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分享完上篇(
又有本篇中三分之二,是高談玄理,三分之一,是勸人斷絕俗情。做功夫的口訣,究竟在何處呢?答曰:學道的人最難悟通的就是玄理,最難擺脫的就是俗情。這兩件事果能做到,雖說目前尚未能專心修鍊,但已經具足修鍊的資格了。等到一天實行用功,就很容易見效。否則,縱讓你把口訣念得爛熟也無用處。倘若你一定要曉得口訣隱藏在什麼地方,我可以指與你看。本篇中有四句最要緊的口訣:第一句,「神不外馳氣自定」;第二句,「專氣致柔神久留」;第三句,「混合為一復忘一」;第四句,「元和內運即成眞」。功夫到此,大事已畢,以後的口訣不必再問了。
下附下篇(六十五句-百二十八句)
第六十五句、第六十六句:不動不靜為大要 不方不圓為至道
功夫偏於動,嫌太浮躁;功夫偏於靜,嫌太枯寂;性情偏於方,嫌太板滯;性情偏於圓,嫌太巧滑。能不落於兩邊,而得其中和,才是大道。
第六十七句、第六十八句:元和內運即成眞 呼吸外求終未了
吾人果能在身內運用元始中和之氣,流行不息,就可以成道。倘若在外面呼吸上永久執著,不肯放鬆,到底未有了脫之日。
第六十九句、第七十句:元氣不住神不安 蠹木無根枝葉乾
元氣,即是上文所說元始中和之氣。不住,即是不能長住於身內而向外面發洩。發洩太多,身體裡面的元氣,漸漸虧損。元神因為沒有元氣來培養,遂不能在身中安居而要逃亡。譬如樹木被蠹蟲所蝕,根本受傷,枝葉自然就乾枯。人身中元氣,被七情六慾、饑飽寒暑、勞心苦力所傷,身體自然也不能長久。
第七十一句、第七十二句:休論涕唾與精血 達本窮源總一般
鼻中生出的流質叫作涕;口中生出的流質叫作唾;心中生出的流質叫作血;外腎生出的流質叫作精。雖有四種名稱不同,但是這些東西本源卻是一樣。達本,是看透它們的根本。窮源,是追究它們的來源。
第七十三句、第七十四句:此物何曾有定位 隨時變化因心意
人身上各種流質,不是分疆劃界固定在一處而不許移動的,都是臨時因外界的感觸和內心的刺激而後生的。
第七十五句、第七十六句:在體感熱即為汗 在眼感悲即為淚
皮膚裡面的流質,外感於天氣溫度太高,就變化為汗,從毛孔中出來。眼睛裡面的流質,內感於情意過份悲哀,就變化為淚,從淚腺中流出來。
第七十七句、第七十八句:在腎感念即為精 在鼻感風即為涕
外腎裡面的流質,內感於心中淫慾之念,就變化為精,從精管流出來。鼻粘膜裡面的流質,外感於空氣中寒冷之風,就變化為涕,從鼻孔中出來。
第七十九句、第八十句:縱橫流轉潤一身 到頭不出於神水
縱,指人身上下。橫,指人身前後左右。流轉,是說在身體裡面周流循環。潤一身,是說身中無一處不走到,無一處不滋潤。所以能有這種變化和這種功效,總不離乎神水的作用。
第八十一句、第八十二句:神水難言識者稀 資生一切由眞氣
神水這件寶物,它本身的道理太玄妙,頗難以言語形容。而且世間有學問的人雖多,識得神水的人卻很少。須知汗、淚、涕、唾、精、血等等,都是神水所生,神水又是眞氣所生。人身若沒有眞氣,神水就不免要乾枯。神水既然乾枯,於是乎有眼不能視,有耳不能聽,有鼻不能嗅,有舌不能嘗,有生殖器不能生育,有四肢百節不能活動。到了這個地步,離死也不遠了。
第八十三句、第八十四句:但知恬淡無思慮 齋戒寧心節言語
「但知」二字的意思,就是只曉得照以下所說的方法去做,其它一切都不去管。恬,是心中安靜。淡,是把世間虛榮看得很淡。思,是思想。慮,是憂慮。齋戒,是古人在將要祭祀天地鬼神之前一種預備的行為,如沐浴、更衣、不飲酒、不茹葷、不作樂之類。寧心,是心不妄想。節言語,是口不亂說。
第八十五句、第八十六句:一味醍醐甘露漿 饑渴消除見眞素
牛奶第一轉叫作酪,第二轉叫作酥,第三轉叫作熟酥,第四轉叫作醍醐。醍醐可以算得牛奶中精華所結成的。芭蕉有一種,名叫甘露蕉。花苞中有露水,味甚甘,就是甘露漿,可以算得芭蕉中精華所結成的。一味,是說沒有第二樣。因為上面所做的功夫,純潔而安靜,所以身中發生的效驗,也是甜美而清涼。飢則思食,渴則思飲,都是表示吾人身體裡面有所欠缺,需要補足,方好維持。假使身體內部無所欠缺,自然就不飢不渴,能入大定,自然就能看見本來面目。凡絲類沒有染顏色的叫作素。吾人眞面目,本是白凈無疵,一塵不染,所以叫作眞素。
第八十七句、第八十八句:他時功滿自逍遙 初日鍊烹實勤苦
