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晉代,就不能忽略司馬懿。如果沒有這個老先生,中國歷史就不會有晉朝,李白同學就不會寫出「晉代衣冠成古丘」這個句子。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只要出現諸葛亮這個光輝形象,也就一定出現司馬懿這個反面人物。在大部分人的辭典里,諸葛亮是與「足智多謀」連在一起的,而司馬懿卻是跟「陰險狡詐」混做一處。
可以說,他成為很多人心目中的不良分子,完全是羅貫中讓他成為孔明同學主要對手的原因。
當然,要是客觀地講,他是不是個壞分子,誰也說不清。不過,有一點,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他是個聰明絕頂的人。
在那個像亂麻一樣紛爭的世界裡,有一個聰明的腦袋就是最大的資本,或者可以說,那時,聰明就是第一生產力。
作為三國時代的政治家,他免不了會有很多敵人。很多人都只把諸葛亮當成他的首席敵人,但我相信,他心目中的頭號對手並不是孔明同學。
他心目中NO1敵人肯定是老曹同志。
下面我們先來看看司馬懿和老曹同志的關係。
首先他和老曹的關係是員工和老闆的關係。
其實他和老曹的關係也是潛在的對手關係。
他成為老曹公司的員工時,是二十九歲。
他是世家公子。他的老祖是漢初的功臣,叫司馬仰,跟劉邦干過革命,屬於漢代的老一輩革命家。之後,司馬氏的子孫都世代當漢朝的高級員工,領漢朝的工資,而且做得很順利,沒出現過站錯隊、表錯態的政治錯誤。世家的作用在那時是巨大的。那時做事很講究出身。你看看劉備,本是個編草鞋、擺地攤一見城管就跑得命都不顧的小生意人,後來要幹革命,還得把自己編成中山靖王的後代呢——這個傢伙編草鞋的本事如何,不得而知,但這個故事卻編得很有水平。再看看後來劉備稱帝時,那份大臣們的勸進表裡,領銜的是誰?是馬超同學。馬超當時在劉備的圈子裡,絕對不是最有發言權的人,但因為他的出身是劉備馬仔隊里的最牛B的,所以他的名字就排在最前面,其他張飛呀、諸葛亮呀等等實際最牛B的人物也只能跟在他的後面。那時有個好的身世,也跟現在有個好的爸爸差不多。
司馬氏沒犯政治錯誤,但漢朝的第一把手們卻不斷地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最終使漢家的天下讓張角弄得像一八寶粥似的亂得一塌糊塗。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天下太平的時候,你還可以喝粥過日子,天下亂成一鍋八寶粥時,你可能連粥都喝不上,說不定還要搭上一條命。那些「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之類的成語,就是在天下大亂時用得最多的。不過對於某些人來說,天下大亂正是他們發家的良機,這個時候正是他們走上歷史舞台的最佳時刻。這些人大多都有「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的性格。如果不是天下大亂,司馬懿也許只能像他的前幾代祖先那樣,把那個貴族當到天老地荒,要是能弄個方面大員噹噹,可以自主地花某一個地方納稅人的錢,就已經OK了。但這天下一亂,發家的機會就向他直逼過來。
他的智商跟諸葛亮不分上下,而他出來混的情形居然也跟諸葛亮差不多,都是老闆去請幾次才懶洋洋地出來。不過,諸葛亮出來時賺足了風頭,而他卻差點丟了性命。
諸葛亮是劉備去請的,說是「凡三往,乃見」,去了三次才見得著。見面之後,諸葛亮就把話題拉開,婆婆媽媽了大半天,在差不多「為秋風所破」的茅草屋裡,幫窮得就差沒賣短褲的劉備規划了一幅宏偉藍圖,把那個淚腺特別發達的劉備說得熱淚盈眶,兩人的關係馬上如魚得水。從這點來看,諸葛亮出山是積極的,而且是做過充分準備的,只等草鞋叔叔來上演一出「三顧茅廬」的戲之後,接著來一段出山宣言(即隆中對——如果沒有準備,他能隆中對么?)。
請司馬懿的是劉備的死對頭曹操——這就註定了他要成為諸葛亮的死對頭。曹操那時也是個愛才的老闆,只是他的家底比劉備厚,不像劉備那樣,身邊除了關羽張飛幾個能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好漢之外,連個生活秘書都沒有,做什麼事都得「親自」出馬。曹操手下的馬仔很多,他只派個跑腿的去請司馬懿同志出來跟自己混。
沒想到,司馬懿不是諸葛亮,一請就出。
青年時期的司馬懿是個愛黨愛國的憤青,對漢皇帝還是有一點感情的。他那時有點看不慣曹操的做法,又有點看不起曹操是閹官的後代,再加上局勢不明朗,怕站錯隊,入錯黨,那可不是玩的。因此,曹操叫他出來當公務員時,他硬是不鳥阿瞞同學。
他說,他已中風,起不了床,總不能天天坐著輪椅去上班白領納稅人的錢吧?
