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17年致力於數字技術支持下的數學課程的創新實踐,他說「技術思維比技術更重要」

2022年09月30日12:41:51 熱門 1106

來源:【中國教師報】

梁勇崇尚「簡單技術」,在他看來,「技術思維比技術更重要」,只有技術成為工具才能呈現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個性化理解;他一直在探索利用信息技術支撐核心素養時代的數學教學,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關鍵能力,也因此開創了一個數學教學的新世界。

持續17年致力於數字技術支持下的數學課程的創新實踐,他說「技術思維比技術更重要」 - 天天要聞

梁勇 南方科技大學教育集團(南山)第二實驗學校副校長、數學教師。深圳市科研骨幹教師,廣東教育學會網路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教育信息化創客教育研究中心特聘專家。長期致力於數字技術支持下的數學創新課程、跨學科統整課程、項目化學習、教師專業發展等領域的研究與實踐。

成功源於極致聚焦。

持續17年致力於數字技術支持下的數學課程的創新實踐、跨學科統整項目課程的設計開發,讓南方科技大學教育集團第二實驗學校數學教師梁勇順帶收穫了一系列榮譽:深圳市南山區精英教師、深圳市科研骨幹教師、南山區教育改革創新成果一等獎、廣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課程成果入選教育部基礎教育信息化優秀案例……

梁勇有著怎樣的生命故事?其專業成長之於廣大教師有著怎樣的啟示?讓我們帶著問題走進梁勇的數學與技術世界。

數字技術改變職業生命

梁勇生於湖南耒陽,小學時梁勇就有了自己的教師夢。這源於父親對他耳濡目染的影響。「父親是一名鄉村教師,雖然學校離家不遠,但他喜歡住在學校。」在梁勇的記憶中,父親做得最多的事是給暫時交不起學費的學生做擔保。「他那時就從事『跨學科』教學,最初是包班教語文和數學,而且音體美樣樣精通,全鎮的運動會他每次都是總裁判長,在家鄉還是小有名氣的書法家。」

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畢業後,梁勇到廣東汕頭做了一名教師。彼時,梁勇在信息技術上還是個「小白」。一次參加教師信息技術考試,在電腦網線被拔的情況下被問「為什麼上不了網」,梁勇竟然找不出原因。

2005年,懷著對美好未來的期待,梁勇成為深圳市南山實驗學校的一名編外教師。一次信息技術培訓時,梁勇喜歡上了PPT設計、動畫製作、網頁製作。工作之餘,梁勇就抱著信息技術方面的書認真閱讀,並一項一項地跟著操作。「我特別喜歡嘗試將所學技術運用在課堂上,學生很有興趣。當時我用動畫製作的算盤,學生可以觸屏撥動,還可以當作計時器,自動撥珠計時。」梁勇說。

5年後,梁勇的職業生命迎來了轉機。當時,學校開展數學教學改革實驗,梁勇聞訊專門製作了一個好玩的數學靜態網站,集中呈現他個人之前所做的數學教學改革的經驗,以及收集到的相關素材和案例。梁勇鼓起勇氣找到副校長,並懇請副校長推介給正急於提升學校數學教學水平的總校長李先啟。李先啟看後很是讚賞,立即吸納梁勇進入學校數學教學改革實驗小組。

自此,梁勇的專業發展進入了快車道。2012年,憑藉數學教學改革方面的出色表現和豐碩成果,梁勇通過「綠色通道」成為一名正式教師。2014年,梁勇進入南方科技大學教育集團工作,開始在學校層面全面推進技術支持下的學科教學。如今,梁勇所在學校早已實現全體師生BYOD(自帶設備),數字技術支持下的精準教學成為常態。

數字技術推進學習變革

「運用簡單技術促進學生豐厚學習」,是梁勇的一貫主張。為此,「技術一定要到達學生手上,成為學習者手中的工具」。在許多學校,技術在教師手中,教師運用技術教學生。在梁勇看來這是需要調整的,「一定要讓學生運用技術學習,表徵他們已經知道的或正在學習的內容」。比如,教師運用PPT呈現教材上的知識,這是教師在運用技術進行教學;而學生運用PPT製作一篇海報或閱讀分享,則是學生在運用技術進行學習。同樣的技術工具,不同的教學運用方式,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那麼,為什麼技術要簡單?梁勇認為,如果技術很難,學生在運用技術的時候就會遇到障礙,技術本身就會成為學習內容,也就會影響學習目標的達成。

