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消費市場,每年在大豆、鐵礦石、天然氣等大宗商品的進口方面均位居首位,中國需求也一直是國際大宗市場聚焦的熱點。
但在長期的國際貿易貿易中,海量的採購並未給我國買家在議價方面帶來太大的幫助,反而一次次成為國際資本狙擊的對象,就在今年3月倫敦期鎳逼空事件剛剛過去4個多月,又有國際巨頭在我國進口量最大的鐵礦石期貨市場掀起做多浪潮。
資料顯示,為能夠讓交易參與者對沖鐵礦石現貨市場上的風險,全球包括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倫敦清算所和美國洲際交易所等4家交易所推出鐵礦石掉期交易服務,但市場交易規模相對而言,並不是特別的大。
但這卻給了熟悉期貨市場的外資巨頭提供了機會。
據悉,從7月中旬開始某外資巨頭開始在新加坡交易所大量買入新交所鐵礦石掉期場外看漲期權,這迫使賣出該期權的做市商為對衝風險,會去做多掉期從而推高商品價格,包括直接購買交割品,對沖未來的交割風險。
前面我們提到,鐵礦石掉期市場並不活躍,而這次外資的買入量高達1000萬噸,合同金額大致是10億美金,直接推動3月期鐵礦石掉期價格從96美金漲到了119美金,漲幅高達23%,進而帶動國內鐵礦石期貨價格大幅上漲,國內鐵礦石期貨主力合約2209周五漲幅超過7%,近5個交易日累計漲幅超過20%。
但實際上,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市場,目前國內的鋼鐵消費市場雖有復甦勢頭,但尚不足以支撐鐵礦石價格的大幅走高,而且,鐵礦石價格的走高,未來可能會對我們的需求恢復構成抑制作用。
更加引人注意的是,消息稱,該外資買入的看漲期權執行價格多集中在 105-115 美金之間,且多近月合約,周五新交所鐵礦石期貨 8 月合約價格已超過120美元/噸,115 美元的看漲合約價格最高為每張5美元,105 美元的看漲合約價格則每張超過15美元。
據此,有分析師指出," 這相當於通過購買場外期權,迫使期貨公司助其加槓桿做多,起到放大盈利的效應。"
而上周開始在普氏MOC平台上嘗試做空現貨壓指數的大貿易商已經被這種控盤式的買盤痛擊,無力還擊。
實際上,我們查閱資料發現,早在2018年《一位鋼鐵行業的普通從業者致中鋼協領導的信》在網路上流傳,指出當前需求低迷之下鐵礦石價格出現異常波動,疑似外資炒作。
而本次外資巨頭大量買入看漲期權也被部分市場人士認為存在陰謀論。但另有觀點認為,全球鐵礦一年貿易17億噸,1000萬噸深度虛值期權很難操縱市場。目前我國大連期貨持倉都有130萬手,1000萬噸鐵礦就算是Delta也才10萬手,遠達不到逆向操縱市場的程度。
而來自財聯社對國內相關貿易商的調查顯示,目前鐵礦石價格確有上漲,但漲幅尚未超出市場正常波動範圍。同時,由於大量的鐵礦石都是提前鎖定價格,先付款後運貨,因此對當前的市場不會產生太大影響。
更有人樂觀地認為,隨著我國開始用人民幣結算鐵礦石,鐵礦石高價進口的狀況或將逐漸成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