曹操一聽,我靠!你才多大年紀?就中風邊癱了?你騙誰啊你?騙人技術得有點含金量啊,別學周老虎那一套,連全國人民都不信的事兒也拿到老子面前展覽。
曹操很不爽,又派個便衣半夜去偵察一下,看看你中風了還能跟老婆演不演少兒不宜的情節?
不知是曹操派的便衣太不專業露了馬腳,還是司馬懿有先見之明,知道老曹要在半夜派人來偵察,就硬是躺在床上「堅卧不動」,直挺挺地睡了個素覺。據說那個偵探還用針刺進司馬懿的身體,司馬懿居然還是「堅卧不動」,臉上一點表情也沒有。你看看這個「堅」字,就知道司馬懿同學那時演得是多麼的逼真——整個身體是植物人的翻版。其表演中風的藝術跟趙本山大叔恐怕也有得一比,而且這個忍耐力,估計趙大叔是達不到的。
曹操看到他這樣了,就TNND先放你一馬。
但曹操最終還是放不過他。
曹操知道這傢伙是個人才,要是讓他跑敵人的陣營里,只有給自己增添麻煩。因此,他當了丞相之後,又派人去叫司馬懿出來。這回老曹的官大了,說話已經牛B得沒有道理了,根本不給你什麼理由。那個去請司馬懿的人直接就對司馬懿背誦曹操的語錄:「若復盤桓,便收之。」哼,你還扭扭捏捏,老子就把你抓起來,然後再處理你。
司馬懿聽了這個話,知道再「中風」下去,這個腦袋搬家的可能性就太大了。為了保住這個腦袋,他只好去曹操那裡報到。
曹操給他的職位是「文學掾」(這個掾就是主管意思),是個主管丞相府文書以及教育的員工,還讓他跟曹丕共事。
司馬懿就在這個時候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這一年,是建安十三年,司馬懿二十九歲。
應該說,在整個三國時期,曹操和劉備看人的眼光是不錯的。
曹操不久就知道司馬懿同學不簡單,他在發現司馬懿是一個有王佐之才的人的同時,還發現他是個有野心的傢伙。曹操曾對他下過很不好的評語。老曹當年的原話是:「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你想想,「非人臣」這樣的話從曹操嘴裡說出,說明已經很嚴重了。嚴重到什麼地步?嚴重到曹操可以找個借口把司馬咔嚓的地步了,而曹操要找個借口並不難。
他這話是對曹丕說的。
他說這句話的目的,就是要曹丕提防這個傢伙,當心這個傢伙以後要斷送曹家的天下。那時曹操雖然不過皇帝的癮,但他相信他的兒子會當這個皇帝的。因此就提醒一下他的這個兒子。
老曹雖然看透了司馬懿,但在這個事上居然沒有踐行「寧教我負天下人」的重要論著,而只是對兒子語重心長一下。也許他自以為已經語重心長了,兒子應當把他的話認真貫徹下去。我估計一定是老曹那時只想做個好人,不想當逼死人才的劊子手。就像他不想當皇帝而讓他的兒子去當皇帝一樣,讓兒子去殺這個司馬懿。因為,曹操知道,司馬懿的腦袋很好用,也就是說,這傢伙的軟體很厲害,但他不給司馬懿指揮槍杆子,司馬懿的軟體再怎麼厲害,沒有槍杆子這個硬體,他的任何一個兒子都可以玩轉這個司馬懿。
誰知,有時父親看兒子就是看得不那麼透。曹操更沒有想到,有時軟體就是木馬,可以慢慢地進入你的系統,最終控制你的硬體。
也許是曹丕這小子在酒後或者在夢中,把他老爸的這話複習了一遍,讓司馬懿聽到了,或者是司馬懿這個人的腦袋是特別聰明,從老曹看他的目光中知道老曹對他不放心,因此就特別小心謹慎。
司馬懿的聰明不像別人的聰明。如果是別人知道老闆有了這個心思,要麼就整天拚命去巴結老闆,天天表白,甚至動不動就跳「忠」字舞,表示自己純潔得像個孩子,要麼就趕緊跳槽,離開這個公司為妙。可是司馬懿同學知道,現在這個天下,是曹家的天下。曹家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劉備和孫權就巴掌大的一塊地皮,屁大一點實力,遲早要被曹家弄得全面崩盤,然後關張大吉的,所以,只有SB的人才往這兩家公司跳。他更不能因此就抄老闆的魷魚。你這麼一拍屁股,老曹更會懷疑你有其他想法,只怕你的屁股還沒拍乾淨,他就已經割下你的腦袋了。要不,你可以學孫臏一下,把自己裝成個瘋子加傻子,天天把豬牛欄當自己的豪宅,把豬牛的排泄物當滿漢全席,吃得咂咂大響。這樣,曹操肯定不會對你怎麼樣。
可司馬懿能這樣做么?
