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半年報圓滿收官,除了個別公司無法按期披露之外,A股上市公司上半年經營情況均已對外公布。從已公布的數據來看,有哪些上市公司已經資不抵債?受到疫情反覆擾動影響較大的行業及公司有哪些?研發費用超營業收入的公司有哪些?重要股東凈減持,下面一一盤點。
資不抵債陣營八成是*ST股
上市公司研究院注意到,截至今年上半年末,不少A股公司資不抵債,資產負債率超100%。其中*ST西源居首,達219.19%。值得一提的是,*ST西源也是A股目前「最窮」公司,賬上貨幣資金僅27.72萬元。
除了*ST西源之外,截至今年上半年末,A股還有30家公司資不抵債,其中八成已被披星戴帽。
資產負債率排名第二的是*ST新文,達173.9%;*ST順利、*ST凱樂、*ST銀河3股的資產負債率也在150%以上,分別為167.72%、153.09%、151.6%;剩餘*ST中安、*ST雪萊、*ST尤夫、*ST吉葯、神州細胞、*ST吉艾等26股資產負債率則在100%-150%之間。
另外,截至今年上半年末,也有唐德影視、ST安信、仁智股份、ST商城等多股資產負債率超99%,已逼近100%。
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合計資產負債率超100%的31股中,有25股已被披星戴帽,佔比達80.65%,其中多股今年處於保殼關鍵期。
以*ST宜康為例,公司2021年經審計的期末凈資產為負值,且財務會計報告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無法表示意見類型的審計報告,公司股票於2022年5月6日起被深交所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若2022年公司再度觸及退市風險警示條件,公司將被終止上市。

2022年研發費用超營業收入的公司
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可以一定程度反映上市公司對研發的重視程度。經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2022年上半年,在A股公布的研發費用情況的公司中,從圖表中可以發現,研發費用超營業收入的公司以生物醫藥公司居多。
為加強管線全球化布局,穩步推進商業化戰略,上半年歸母凈利潤虧損8960.67萬元的亞虹醫藥,也豪擲9304.90萬元擴大研發規模。亞虹醫藥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重非常高,接近一萬倍。
作為以小分子抗腫瘤藥物研發為主營業務的醫藥公司,首葯控股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78.52萬元,同比下降74.50%;歸母凈利潤虧損8407.53萬元。公司斥資9449.19萬元加碼研發,研發投入總額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高達5293.02%。
近日,英偉達對中俄出口高端GPU晶元受新限制,受此消息影響,科創板公司寒武紀2天股票大漲36%,寒武紀一時成為熱門股票。
關於研發費用過高,寒武紀表示,為了確保智能晶元產品及基礎系統軟體平台的高質量迭代,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技術領先優勢,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積極引進優秀人才、保持公司研發團隊穩定,在報告期內研發費用大幅增長。

圖為: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超過100%的A股上市公司
疫情反覆擾動影響較大的行業及公司
業績萎縮比較嚴重的行業有綜合與社會服務行業,主要是酒店餐飲等受疫影響較重的消費類上市公司,但他們的營收規模並不大,整體營收都沒有超過500億元。
疫情反覆擾動成為大消費板塊業績恢復的最大障礙。
一方面,經濟增速的悲觀預期導致消費信心下滑;另一方面,疫情對於線下、接觸式消費場景有較大負面影響,低密度、少流動的生活方式給很多消費類企業較大挑戰,如旅遊、餐飲、交通運輸、汽車、地產、珠寶首飾等。與此同時,中國疫情防控執行「動態清零」的政策,較好的平衡了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
從行業來看,旅遊行業,中青旅上半年虧損最大,虧損額超2億元;其次是黃山旅遊、ST凱撒,虧損額接近1.7億元。酒店及餐飲行業,首旅酒店虧損額3.84億居首,其次是著名烤鴨品牌全聚德,虧損額高達1.53億。房地產開發行業,虧損最大的A股上市公司為藍光發展,虧損額接近50億元,其次是陽光城,虧損額為35.65億元。

我們一方面看好疫情影響減弱後消費的自然恢復,另一方面國家不斷出台多項促進消費的政策,包括針對汽車、餐飲消費券、航司補貼等方面的政策,在2022年低基數的支撐之下,相信2023年消費類企業業績將有一個較好的表現。
重要股東凈減持:「鋰王」被減持87億居首
今年A股市場出現了一定的結構性行情,賽道股行情劇烈分化。不過,從近幾年來的表現看,新能源、CRO等熱門賽道依然是大牛市走勢。震蕩分化情況下,股東減持的「衝動」居高不下。
截至目前,年內重要股東凈減持排名第一的是醫藥生物行業,凈減持超349億元;其次為基礎化工行業,重要股東凈減持超346億元。此外,電力設備、電子兩大行業均被重要股東凈減持超200億元。石油石化和銀行成為重要股東「唯二」凈增持行業,分別凈增持超30億元和超18億元。
個股來看,被重要股東減持最多的股票是有著「鋰王」之稱的鹽湖股份。數據寶《重要股東凈減持排行榜》顯示,鹽湖股份年內累計被股東凈減持逾87億元,包括青海國資、中化集團均進行了大舉減持。
萬華化學位居排行榜第二,累計凈減持金額達到84.36億元,股東Prime Partner International Limited持續大手筆減持。
賽道股成為重要股東大手筆減持的集中營。除了前述的鹽湖股份,2019年以來最大漲幅超過40倍的逆變器龍頭錦浪科技,年內被股東凈減持逾42億元,位居股東凈減持榜第三;CRO巨頭康龍化成、風電龍頭明陽智能、醫美巨頭貝泰妮、鋰電隔膜龍頭恩捷股份等,年內均被股東凈減持逾30億元。
減持居前的部分個股半年報業績非常亮眼。其中,鹽湖股份、明陽智能、聖邦股份等個股半年報凈利潤增速均超過100%,錦浪科技、貝泰妮、恩捷股份等個股凈利潤增速均超過50%。從估值角度看,鹽湖股份、明陽智能等個股市盈率均低於20倍。

(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若有侵權請聯繫修改)
作者:網易財經 齊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