「只有技術成為學習者手中的學習工具,技術才能呈現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個性化理解和可視化表達,有效幫助教師觀察和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梁勇說。

在全國中小學教學信息技術展覽會上,梁勇代表深圳作了「認識年月日」的展示課。梁勇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經驗,課前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學生知道哪些有關「年月日」的知識。調查發現,學生對「年月日」的基本知識具有廣泛但並不系統的了解,其中最大的難點和興趣點是理解「為什麼四年一閏」。

展示課上,梁勇首先請學生利用各自iPad上的萬年曆去探究發現月份和天數的規律。學生經過獨立收集、數據匯總、觀察分析,最終發現2月的天數變化不定,並輕鬆找到其中的規律。

「可是,為什麼有的年份多一天,有的年份要少一天呢?」梁勇運用Solar System演示太陽系的運行軌跡,引領學生直觀感知四季、一天是如何產生的。特別是學生清晰地看到,地球自轉一周並非剛好是24小時,而是會多出一點點,這樣累積下來,一年將多出近6小時,而4年則多出近24小時,即一天。

「如果你是天文學家或者曆法學家,你會怎麼安排這多出來的一天呢」……在學生提出眾多的設計方案之後,梁勇又組織學生討論了這些方案的可行性和簡潔性。

「教學生數學,不僅要引領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基礎上經歷『發現』數學知識的過程,還必須教會學生『創造』,鼓勵學生像數學家一樣思考和解決問題,『創造』出『正確、明顯、簡潔、創意』的數學知識。」這是梁勇教新概念、新方法時的一貫做法。因此,梁勇所帶的學生在探究新知時,都會有意識在「發現和創造」數學知識過程中追求「正確、明顯、簡潔、創意」。

在學生眼中,梁勇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數學大師」。越來越多的學生因為喜歡梁勇而愛上數學、愛上思考,愛上了「像數學家一樣思考解決問題」的自己。

數字技術助推課堂改革

「基於學生作品進行教學」,是梁勇一貫的教學主張。學生的學習作品,優秀者可以作為示範,而存在的錯誤更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梁勇不僅在自己的數學教學中一以貫之,而且在更大範圍內推廣,尤其是成為教學副校長之後。

收集和分析學生的學習作品,這對於語文、數學、英語、美術等學科來說,操作相對容易,因為其作品通常是有形的。而對於音樂、體育等學科來說,似乎困難較多。此時,技術的運用則可以輕鬆且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體育中考在即,但由於疫情,體育學科孫老師無法每天現場督促和指導居家學習的學生加強體育項目練習。為此,孫老師讓每位學生運用「天天跳繩」App記錄跳繩成績,錄製跳繩視頻,並上傳至校園版UMU平台,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相互監督、評價和指導。同樣的方法,音樂學科白老師也運用於音樂教學,人人有演唱的機會,人人有得到及時評價和個別指導的機會。

體育課上,唐老師首先播放跳繩標準動作的微視頻,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跳繩的關鍵要點。然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錄製每個人跳繩的視頻。學生回看慢動作播放的視頻,參照標準動作要領進行評價、分析和建議。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動作調整,進行新一輪練習……在技術的支持下,學生在可視化教學中看見自己、糾正動作、不斷提升。最終,唐老師依此設計的體育課例在區域比賽中獲得優秀成績。

「技術思維比技術更重要」,這是梁勇與同行交流時經常表達的一個觀點。

「學生是從思考中學習,而不是從技術中學習,當學生在學習時使用技術,是因為技術能夠促使並支撐他們的思考。」梁勇認為,「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和促進者,更多應以教會學生使用技術解決問題為目標,而不是教會學生更多的技術知識。」但這「並不是說教師不必學習技術,而是說教師不應該為了成為技術專家而努力學習技術」。

數字技術支撐課程重構

最近,梁勇正在向廣東省提交一個基於數字技術融合應用的「認識小數」大單元教學案例。

傳統教學一般是線性開展的:先認識小數,學會小數大小比較,再學習小數加減法,最後運用小數加減法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然而,梁勇認為,小學生對小數早已具有許多生活經驗了,「我們不能無視學生生活經驗中的數學經驗」。

基於此,梁勇對整個單元教學進行了整體重構,突破以知識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課時教學設計」,開展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通過社會實踐、問題研究、合作交流、隨堂測試等教學活動,改變單元教學的基本結構;開展基於問題的探究性學習活動,為學生學習小數設計體驗式、主動式、探究性學習課堂,幫助學生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經歷真實的探究過程,獲得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形成個性化的數學經驗。