司馬懿既不跳槽,也不下崗,更不會學孫臏,而是繼續當曹家的員工。他好像什麼事也沒有一樣,專門跟小曹套近乎。
他這麼做,肯定是做過一翻論證的,肯定在肚子里做了一份「關於投靠曹丕爭取大幹事業的可行性報告」。在可行性報告里,他肯定認為,他這輩子要玩曹操是玩不轉的,但玩曹操的後代卻沒什麼難度。
事實上他的這個避強就弱的策略非常成功。
那時曹丕正跟他的弟弟爭奪接班人之位,正需要像司馬懿這樣陰險的人才幫忙。因此,兩人很快就成為好朋友。雖然史書上說劉備得諸葛亮如魚得水,但事實上,曹丕和司馬懿的關係才是真正的魚水關係。
曹操想不到,本來自己提醒曹丕要提防司馬懿,後來反被曹丕說服自己。曹操很多次想找理由整治一下司馬懿,可曹丕硬是出來死保這個曹家的掘墓人。司馬懿當然也知道曹操想搞他的動作,他知道,曹操要殺他,容易得像打個屁一樣。因此,他一面在曹丕的保護之下努力工作,一面在曹操面前夾著尾巴做人。
晉書上說他在這段時期里,「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連割草喂牛喂馬的事都捨得提著油燈親自去打點。曹操看到他像牛郎一樣,心裡的疑慮就一點一滴地消掉了。
不過,他在曹操的身邊不光夾著尾巴做人,在適當的時候也出來貢獻一下自己的腦力勞動,而且是在關鍵時刻出來的。我猜想,他這麼做,是要讓曹操尤其是曹丕同學知道他的存在。否則,在那裡只吃閑飯,不亨不哈,三天打不出一個響屁,曹操心裡必定又會懷疑他在打埋伏,而曹丕會覺得他沒有用。曹操一懷疑,就什麼事也能做出來;曹丕一覺得他沒用,他的保護傘就沒有了。
所以,他必須有所表現,而且要表現得與眾不同。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在曹操的眼皮下生存,並打下以後良好的基礎。
司馬懿剛進曹營時,大概沒什麼野心,但他看到曹操不也是一步一步地從一個憤青成長為一個軍閥,再成長為一個連皇帝也不放在眼裡的丞相——曹操能夠這樣,他憑什麼不能夠這樣?不是說,王侯將寧有種乎么。他覺得他與曹操相比,他也不比這個阿瞞差多少。他雖然不能寫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這樣的詩句,但不會寫「人生幾何」,並不表明他算不了人生這道幾何題。
他算得比誰都好。
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慢慢地為日後的發展打下基礎。
他在曹操手下當員工時,不斷地在適當地時候,對老闆發表自己的看法,而且多次得到曹操的採納。
最著名的就是遷都問題。
那時,曹操的都城在許昌。
建安二十年,劉備那個把兄弟關羽不知哪來的勇氣,硬是孤軍一旅,也不請成都大本營配合一下,就攻打襄樊。
把守襄樊的人是曹操的族弟曹仁,給關羽扁得縮在城裡,氣不敢出。曹操派于禁帶七支部隊去支援,誰知這個于禁更是個倒霉鬼,仗還沒打幾場,就給大水一衝,連自己都做了關羽的俘虜,副將龐德落在水裡,沒變成魚蝦的快餐,反而成為關羽的刀下鬼。于禁這七支援兵,不但救不了曹仁,反而把關羽同志的事業推向高潮,攻曹仁攻得更急。
在曹仁搖搖欲墜的時候,許昌城裡也人心惶惶起來,連曹操都覺得關羽馬上就攻破襄樊,舉著大刀殺到許昌來了。因此,很多人都勸曹操遷都,避開關羽的鋒芒。曹操也有些心動起來。
司馬懿卻認為,不宜遷都。他說,我們擋不住關羽,但可以讓孫權來嘛。
曹操一聽,我操,有道理。馬上給孫權發一封郵件。
孫權對荊州早就虎視眈眈,時時恨不得把荊州劃入東吳的版圖,只是忌憚關羽厲害,一時找不到機會,好容易等到關羽帶著所有家當去攻打曹操,在跟幾個死黨商量大半天后,派呂蒙抄了關羽的老窩,關羽只得回師,不但救不得老窩,反而上演了一出走麥城的大戲,被東吳兵捕獲歸案。
這樣一來,許都又一片和諧盛世,過程結局跟司馬懿的預算一樣了了。
司馬懿絕對是個狠抓機遇的高手。他知道,曹操雖然對他沒那麼提防了,但老曹最著名的特點就是疑心重。因此,他在曹操的身邊,永遠睜著他老眼,等待一個絕妙的機會,讓曹操對他徹底放心。
