀理財,凈利潤6.65億元;去年7月新成立的信銀理財以5.95億元凈利潤排名第三位。
從部分披露數據的A股上市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進展來看,股份制銀行相對「船小好調頭」,凈值化規模佔比凸顯優勢。
3、10家百億私募調研12家公司:當升科技(300073.SZ)獲9家機構「買入」評級
3月22日至3月28日,共計88家上市公司獲得機構調研,環比增加21家。其中,有32家屬於中小板,佔比約69%;29家屬於創業板,3家為科創板企業,另外24家來自主板。
從行業分布來看,化工行業依舊最受機構青睞,共有11家相關公司被調研,包括:金宏氣體、納爾股份、雲圖控股、飛凱材料等。其次是醫藥生物行業、機械設備行業與電子行業,分別有10家和9家公司獲調研。
【機警點評】
上周當升科技(300073)被209家機構扎堆調研,其中不乏高毅資產、景林資產、淡水泉投資等知名百億私募。評級方面,共有9家機構給予當升科技「買入」評級。其中,3月26日,中銀證券發布研報稱,維持當升科技增持評級。資料顯示,當升科技的業務領域涵蓋鋰電材料與智能裝備兩大板塊。2020年,當升科技實現營業收入31.83億元,同比增長39.36%;凈利潤3.85億元,超出此前業績預告上限。
4、一季度新基金募集規模創新高
截至3月28日,2021年以來共成立404隻新基金,合計募資規模10550.36億元,同比增幅高達95%。2021年一季度成為歷史上新基金髮行最為火熱的一個季度。
從成立規模來看,今年新成立的百億規模基金有15隻,其中有3隻規模超過99億。權益類基金佔新基金規模的88.34%。
從基金公司來看,新基金規模超100億元的有29家。廣發、易方達、南方、匯添富4家基金公司今年基金募集規模都超過500億元。
春節之後,由於A股市場快速回調,基金認購熱情明顯降溫。
【機警點評】
近期市場大幅波動,不少分析人士指出,主要原因在於美國長期國債利率快速上行,引起市場避險情緒上升,全球權益市場普遍震蕩回調,前期漲幅較大的成長板塊回調幅度更為明顯。
面對基金市場的大幅下跌,部分老基金可以藉助過去幾年的收益予以抵消。但2020年下半年成立以來的次新基金卻因普遍建倉節奏較快,凈值遭遇大幅回撤,出現多隻基金凈值跌破1元的情形。
5、碳中和概念股16連 創年內最多連板紀錄
3月29日,市場風向轉入兩個極端。一方面,偏防禦屬性的高股息策略再度升溫,煤炭巨頭中國神華在披露高比例分紅預案後股價觸及漲停,收盤漲幅為9.52%;另一方面,高風險偏好的遊資繼續活躍,碳中和概念股順控發展股價收穫16連板,創年內A股最高連板紀錄。
在熱點帶動下,上證指數呈現反彈態勢,收盤報3435.30點,上漲0.50%。
1、 今日新發基金

2、 今日新發推薦理財產品
據南財理財通數據顯示,今日銀行理財新品以固定收益類為主,中銀理財、農銀理財、招銀理財、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龍江銀行等有混合類產品發售。

【機警點評】
農銀理財「農銀同心·靈動」540天價值精選人民幣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4.30%,收取0.02%/年託管費、0.25%/年銷售管理費、0.20%/年投資管理費,均為按日收取。該產品為混合類產品,主要投資於貨幣市場工具、債券、同業存款、資產支持證券及其他符合監管要求的債權類資產,證券投資基金、各類資產管理產品或計劃,依法在交易所發行或上市的股票(含港股)、優先股等權益類資產,交易所內開展的期貨(如股指期貨、國債期貨、大宗商品期貨等)、期權等監管允許開展的衍生類資產、商品類資產及其他金融工具。其中,固定收益類資產投資比例低於 80%,權益類資產比例低於 50%,其他符合監管要求的資產比例低於80%。
1、 南財理財通【理財風雲榜】今日銀行理財最大回撤TOP10
根據南財理財通數據,在近3個月固收類產品最大回撤排行榜中,排名前十的產品包括工銀理財的頤合私銀尊享系列和全球精選系列,以及建信理財的「誠益」、「睿鑫」、「睿福」、「睿吉」系列。其中,最大回撤最高的為工銀理財·頤合私銀尊享固定收益類封閉凈值型產品(20GS5817),最大回撤達4.79%。

根據南財理財通數據,近3個月混合類產品最大回撤排行榜中,排名前十的產品包括興業銀行的興睿優選進取系列、工銀理財的恆睿私銀尊享量化FOF系列、中銀理財的智富系列、智富價值投資系列、智富紅利優選系列、養老「禧」系列。其中,最大回撤最高的為興業銀行興睿優選進取混合類凈值型理財產品,最大回撤達13.43%。

