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論文任務布置已一段時間,又到組會日了:論文修改進展如何?軟體學習情況呢?
是誰決心肝進度後,論文半小時,忍不住發條微博?看到這裡,莫名增添了一絲負罪感。
不不不,小編今天告訴你:你在小紅書上Plog分享日常學術筆記,和課題小組同學創立的學術博客或公眾號,b站上為同學錄製的知識型視頻,這些自發性的學習分享,很可能都為你的學術能力加分!
Kimberly D Acquaviva等多位學者提出:隨著社交媒體的出現,學者可以用「船新」的方法,開啟「年輕科研人的學術新紀元」。
發的b站、微博等等越多,說明學術水平越高,更容易獲取晉陞副教的「入場券」!
b站「大學」VS高校教授,你pick誰的影響力?
完成「助力教授→副教授→正教授」的晉陞,一般需要「學術妃嬪們」達到了一定的生產力和影響力門檻。
目前,大家的認知都是後宮想要晉陞,只能靠paper,宮中都是憑paper而貴,paper才是妃子們一世恩寵的保障。晉陞考核森嚴,只能用盡一切辦法爭取paper。
但是不同機構晉陞門檻始終有迴旋餘地,這個差異成為了晉陞的「潛規則」。
一些衛生院校將晉陞分為三個考核方面:教學、研究、服務。這三個方面又具體包括什麼內容呢?
教學活動 = 課堂 + 教學講座 + 特邀講座
研究活動 = 基準研究 + 臨床試驗 + 調查 + 案例系列
服務活動 = 委員會組織領導 + 專業組織領導 + 社區宣傳 + 期刊評論
以上不同活動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教學講座 < 受邀講座,當地醫院巡迴講座 <全國大會講座。然而,職級評審只考慮了學者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學術傳播力,但是對於大眾群體的影響力卻都被忽視了。
事實上,Twitter有超過1.86億活躍用戶,Tiktok擁有 8 億活躍用戶,Instagram 擁有超過 10 億日活躍用戶。每個社交媒體平台的影響力都超過了世界上所有醫學護理期刊的總和,但是職稱評選卻忽視了科研人的社交平台學術影響力。
圖片來源:微博
中科院物理所、畢導都是大家的老朋友了吧?學術逐漸以b站、微博的形式滲透到生活中,引起各學術評價機構一直在不斷思考:
在衝浪時代 「影響因子」到底是什麼呢?
要怎麼比較b站科普博主視頻作品和大學教授一學期的授課,給大家帶來的「新姿勢」含量?
怎麼比較一篇瀏覽量幾萬的科普爆文和學術期刊論文帶來的社會知識影響力?
又怎麼比較抖音直播間和線下講座?新的學術展現方式會怎麼改寫科技發展呢?
哪些知識型分享才算有學術影響力呢?
在我們思考如何是否應該把學者在社交媒體影響力納入學術能力評價體系時,已經有不少先驅科研機構付諸實踐。
美國的梅約診所Mayo Clinic表示,已經帶頭將社交媒體的學術影響,考慮在晉陞和任期的評價中。
美國急診醫學住院醫師理事會將數字學術考慮入評價學術水平。
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醫學系教授O'Glasser也在呼籲國際公衛承認科研人員在媒體的學術參與,並提供媒體宣傳指導,學習如何更好的將學術和新媒體結合。
新媒體的學術參與已經在漸漸被認可,各位研究生們肯定想知道哪些知識型分享算是學術影響力呢?目前可以納入學術影響力的有以下4個標準:
①必須是原創的,源於作者自己,任何剽竊行為在學術界都是不被允許的!
②要真的經過理論研究,要能讓看過視頻的粉絲真正學到「新知識姿勢」。
③勾起學術菜雞的興趣,看完視頻也能秒懂!
④平台可以讓粉絲髮表評論和彈幕,通過評論區交流碰撞出新想法。
圖片來源:畢導bilibili&中科院物理所公眾號
既然我們已經明確地了解到了,哪些知識型分享才算有學術影響力,那麼這些「社交媒體學術」內容應該如何應用到教授的教學生活中去呢?
論文作者Kimberly D Acquaviva教授提出了三點建議:教授個人主頁要寫,個人簡歷要寫,升職加薪也要考慮。這部分材料要充分體現教授的網路影響力,例如視頻推文可以看到視頻里產生多少評論,粉絲點贊轉發了多少,影響了多少人等等。
(要是在這篇文章底下也給小編三連就好啦~)
學術動態 VS 生活動態
知識型up主並不是只po學術動態,偶爾也有貓奴和發發美食的一面。日常生活動態很有可能熱度和點擊量更高,但日常生活動態≠學術影響。
但是發生活動態就沒任何意義了嗎?
學術影響力評價機構不是抵制大家po日常,相反認為這可以更好推進漲粉和ip的建設,有助於擴大個人影響力,更好把晦澀難懂的知識傳遞給更多小白。
科研人也通過po日常這個途徑和各行各業的人有更多新聯繫,外行和專業人士就可能產生新合作。只要你主動,那麼我們就有新故事~萬一哪天純理論就被老闆投資做成實體設備了呢?
圖源:畢導微信公眾號
網上衝浪的新時代科研人
現在國際衛生組織已經逐漸把數字學術納入學術影響力的評價體系當中,日常搞學術的研究僧們想必日常也是通過知乎、b站大學學到不少專業知識和獲取論文靈感。
看到這裡,你是否也心動嘗試做一下知識型博主?「現實生活中唯唯諾諾,網路上我重拳出擊」是不是就是你?不好意思和同門分享自己還稚嫩的學術想法,卻碼在知乎微博上和網友展開激烈學術討論,碰撞出科研火花。
數字學術時代需要更多新鮮血液參與其中,不要吝嗇你的學術知識分享到社交媒體,必然會遇到有趣的人做更有意義的研究!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原創作者:游少,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