機會終於來了。
這個機會是孫權為他做鋪墊的。
孫權當時因為在兩個勢力的邊界製造磨擦,剛剛被曹操痛偏了一頓,心裡超不爽,便在南方裝B,隔著滾滾長江東逝水,給曹操同志寫了一封信,說,老曹同志,我鬥不過你了,我向你投降了。現在天下誰也不是你的對手了,你可以挺著胸脯把你的屁股放到漢獻帝的椅子上了。
曹操接了這封信後,哈哈大笑,說,這小子他媽的,想把我放到火爐上當北京烤鴨呢。
別的人看到老曹這麼批評孫權,一定會說,老大英明,一眼就看穿了階級敵人的把戲。
可司馬懿不是別人,他卻對曹操說:「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謙讓者,畏天知命也。」
曹操一聽,看了司馬懿一眼,見他說這話時一臉的誠懇,誠懇得像跟兒子對老爸一樣。從此對司馬懿的就不再那麼有意見了。
曹操這時太得意。他徹底忘記了司馬懿同學是個表演藝術家啊。
司馬懿直到這時,才在心裡偷偷地鬆了口氣。覺得這個腦袋的安全係數又高了一點。
你想想,天天在這樣的老闆手下打工,沒有超常的心計能活下去么?至於那個諸葛亮,雖然是他的敵人,但他遠在四川盆地那裡,再怎麼磨刀霍霍,一時三刻也不會殺到中原來,取他的腦袋。而曹操想殺他,那是想殺就殺。從這個方面來說,與其說他是曹操的員工,不如說他是曹老大籠里的一隻雞或者是一隻鴨。
我敢斷言,如果上天要他在諸葛亮和曹操之間,選誰先死,他肯定會二話不說就選中曹操。
當然,他不能殺死曹操,但他可以等,把曹操等死。司馬懿在這方面確實運氣不錯,他不光把曹操等死,連諸葛亮也被他等死。
曹操死的時候,他已經四十歲。
曹操艱難地咽完最後一口氣的那天,司馬懿卻大大地舒了口氣:「我靠!終於熬了過來!」
他整整熬了十一年。
曹操在的時候,司馬懿從頭至尾都是低調做人。在老曹翹辮子的當天,司馬懿露了一手。
那時,曹操手下的一幫員工,聽說敬愛的老闆去見馬克思了,個個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又看看曹丕,一臉的粉嫩,文章雖然老辣,但當家卻不是寫文章,尤其是現在,正是內憂外患的關鍵時刻,第一代領導人偏偏與世長辭,先不說,劉備、孫權這兩個敵對勢力正摩拳擦掌,就是內部那些持不同政見者也有出來篡黨奪權的可能。所以,曹操一死,曹營里都是人心惶惶,擔心紅旗能打多久的大有人在。司馬懿又抓住了這個機會,在大家都一臉菜鳥地觀望的時候,出來主持全局,按照程序,把老曹的喪事辦得有模有樣,使得曹營那一班菜鳥臉又恢復血色,然後把曹操的靈柩帶到鄴入土了事,幫曹丕度過難關。
曹丕鬆了一口氣。
整個曹營也鬆了一口氣。
到了這時候,他們都知道,松這口氣實在不容易。他們更知道,讓他們松出這口氣的就是司馬仲達同志。
不過,真正鬆一口氣的是司馬懿。曹操一死,司馬懿知道自己可以安全地活下去了。他這些年來,幫曹丕出了不少陰謀,最終使得曹丕在奪謫大戰中佔了上風,然後又在非常時期幫曹丕穩住陣腳,曹丕對他只有感激。他和曹丕的親密關係更上一層樓,兩人的關係是真正的「如魚之有水」。
司馬懿這時已四十歲。他不能再夾著尾巴做人了。
老曹這個大石頭一搬,司馬懿就像被長期高壓的彈簧一樣,反彈了過來,大步走上歷史舞台,唱他的主角戲。
曹操一死,曹丕就要求那個漢獻帝「禪讓」。這個「禪讓」跟今天有關部門叫幹部職工「捐款」一模一樣,下文件說是捐款,其實早從工資里扣除,不捐也得捐。漢獻帝也是這樣,你不禪也得讓,你禪讓了,還可以當個「山陽公」有吃有喝,過個小康生活,要是不禪讓,「山陽公」就會變成待宰的「公山羊」,等他處理了。
於是,歷史的步伐就邁進了曹魏時代。
曹丕廢漢稱帝,與其說是曹家進入了歷史的全盛時期,不如說是司馬家已稍稍地唱響了晉代衣冠的序曲。因為,從此之後,司馬懿在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北方陣營里,走到歷史的前台,長袖善舞,基本上全唱了主角。