梁勇首先利用周末安排了社會實踐活動:學生拿著購物袋去超市購物,記錄所購商品價格,並按照價格高低排序,計算花了多少錢、剩餘多少錢,並將購物單拍照上傳至UMU平台。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開展真實的數學活動,嘗試解決真實的數學問題。

通過分析學生上傳的作品,梁勇發現,小數進位加法退位減法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基於學生作品的分析數據,是梁勇開展學情分析的主要來源。

「空調開至26.0度,26.0是不是小數?為什麼?」第一節課上,梁勇向學生拋出這樣的問題,其用意是「突破教材的例題都是兩位小數的局限,幫助學生打破可能形成的思維定式和認知局限」,同時打破「小數」因「名稱」而容易帶來的誤解。

「關於小數,你還有什麼困惑?你還想學什麼?」第二課時,梁勇鼓勵學生踴躍提問,並運用語音輸入的方式,將學生的問題及時共享到大屏幕。隨後,梁勇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分類,分為小數的概念、由來、用途、大小比較、加法、減法等。問題分類之後,梁勇要求各小組的每一個學生各選一類問題中的一個問題進行自主研究,並形成Word或PPT形式的研究報告。研究報告一般涵蓋「問題提出、我的猜想、研究方法、研究過程、研究結論、新的問題、感謝的人」。

第三課時是小組交流成果。學生通過「同題分享」「組內分享」等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學生質疑、補充。第四第五節課則是全班分享,學生代表分享的研究成果全面覆蓋整個單元的全部知識。在梁勇看來,這是一個「學生不斷表達數學、輸出數學」的過程……

在整個單元教學推進過程中,每個模塊都伴隨著拍照上傳、網路搜索、思維導圖、EXCEL、PPT、無線投屏、在線測試等技術的輔助與支撐。

「我在本單元的設計中力求實現四個轉變:課堂主體的轉變,從教師講授走向學生探究;課程結構的轉變,從課堂課時走向單元整體;情境創設的轉變,從模擬情境走向真實情境;研究對象的轉變,從數學知識走向真實問題。」梁勇說。核心素養時代的數學教學如何從知識取向走向素養取向,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關鍵能力?梁勇用自己的探索給出了一份答卷。

持續17年致力於數字技術支持下的數學課程的創新實踐,他說「技術思維比技術更重要」 - 天天要聞

— 記者手記 —

做一個面向未來的教師

王占偉

採訪梁勇,讓我看到了未來教師的樣子。

在我看來,專業知識、技術與精神的完美融合,就是未來教師的職業生命樣態。專業知識、技術自不必說,就教育者的精神而言,既意味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聖使命,又意味著個人的教育情懷、使命與擔當;既意味著對兒童的深愛,又意味著對生命的敬畏。

專業技術與精神就像一個人的兩條腿,缺一不可,必須強壯、均衡,才能成長為教育家型的教師,甚至成為教育家。

以此審視梁勇,似乎前者強一點,而後者弱一點。其實不然,梁勇始終有一顆在平凡中超越平凡的心,否則就不可能持續17年深耕數字化技術支撐數學教學創新,就不可能從技術「小白」成長為技術專家,就不可能有專業成果的持續產出。

梁勇深知,他不是教數學的,而是通過數學來教學生的。無論技術還是知識,都只是學生素養提升、生命成長的載體與手段。所以,無論教學創新還是課程實踐,都烙印著他對生命成長的關切。這同樣是師者精神所綻放的光芒。

值得一提的是,專業知識、技術與師者精神既是各自獨立的,又是互為一體的,既是各有分工的,又是相互促進的。師者的精神成長有利於專業知識、技術的學習與更新,專業知識、技術的更新又能促進師者精神的持續升華。梁勇的教育職業生涯就是這麼走過來的。

對於梁勇而言,其最大的教育資源就是其生命樣本:持續成長、持續創新是其生命姿態,研究前沿、落地實踐是其生命方式,超越自我、敬畏生命是其生命態度。梁勇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似乎沒有過多訓導學生,而學生卻日益喜歡梁勇以及他所教的數學學科,且呈現出超越同齡人的生長狀態。梁勇用自己的生命成長為學生營造了一種「有準備的環境」,從而成就了一種「不言之教」……