2、73家擬IPO企業主動撤回申請 投行執業質量迎來強監管
今年以來共有73家科創板、創業板擬上市企業主動撤回IPO申請,其中科創板擬上市企業28家,創業板擬上市企業45家。僅由中信證券保薦的項目就有10家,數量居首。
截至目前,2021年以來因發行人主動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或者保薦人主動撤銷保薦而致審核終止的科創板擬上市企業有28家,共涉及16家保薦券商。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均保薦了其中4家企業,數量並列第一;中信建投保薦了其中3家企業,數量排位第二;招商證券、民生證券、東莞證券、安信證券均保薦了兩家企業,數量並列第三。其餘9家券商均保薦了1家企業。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同期,因主動撤回IPO申請而致審核終止的企業僅有兩家。
業內人士認為,大多數撤回材料的公司在規範性方面或尚未達到發行上市條件,也有公司可能因著急趕進度,中介機構底稿尚不完善。不少中介機構尚未真正具備與註冊制相匹配的理念、組織和能力,還在「穿新鞋走老路」。
3、 公募基金陸續發布年報 多位明星經理「隱形重倉股」曝光
隨著逐漸接近3月底,市場之上公募基金2020年年報開始陸續出爐,多位明星基金經理的「隱形重倉股」也初現彌端。3月29日,景順長城基金公布旗下基金2020年年度報告提示性公告。在前十大重倉股之外,依舊重點持有偏消費類的股票。截至目前,基金經理劉彥春現任管理基金數6隻,在春節後市場調整之下,近一個月收益均為負值。
同日,安信基金也公布了旗下63隻基金的年度報告,除前布局順周期、低估值股票之外,還布局了煤炭股中的中國神華、化工股中的浙江龍盛、銀行股中的招商銀行等。基金經理陳一峰近期旗下基金在市場調整之下近一月收益率均告負。
4、 B站今日上市 開盤破發跌超2%
3月29日,嗶哩嗶哩-SW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每股定價808港元,是目前港股市場第二高價股,僅次於再鼎醫藥。不過此前暗盤收報755.5港元,較808港元的招股價跌6.5%,一手虧1060港元。
對此,B站董事長陳睿在媒體會上回應,受美股中概股跌幅影響,能夠順利上市算是成功,大幸事。相信長期主義。財報顯示,2020財年,B站總營收12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7%;凈虧損人民幣31億元,2019年為虧損人民幣13億元,同比擴大。
1、 廣東:支持珠海吸引境內外金融機構集聚發展
3月29日,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布關於支持珠海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化經濟特區的意見。意見提到,全力推動建設粵澳跨境金融合作(珠海)示範區,加強與澳門在跨境金融、綠色金融、中藥材現貨交易等領域深度合作。加快發展現代金融服務業。支持珠海優化金融營商環境,吸引境內外金融機構在珠海集聚發展,提升現代產業集群金融服務效能。落實中央關於設立人民幣海外投貸基金和開展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試點有關政策,鼓勵開展海洋金融創新,培育發展金融科技企業。
2、數字人民幣試點成果:1.5億紅包發放,1000萬人參與,50萬人使用
截至目前,數字人民幣已經在深圳、蘇州、北京、成都四大城市進行了七輪紅包試點,共發放數字人民幣近1.5億元,超過50萬人領取並使用。
截至2020年12月初,數字人民幣共拓展試點場景近5萬個,覆蓋生活繳費、餐飲服務、交通出行、購物消費、政務服務等領域。
整體看來,GDP體量較大的一二線城市,數字化程度較高、金融科技關發展速度較快,更易成為數字人民幣試點城市,有特殊使用環境如冬奧場景等也備受青睞。上海、長沙、海南、青島、大連、西安等城市都在積極爭取進行數字人民幣試點。
值得關注的是,數字貨幣也成為了2021年各地政府工作報告的高頻辭彙。北京市提出,將加快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創新示範區建設,推進數字貨幣試點應用。廣東、上海等地也提出,打造數字貨幣創新試驗區,推進數字人民幣試點。
【機警點評】
3月26日,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正式對外發布「法定數字貨幣創新研究開放課題(2021年度)」,所長穆長春表示,為了對零售支付系統提供另一種備份或候補,央行必須加快步伐,提供數字貨幣服務。
目前,工、中、建、交、郵儲等國有行均已開始推廣數字人民幣錢包,用戶無需攜帶證件、銀行卡,只需簡單填寫資料,申請白名單開通錢包,即可參與數字人民幣測試。有觀察人士提出,作為運營機構的6大國有銀行在數字人民幣個人錢包的測試上,由最初的「內部邀請制」發展到「廣泛邀請制」,國有行仍是運營主體。隨著試點不斷鋪開,分析認為,央行APP統一監管+各行運營子錢包的綜合模式已經浮現,並且可能是最終形態。
(綜自21世紀經濟報道、北京商報、中國證券報、資本邦、上海證券報、財經網、證券時報、中國基金報等,南財理財課題組綜合整理報道)
南財理財通研究員:薛茹雲、丁盡勉
實習研究員:林芷琦、張璐
設計:蔡姝越
播音員:Echo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