曹操疑心重,曹丕的疑心也重。但兩人疑心的側重點不同。曹操老是懷疑別人要算計他,對自己的人倒是很放心。他重用的人,大多都姓夏候和姓曹。而曹丕卻老是放不下自己的兄弟,對司馬懿這樣的人卻放心得很。他一當上全國第一把手,就馬上大力提拔司馬懿。一年之內讓司馬懿從尚書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 黃初二年,督軍官罷,遷侍中、尚書右僕射。尚書右僕射,就是尚書省的長官,地位僅次於尚書令。
這種提拔速度,在當時很少有人能夠做到。
到了這個時候,誰都不懷疑司馬懿這個小老頭已經成為曹丕同學最親密的戰友了。
而司馬懿的提拔空間還很大。
在黃初五年,曹丕南巡到東吳邊界一游的時候,讓司馬懿留鎮許昌,把後面的事務全部打包給司馬懿,同時,對司馬懿改封向鄉侯,轉撫軍、假節,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司馬懿知道這時曹丕已經離不開他了,因此講一下風格,來個「固辭」,似乎死活不願提拔一樣,但曹丕卻硬要他接受,還說:「這個提拔,不是讓你享受,而是要你來幫我分憂呢」。呵呵,你看看,曹丕的這話,跟組織的話沒兩樣吧?這是黨和人民對你的信任呢,你不要辜負黨和人民對你的期望啊。
東吳是司馬懿的貴人。只要那邊一有動靜,司馬懿總是有好果子吃。先是孫權一封信,讓他抓住個機會,釋了老曹對他的疑心。而小曹又總是愛到東吳邊界去逛——大概隔著長江南望,可以惹來很多靈感吧,因此,雖然蜀國也是曹丕的敵人——而且是更為危險的敵人,詩人皇帝曹丕卻從不到蜀魏邊界的崇山峻岭春遊過,硬是連著去江邊視察。他去一次江邊,就提拔一次司馬懿。
曹丕在黃初五年南巡,檢閱了一次部隊,進行了一次南巡講話,就跑了回來。第二年,曹丕大概覺得每次只進行一次南巡講話或者江邊幾日游有點不像手握重兵的皇帝,得帶部隊去打個仗、痛偏碧眼小兒孫權一下才過癮,因此,他決定「大興舟師」去征東吳。這一下,孫權給弄得沒睡好覺,司馬懿卻又得了好處。曹丕又讓他總領後方的事務,而且把他當著蕭何。曹丕下紅頭文件的原文是:「吾深以後事為念,故以委卿。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為重。使吾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這信就是說,你不用打仗,但你比打勝仗更重要,你的工作是打勝仗的保證。
大家拿這文件一閱讀,不用什麼功夫,也能體會出曹丕對司馬懿同志的信任。
曹丕征吳,沒征出什麼可以彪柄青史的戰功來,可對司馬懿的信任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曹丕自廣陵還洛陽,還沒來得做別的事,就又給司馬懿下了個紅頭文件:「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讓他當許昌的第一把手,主政首都,而且還特彆強調,我去西邊的時候,東邊的事你說了算;我在東邊的時候,西邊的事由你全權處理。簡直是在跟司馬懿分享第一把手的權力了。
司馬懿還有個運數,就是每當曹家陣營第一把手倒大霉的時候,他的運氣就猛砸過來。曹操一死,他就得到曹丕的大力提拔。現在,曹丕又追隨他的老爸說掛就掛掉了。曹操這個傢伙文學水平不錯,連他的兒子也有水平,這方面都比司馬懿高出不止一個檔次。可他們的養生之道就比司馬懿差多了。從曹丕以後,幾個皇帝都活得不長。曹丕只在龍椅上坐了六年,那屁股就消受不了。曹丕在差不多歇菜的時候,把司馬懿和曹真、陳群等幾個傢伙叫到崇華殿南堂,讓他們做曹家第二代領導人的助手,還對他的繼承人說:「不管誰挑撥間,你都不能懷疑這三個伯伯大臣。」你想想,老爸都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了,曹睿同學除了尊重這幾個老傢伙之外還有什麼話說?