也許,讀懂了梁勇,就讀懂了未來教師的樣子。

— 別人眼中的Ta —

能72變的梁老師

學生 吳樂心

我有一位數學老師,他在我心中像孫悟空,每天都能72變。

我的數學老師姓梁,他高大帥氣,臉上永遠掛著溫暖的微笑,正是因為這笑容,每次我跟他說話的時候都不會緊張。還記得第一次見他的時候是在校門口,那時是新學期開學,我是一名一年級小學生,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朝著學校走去。學校的老師凶嗎?學校的同學好嗎?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在我的腦袋裡轉來轉去。「同學你好,歡迎來到新學校!擊個掌吧!」我被一個激情澎湃的聲音拉回了現實,猛地抬起頭,看到了一張掛著燦爛微笑的臉龐,那笑容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溫暖,我懵懵懂懂地跟老師擊了個掌,心中的擔心慢慢地退了下去。上課後才知道,他就是我的數學老師——梁老師!

梁老師的課堂總是那麼生動有趣,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把知識學會。記得數學書上有一個單元的內容特別難理解,我在家預習了好久還是似懂非懂。第二天上數學課前,我想梁老師會用什麼方法講給我們呢?結果一上課,梁老師開始什麼都沒講,先給我們來了幾場小遊戲。同學們做起遊戲來可認真了,平時計算慢的同學,做起遊戲來算得比計算器還快。遊戲的規則聽起來有點複雜,可是一做起來卻覺得很容易。幾場遊戲過後,梁老師做了個總結,這總結居然就是今天的課程內容,瞬間我那似懂非懂的題目馬上就想通了。

梁老師在我心中就像會72變的孫悟空,時而變得溫暖,時而變得幽默,時而又很嚴肅。在他的影響下,我改變了對數學的看法,深深喜歡上了數學。

這就是我心中的數學老師——梁老師!

因為他,我愛上「會思考」的自己

學生 梁軒暢

我們的梁老師有趣極了,不單他的人有趣,他的課也特別有趣。無論多麼枯燥乏味的課,梁老師總有魔力把它變得有趣又好玩。

比如學到《千克、克、噸》這一課,梁老師先不著急教我們這些重量單位的意義,也不讓我們進行換算計算,而是布置了一項作業,讓我們到超市、菜市場去,用雙手掂量一下各種物品,再分別記錄原本猜測的物品重量與物品實際的重量。同學們一聽樂翻天了,這種作業誰不喜歡呀!而這次「親力親為」的作業也讓我受益匪淺。就像一包大大的薯片,我猜肯定很重,應該要以「千克」為單位,可是用手掂起來卻很輕,我猶豫再三寫下最小的數:1千克,結果翻看包裝,卻赫然寫著:135克。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然後我再在超市尋找以「千克」為單位的物品,有花生油、麵粉、大米等,把它們與薯片掂量對比,我瞬間明白了「克」和「千克」的區別。再把超市的物品掂量一遍,我就更清楚地知道在表示物品重量時,什麼樣的物品該用「克」,什麼樣的物品該用「千克」。這就是梁老師教我們的「生活中的數學」「體驗中的數學」,數學不僅在課堂上,更在生活中。

「學數學,多用智慧才能讓我們更加聰明」,這是梁老師的一句口頭禪。遇到難題,他總是讓我們先自己開動腦筋,啟動智慧,不要著急問老師問家長。他還在學校舉辦數學理解大賽,鼓勵我們「異想天開」「大開腦洞」,提出數學小問題,再進行猜想、研究、查找資料,然後得出結論,最終完成一篇數學小論文。記得學到《小數》時,我在課堂問到「小數是很小的數嗎」,全班同學瞬間哄堂大笑,大家都覺得我的問題很滑稽,但是梁老師表揚了我,他說我能思考、會提問,還支持我繼續查找資料研究下去,最後我就這個問題完成了一篇小論文,參加學校的數學理解大賽還得獎了。

我真喜歡梁老師,他讓我愛上數學,愛上會思考的自己。

來源 | 《中國教師報》2022年9月14日13版

原標題 | 《梁勇:用數字技術重構數學教學》

作者 | 王占偉

商務合作請撥打010-82296824(梁老師)

010-82296739(康老師)

2022中小學生分年級暑假勞動清單

中小學必背古詩文345篇(2022版)

讀書的力量

年輕教師與資深教師之間差距到底在哪裡?

本文來自【中國教師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