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教育模式與「互聯網+」教學方式
讓學生「愛看、愛用、愛參與」
在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當談及軍事理論課教學時,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會掏出手機向記者展示「易班」APP,介紹該學院的軍事理論網路課課群。
這是教育部在普通高校推廣使用的網路信息平台。2015年,他們在廣東省率先啟動依託「易班」APP平台的思政課程教學改革,構建起學生「愛看、愛用、愛參與」的思政教育雲端平台,在校學生100%實名註冊入駐。
與其他高校不同,該校軍事理論課沒有掛靠在學院武裝部、學院學生處,而是設在馬克思主義學院,納入「大思政」教育一盤棋。校領導認為,軍事理論課是學生德育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在馬克思主義學院下組建軍事理論教研部,並安排5名專職老師負責軍事理論課教學科研工作。
「靠一支粉筆、一張嘴就讓學生跟著你走的教學思路不靈光了。」軍事理論課教師黃曉旭說。黃曉旭全程參與學校軍事理論網路課堂開發工作,他說,依託平台的「優課」課群功能,學校進行了二次開發和建設,在課群固有功能基礎上,結合軍事理論網路教學和國防教育實際,開發了軍事話題討論、軍事網路課程、軍事網路資源、專題在線考試、實踐報告提交、國防問卷調查等功能模塊。
該學院老師吳智剛負責軍事理論課教學工作長達6年,切身感受著課程教學模式的變化。很長一段時間裡,吳智剛和很多同行一樣,上課宛如在唱「獨角戲」——由於講授內容理論色彩濃厚,難以引起學生興趣,課堂氣氛不活躍。他也曾嘗試進行改變,自己開設內部網頁,上傳資料,組建微信群、QQ群,但收效甚微。
引入網課平台後,吳智剛覺得教學工作有「抓手」了:利用平台強大的線上功能,任課老師發布與課程相關的學習材料,吸引學生課前學習;在課堂授課中,根據學生線上學習情況就有關問題集中開展有針對性的講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課後,利用在線題庫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切實提升教學實效。「以前課上也會布置作業或課後任務,但很難監測成效,大課堂教學更是無法兼顧每個學生。」吳智剛說。
該院學生曾憲均已報名參軍,談起學校的軍事理論網課,他打開了話匣子:「我對當下的軍事熱點問題很感興趣,課上來不及提出來的,經常到課群平台發布話題並參與討論,老師和同學都可以回帖答疑解惑。」李杰倫則更喜歡平台海量的教學資源。他十分熱愛軍事,即使已經修完軍事理論課,這名大二學生時不時還會到軍事網路資源模塊閱覽新的資料,「文字、圖片、視頻都有,而且都是老師精心挑選的,很值得一看。」
從「獨角戲」到「大討論」,讓軍事理論課老師頭疼的「互動性」問題迎刃而解。根據課程考核要求,網路課成績佔到20%權重,平台後台設置固定客觀評分規則和各模塊權值,依據點擊率等規則自動計分,比如實名註冊的學生在平台練習試題、發帖討論次數和是否觀看資料,都是平台自動賦分。此外,教師和學生也參與到評分過程,如軍事實踐報告模塊評分採取學生互評和教師審核的方式給予評價。課堂與課外、線上與線下,學生參與度大大提高。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該學院每年5000多名大一學生軍事理論網課活躍度都高居「軍事理論」類排名前位,充分表明這種教學模式深受學生歡迎。
這個暑假,該學院軍事理論教研部的老師在忙活一件大事:集合教研部所有教師之力,把軍事理論課程的知識點、時下軍事熱點一一拆解,並錄製成原創短視頻或動畫,放上軍事理論網課平台,和全國高校共同學習交流。「相信隨著5G技術發展和智能化時代的來臨,形式更豐富、交互更方便的軍事理論課授課方式,必將引發學生更多共鳴。」教研部主任唐林傑說。
適應新《大綱》編寫自主承訓教程
學生擔綱教官,培養國防後備力量
7月1日至15日,佛山科學技術學院160名學生在佛山預備役訓練基地進行了為期15天的軍事訓練課目強化訓練。暑假過後,他們將走上軍訓教官崗位,為全校4000餘名新生開展軍訓工作。
大學生當軍訓教官,這在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不是什麼新鮮事。負責學生軍訓工作的學院領導許曉珠介紹,自2009年以來,該學院培養了近千名大學生軍訓教官,其中既有心繫國防的學生、報名參軍的青年學子,也有退伍復學的老兵,累計完成校內新生軍訓近4萬人次,在學校營造了濃厚的國防氛圍。目前,該學院正在申請成為廣東省學生軍訓自訓試點單位。
「今年選拔時有500多人報名,經過層層篩選,共160人進入強化訓練,學生參與熱情高漲。」該學院武裝部國防教育科科長肖新旺介紹,經過10年的探索,學院已在學生軍訓教官的培養上得心應手。今年新《大綱》對《軍事技能》內容修改較多,他們聯合駐軍部隊共同商議,及時編寫適應新形勢的《大學生軍事技能教官教程》,參訓大學生人手一本,嚴格按綱施訓,確保能擔負起軍訓教官的職責使命。
長期以來,學生軍訓教官由現役部隊官兵擔任,但隨著部隊精簡整編和軍事任務調整,情況發生了變化。2009年,學校開始探索動員大學生參與到教官隊伍輔助現役部隊官兵組訓的路子,學院領導認為,可以選拔大學生尤其是退役士兵當軍訓教官,這既是對學生的一種鍛煉,也是一場全校範圍的國防教育。第一年學生教官和現役官兵的比例是1∶3,第二年人數各佔一半,到2017年,全校新生組訓工作已全部由學生教官擔綱,軍訓期間邀請10名現役部隊官兵現場指導,確保訓練效果。