而事實上,曹睿對司馬懿更加信任。曹睿當上第一把手的時候,司馬懿改封舞陽候。不久,又是那個孫權,以為曹睿這個小兒好欺負,便又帶著幾個死黨包圍江夏,還派諸葛瑾、張霸並攻襄陽。曹睿一接到報告,馬上就派司馬懿帶兵去對付。
這是司馬懿第一次獲得戰鬥的指揮權,心裡的高興肯定無法形容。但他卻不動聲色,帶著部隊開往前線。孫權這個傢伙似乎只會製造點摩擦而沒有別的能耐,一看到司馬懿的部隊殺過來,就又跑回江東。司馬懿接著一仗就把諸葛亮的老哥諸葛謹打敗,還把那個張霸的頭砍了下來。司馬懿的這次勝利,讓曹睿高興得不得了,馬上就封司馬懿為驃騎將軍。司馬懿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進入「軍委」成為將軍的。而且乾脆讓他駐紮在宛城,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驃騎將軍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是個什麼概念?這可是中央軍委領導成員和大軍區司令員加在一起的概念啊,手裡有權又有兵。
曹睿這個後來被稱為魏明帝的哥們,不但不對司馬懿有什麼懷疑,就是對那個孟達居然也放心得很。
你知道孟達吧?就是那個從劉備那邊投降過來的孟達。
孟達的嘴巴很對曹睿的味口,又是個帥哥。曹睿一見就喜歡上他的「姿才容觀」了,天天跟這個傢伙玩。
曹睿跟孟達一好,又給司馬懿創造了獲得大權的條件。
司馬懿的眼光跟曹操是同一個檔次的,他一看到這個孟達,就知道這傢伙不是什麼好鳥,多次勸他的領導不要信任這樣的人,更不能讓他當領導幹部。可是曹睿硬是不聽,讓孟達當了新城太守,而且封候,這還不算,居然還來個「假節」——有這個資格的人是可以在戰時砍下違犯軍令都的腦袋的。
這個權力雖然不算很大,平時得老老實實地把尚方劍掛著,可到了打仗的時候,你就得聽他的了,而新城又是在邊界,想打仗那是很容易的事。
很多投降將軍都一樣,一向敵軍投降,只要不被殺死,一般官都升一等。當然投降的時機也要選擇好——都給打成光桿司令了才投降,你還想提拔,那是不可能的。孟達對這方面的經驗很豐富。他是選在曹睿信任他的時期向諸葛亮投降的,而且是積極主動的。
可是孟達只想到投降的好處,卻沒有想到諸葛亮是什麼樣的人。諸葛亮見他是個反覆的人,怕他今天想投降了,明天又不投降,因此就想了一個辦法促成他加快投降的步伐。和很多故事一樣,在孟達和諸葛亮之間也個聯絡員。諸葛亮派去的聯絡員叫郭模。郭模按照諸葛亮的最高指示,在經過孟達一個死對頭的申儀那裡時,故事泄漏了孟達要向諸葛亮投降的消息。
孟達見申儀知道了他的秘密,就決定提前行動。
你想想,這種事本來就已經很危險,如果沒有周密的計劃,沒有紮實的前期準備工作,是很難成功的,現在要提前行動,將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
而且,司馬懿同志早就密切注視孟達同志的舉動。司馬懿是什麼人?這傢伙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小心穩重,其實他比諸葛亮更加小心穩重,否則早就給懷疑他有篡黨奪權野心的曹操砍掉腦袋了。他既然向領導講過孟達不能重用,雖然領導不相信,但他肯定不會放過這個孟達,一定會想方設法找到孟達的過錯,證明自己的話是對的。我想,即使孟達不造反,以後也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吃。因此,孟達的行動不但在司馬懿的意料之中,而且也在司馬懿的監控之中。
在孟達做決定的時候,司馬懿在第一時間知道了這個消息。
司馬懿在處理這件事時,很大膽,也很正確。
司馬懿這時在宛城,他先給孟達寫了一封信,說,你以前棄暗投明,從大耳兒那裡跳槽過來,劉備的馬仔恨不得吃掉你。諸葛亮那廝早就想把你捉拿歸案,只是沒有辦法而已。誰能相信你會再投降過去?郭模算老幾,說的這些話一點不經得起推敲?而諸葛亮又是什麼主兒?這樣的事他能泄露出去的?只有豬頭才相信郭模的話。
孟達一接到這封信,當然嘎嘎大笑。事實上,孟達是怕司馬懿的,曾說過,只要司馬懿不來,誰來他都不怕。只是他又樂觀地認為,司馬懿雖然可怕,但他在宛城。宛城離新城一千二百里,而且司馬懿要來打他,也得按程序辦事——先向中央報告,等中央相關部門全部蓋上公章之後才能帶著部隊來的。這樣反覆公文往來,也得要一個多月時間啊。司馬懿再怎麼快也來不及了。孟達覺得自己的分析做得不錯,還很得意地向諸葛亮進行書面彙報。
孟達認為,連司馬懿都這麼認為,魏國別的人也不會有什麼懷疑的,因此又不想提前行動。你想想,做這些危險的動作,居然這麼猶猶豫豫,能取得成功才是怪事。
司馬懿發信之後,就一面向中央彙報,一面帶著部隊急行軍向新城跑過來。司馬懿知道,曹睿不會怪他。
很多人都勸司馬懿,現在孟達還沒有宣布行動,咱就帶兵過去,有些不妥吧?還是等他真的宣布了,再去也不遲。
可司馬懿卻不聽。我想,在這個事上,司馬懿也跟諸葛亮一樣,怕這個有反覆特長的孟達又突然不幹了,那他可就沒機會痛偏這個傢伙了,倒不如帶兵過去。孟達一看到討伐部隊來了,不幹也不行了。而且在這個事上,也是司馬懿獲得更大權利的機會。他可以向所有的人證明,老子的眼光不錯吧?老子的建議不錯吧?老子說孟達造反,你們不聽,現在怎麼樣?然後也試一試曹睿,看看曹睿對他的信任度。因為,不經過曹睿的批准就帶兵出征,可不是玩的。如果這次曹睿沒意見,以後就好辦了。就像談戀愛時跟美女上床一樣,有了第一次,第二次就容易了。
司馬懿帶著的部隊跑得確實快,只八天就到了新城城外。
孟達一看,我靠!原來那封信是騙偶的——本來相信敵人是誠實的就已經大錯特特了,而到了這時才發現敵人原來不誠實,那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司馬懿一點不給孟達喘息之機,分兵八路向新城發起總攻。
打了十六天,孟達的外甥鄧賢和部將堅持不住,沒跟孟老大打一聲招呼就開門向司馬懿投降了。
司馬懿把孟達的腦袋砍掉之後,順便把申儀也抓了起來。原來申儀有個特長,就是能刻章。他也像今天那些地下辦證的人一樣到處給人家刻章辦證。現在辦證的人,大多都只是幫你辦個文憑之類。而申儀卻牛得多——專門給人家做官印,生意很不錯。
司馬懿知道後,當然放不過這個申儀。司馬懿這麼一抓申儀,我想也是有他的深意,主要是在向外界透露一個信息:老子以後可以抓違法亂紀份子了。這個世界,別的東西可能不多,但違法亂紀的人從來不缺,只要你下決心一抓,肯定能抓出一大把。很多領導平時不抓腐敗,那是他認為沒有必要——因為領導也是腐敗的。可當你觸犯了他的利益時、甚至他看你不順眼時,他就可以反一下腐敗,而且這個反腐敗好像是轟轟烈烈的,好像是讓任何腐敗分子無藏身之地的,但全地球的人用屁股也可以看得出,其實這個運動只是針對某個人而已。所以,司馬懿抓申儀這麼一個亂辦證的,為他在同事們面前大大地樹起了自己的權威。
說實在話,曹睿還是個開明的皇帝,他後來被謚為明,也還不錯。他並不因為司馬懿調動部隊殺了他的網友孟達同志而生氣,反而對司馬懿更加信任。
曹睿大概通過這一事件,很好地作了一次反省,覺得不聽這個老頭的話還真不行,因此更加謙虛地聽取司馬懿的意見。他問司馬懿:現在我們有兩個階級敵人,你說應該先把誰偏死比較容易?