儘管如今學生教官選拔管理工作運行順暢,探索之初校方也疑慮重重:學生教官能有「兵味」嗎?學生訓學生能訓好嗎?安全問題如何保證……
「從學生成長為一個教官,路並不好走。」肖新旺介紹,為鼓勵學生踴躍參與,學院制定了《大學生教官管理辦法》,將軍訓經歷納入社會實踐環節,計入學分,但同時,選拔十分嚴格,「就是得選到真正熱愛並願意付出努力的學生,10年來,學生教官沒有人中途退出。」
記者了解到,學生教官採取自願報名的方式。每年新生軍訓結束後,開始選拔新一屆教官。為增強他們的「軍味」「兵味」,規定由學院武裝部統一管理,四級軍士長轉業的軍事理論教研部科員全得煒全程帶訓,每周一、三、五早晨1小時和周日全天進行訓練,篩選表現優秀學生進入部隊進行為期半個月的封閉集訓,現役官兵擔當訓練教官,考核合格後進入大學生預備教官庫。9月初正式帶訓新生前,預備教官需進行復訓,複習軍事訓練內容,並接受訓練心理學專題培訓。
對於學生教官,溫桂鵬很有發言權。他在2014年入學,當時的新生軍訓教官恰巧是本校師姐,可是直到訓練日程過半,他才知道。溫桂鵬說:「軍訓時師姐很嚴肅,訓練場上就認真訓練,休息間隙拉歌時才稍微放鬆下來。」溫桂鵬後來參軍入伍,在部隊真正當了兩年兵,退伍後順理成章加入學生教官隊伍。「等到自己當教官,才理解當時師兄師姐說的『慌』,他們是怕自己不像兵,不能把學弟學妹訓好。」溫桂鵬說。
選拔大學生教官,不僅解決軍訓教官的來源問題,還營造了校園的國防氛圍。學院領導介紹,這支教官隊伍還組建了校園國旗護衛隊、國防教育協會等社團組織,帶動感染更多的學生加入進來,潛移默化中激勵更多的青年學子參軍報國。截至目前,全校體檢合格兵員61人,遠高於去年同期。
引進軍事專業人才,配套專職師資隊伍
暢通軍事理論課教師發展之路任重道遠
雖然學校已經放暑假,但軍事理論教研部的教師並不輕鬆,唐林傑、黎祥業、熊偉、黃曉旭和吳智剛5人仍要定期來到學校,商討新教材的編寫工作。根據新《大綱》的要求,新學期軍事理論課教學內容將做部分調整,這讓他們壓力不小。
軍事課效果好不好,師資隊伍是關鍵。當前,地方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師除少數是由駐地軍校派遣的軍官擔任,大部分由相近專業的教師兼任,沒有專職教師負責,教學效果差強人意。
2016年,借學院重組的機會,該校在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立軍事理論教研部,相繼引進軍事學博士唐林傑、軍隊訓練標兵全得煒,充實軍事課專業師資隊伍。
「5人小團隊是學校的軍事理論課專職教研隊伍,負責平時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此外還有一批外聘的兼職教師隊伍。」校領導介紹。5位老師各有所長,正好對應中國國防、國家安全、現代戰爭等5個軍事理論課專題進行教學。其中,唐林傑是有著多年軍旅經歷的軍事學博士後,吳智剛是側重研究邊疆歷史的歷史學博士,能較好保證軍事理論課教學的專業性。在軍事技能訓練方面,他們專門引進了從部隊教導隊轉業的四級軍士長全得煒,加強了學校在大學生軍事技能訓練方面的專業指導能力。
專業師資隊伍的建立離不開學院黨委的重視。學院黨委書記曾崢兼任廣東省普通高校國防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學院還擔負著定期組織廣東省普通高校軍事理論課骨幹教師培訓的任務。曾崢對軍事課教學傾注了很大精力,主編出版的《當代大學生軍事教育教程》涵蓋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能訓練,至今仍是廣東省教育廳推薦使用教材。
在這種氛圍下,學院軍事課科研氛圍濃厚,唐林傑撰寫的論文《自媒體時代對大學生國防教育的影響與創新》、吳智剛撰寫的《城市化視野下的高校軍事課建設探索——以珠三角地方性高校為中心》等被評為廣東省國防教育優秀論文。
學校重視,教學隊伍給力,學生歡迎,科研成果豐碩,但軍事理論課教師發展依然面臨諸多問題。由於軍事理論課在地方高校中缺乏學科支持,課題申報面臨尷尬,研究成果難被認可,專職教師的成長受阻。吳智剛就面臨這種「尷尬」,雖然長期負責軍事理論課教學,但職稱評定時要回歸到歷史學專業中,無形中走了「彎路」。對於這一地方高校的共性問題,只有寄希望於國家層面出台相關政策,才能暢通軍事理論課教師的發展路。
寫在前面
今年初,教育部、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聯合制訂《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對高校軍事課課程定位、課程目標、課程要求和課程評價方式等進行修訂,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改革方向。新《大綱》將於今年8月起在全國施行。
作為高校國防教育的重要形式,軍事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讓學生了解掌握軍事基礎知識和基本軍事技能,增強國防觀念、國家安全意識和憂患意識,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提高學生綜合國防素質……但不得不承認,由於學校領導重視程度不一、軍事課無明確學科歸屬等原因,軍事課在有的高校教學工作中存在被邊緣化的現象。
高校軍事課怎麼上?對於這個課題,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經歷了10年的探索歷程,找到一條適合地方高校的軍事課教學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