司馬懿作了一次分析:孫權總欺負我們是旱鴨,不懂水戰,常常騷擾我們。其實他現在只是守住了夏口東關幾個地方,不讓我們打不過去。我們如果用陸軍向皖城用兵,把他的主力引向東邊,然後再用水軍進攻夏口,乘虛取之,有如神兵天墜一樣,一定能夠打敗他。
我猜想,司馬懿這個論斷是帶有他自身利益的。首先,他建議先吳後蜀,是因為蜀國確實難打。雖然蜀的國力比吳弱,但蜀道卻很難走,人家守住關口,是真正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並且,他也不希望孔明同學馬上就給打敗。因為,現在兩個敵人當中,孔明同學無疑是最有水平的,是魏國內部覺得最可怕的敵人,誰也不敢去對付他——別人不敢去對付,當然只得讓他司馬懿去對付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只要孔明同志健康,他在魏國就可保住舉足輕重的地位。然後,因為主張奇兵襲吳,那就必須等時機,能等這個時機的只有他了。如此一來,曹睿肯定讓他帶兵到前線等時機。他就可以離開首都到前線當一把手——因為,他知道這個小曹雖然年紀不大,但也是個人精。天天跟這樣的領導在一起,你是放不開手腳的,而且天天在一起多了,容易引起不愉快的事情發生。皇帝一不愉快,後果很嚴重,不如下到基層去備戰備荒。
曹睿一聽,果然覺得他這話對頭,又讓他屯兵於宛。
太和四年,曹睿又採納曹真的建議,兵分幾路,討伐蜀國。
恰在這時,又一個曹家的牛人曹休死去。司馬懿便被提拔了一下。這次人事任免是這樣的:曹真接替曹休的大司馬,而司馬懿接替曹真的職務:遷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並讓司馬懿和大司馬大將軍曹真一起伐蜀。這一次提拔,更是奠定了司馬懿作為軍事統帥之一的地位——除了大將軍之外,還有大都督,且假黃鉞。說說這個假黃鉞。黃鉞本來是一種殺人的工具,現在皇帝把這個東東交給你,意思就是說,不管是平時還是戰時,你都可以代表皇帝對違法亂紀的官員處死。那時,這種待遇分為四個級別:(一)假節:平時沒有權利處置人,戰時可斬殺犯軍令的人。(二)持節:平時可殺無官位之人,戰時可斬殺二千石以下官員。(三)使持節:平時及戰時皆可讓二千石以下官員死了死了的有。 (四)假節鉞(或假黃鉞):可殺節將(含假節、持節、使持節)。
馬懿這時得到的就是最高待遇的那個級別,誰不聽話,他都可以喝令刀斧手將你拉下去「斬訖來報」。這就讓司馬懿在群臣中的權威又長了一截。
不過,司馬懿對進軍西蜀是不積極的。
他從西城進發,模樣雖然很大,但卻帶著大軍避開大道,放著好走的沔水河谷不走,硬是選擇偏僻山區作為進軍線路,去劈山開路,部隊都變成交通局的工程隊了,而且一路消極怠工,從七月到九月才走完不到五百里的路程——這與他擒孟帥哥時八天狂奔一千二百里形成鮮明的對比——最後才拿下新豐,敷衍一下皇上,來到丹口時,天上就下起大雨來。而且這雨就像為他而下一樣,一下就是一個多月,放到今天,可能又是「百年一遇」了。曹睿這個天子對老天爺沒辦法,只好下令撤他娘的。
大家知道,諸葛亮雖然長著一副小白臉,看上去斯文得很,但卻是個製造摩擦的專家。
才過了一年,也就是太和五年,摩擦專家諸葛亮又帶著剛征過來的蜀兵來到天水一帶製造軍事衝突。曹睿馬上就對司馬懿說:「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
這時曹睿已經把諸葛亮當成魏國的主要敵人,而且認為,只有司馬懿才是孔明的對手,要他西屯長安,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還把當時魏國最厲害的大將張郃分配給他使用。從此,司馬懿就被推到前台,開始了他與諸葛亮為敵的傳奇生涯。
其實,在司馬懿心中,諸葛亮並不怎麼可怕。而事實上,整個劇情更不會像羅貫中同學吹牛的那樣,仲達同學常常給諸葛亮偏得邊跑邊摸著自己的頭問身邊的工作人員:「吾頭尚在否」。
那時,曹睿把魏國最優秀的將領都交給司馬懿指揮。其中最牛逼的就是那個車騎將軍張郃,而比較牛逼的還有後將軍費曜、征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幾個。這幾個傢伙,有的是跟曹家第一代領導起家的人,完全可以掛上「久經考驗的老一輩革命家」這一行字。可後來,都成為司馬氏的部下甚至心腹。我們無從知道,司馬懿當時,是否就有篡黨奪權的野心,但他確實從現在開始培養了一批後來成為倒魏推曹力量的骨幹分子。
雖然歷史上一代接著一代的人都把諸葛亮當成司馬懿的主要對手。但我想,司馬懿並不怎麼怕孔明。一來,孔明同學的智商雖然很高很可怕,但他的手下卻沒有多少兵馬,何況他更知道這個孔明治國起來有一套,這也許他比不上,但孔明卻不是個打仗的好手——不是一個很黃很暴力的對手。在孟達事件上,就已經說明孔明並不是一個算無遺策的人:一面設計促成孟達舉事,另一方面但卻沒有果斷派兵接應,最後讓孟帥哥起義的事泡湯。二來蜀道艱險,你想打進去,固然不容易,可你一守住瓶口,他要出來也很難。因此,司馬對諸葛亮並不像對曹操那樣得時時小心,只需守住要害,隨便諸葛亮怎麼折騰,天總塌不下來。而司馬懿卻可以借著對付這個魏國最大的敵人,主持西方的軍政大權,培養自己的力量,鞏固自己的權力和地位。從這一點上看,他不但不會把諸葛亮當成敵人,而且在心裡感激這個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