到了將來功夫圓滿之後,自然逍遙快樂。但在當初下功的時候,實未免勤勞而辛苦。用武火時叫作鍊,用文火時叫作烹。如何是武火?打起精神,掃除雜念,端身正坐,心息相依。如何是文火?全體放鬆,含光內守,綿綿似有,默默如無。
第八十九句、第九十句:勤苦之中又不勤 閒閒只要養元神
雖說下手做功夫要耐得勤苦,然又不是勞心勞力動手動腳的事。所以老子《道德經》上有一句口訣,教人「用之不勤」。既說要勤,又說要不勤,豈非自相矛盾嗎?須知所說「不勤」的意思,就是不勞動,不執著,不揠苗助長。所說「勤」的意思,就是不虛度,不懈怠,不一曝十寒。閒閒,就是表示不勤。能閒閒,方能保得住元炁,能保元炁,方能養得住元神。
第九十一句、第九十二句:奈何心使閒不得 到此縱擒全在人
奈何世上的人,總是要休息而不可得。雖說因為環境所困,不能完全放下,然而有一半也是歷劫以來的習慣,難以改變。做功夫的人,常常被這個念頭所累。到了此種地步,或任他放縱,或設法擒拿,全在各人自己做主。
第九十三句、第九十四句:我昔苦中苦更苦 木食草衣孤又靜
曹眞人言她自己做功夫時期,受過許多困苦。吃的穿的,都是別人家不要的東西。所處的境遇,既孤寂而又冷清。
第九十五句、第九十六句:心知大道不能行 名跡與身為大病
心中分明認得大道是好,無奈不能實行。所以不能實行的緣故,因為受三種之累:一種虛名,二種事迹,三種身體。虛名之累,就是能者多勞;事迹之累,就是權利義務;身體之累,就是衣食住行。
第九十七句、第九十八句:比如閒處用功夫 爭似泰然修大定
修道的人,就怕不得閒。幸而得閒,又被許多有作為的旁門小法所累。比如我們身心,已經得到了清閒境界,與其再要用各種旁門小法功夫,倒不如一切放下,專修大定的功夫為妙。「爭」字與「怎」相同,「爭似」猶言「怎若」。
第九十九句、第一百句:形神雖曰兩難全 了命未能先了性
大道之要,在全神而又全形。全神,普通叫作性功。全形,普通叫作命功。修道的人,能得形神兩全最上。如其不能,先做性功以全神。等到有機會時,再做命功以全形,亦無不可。下文所說,就是了性全神的辦法。
第一百零一句、第一百零二句:不去奔名與逐利 絕了人情總無事
不去同人家爭名奪利,謝絕人情上的往來應酬,就能夠達到清閑無事的境界。
第一百零三句、第一百零四句:決烈在人何住滯 在我更教誰制御
不貪名利與謝絕應酬,這兩件事,看起來很不容易做到。但是事在人為,倘若眞肯下決烈的心,未必一定就有什麼障礙。在我自己本身,更是要做就做,教誰來干涉我呢?住滯,即障礙之意。制御,即干涉之意。
第一百零五句、第一百零六句:掀天聲價又何如 倚馬文章非足貴
掀天,形容其人聲價之高。倚馬,形容文章下筆之快。但是對於修道都無用處。
第一百零七句、第一百零八句:榮華衣食總無心 積玉堆金復何濟
上句說一心向道,不注意於榮華衣食。下句說有錢的人,若不肯修道,等到老病死的時候,雖有錢又何濟於事呢?
第一百零九句、第一百一十句:工巧文章與詞賦 多能礙卻脩行路
此言成為一個文學家,也無大用,反而成為脩行的障礙。
第一百十一句、第一百十二句:恰如薄霧與輕煙 閒傍落花隨柳絮
此言文人不能成大事業,就像那些薄霧輕煙和落花飛絮為伴,總覺得飄蕩無根,虛而不實。
第一百十三句、第一百十四句:縹渺浮游天地間 到了不能成雨露
上句說薄霧輕煙的形狀,下句說薄霧輕煙與雨露不同。雨露有益於人世,煙霧無益於人世,而煙霧終究是煙霧,不能變成雨露。縹渺,形容其飄蕩無根。浮游,形容其虛而不實。
第一百十五句、第一百十六句:名與身兮竟孰親 半生歲月大因循
世上沒有一個人不喜歡名譽,更沒有一個人不愛惜身體。名譽和身體比較起來,哪一樣同我最親切呢?自然是身體最親切了。可惜世上人半生歲月,就此因循過去。因循二字的意思,就是遵守舊章。我們抱定人類始祖所遺傳的飲食男女習慣,永遠不肯改變;服從造化所支配的生老病死定律,絕對不敢違抗。這些都叫作因循。
第一百十七句、第一百十八句:比來脩鍊賴神氣 神氣不安空苦辛
比來,就是近來,大槪指中年以後而言。因為凡人到了這個時候,身體已漸漸衰朽,全靠在神氣上面用功夫,才能有少許補救。神氣若不能安居在身內,所做的功夫都是白吃辛苦。
第一百十九句、第一百二十句:可憐一箇好基址 金殿玉堂無主人
好基址、金殿玉堂,皆指人的身體而言。主人,指人的元神而言。身體譬如一所房屋,元神譬如這房屋的主人,倘若時時刻刻讓他在外面遊盪,不肯回到腔子里,就像一所好房子,無人居住,無人打掃,無人修理,漸漸地這個房子要變壞了。
第一百廿一句、第一百廿二句:勸得主人長久住 置在虛閒無用處
我們應該用種種方法,把房屋的主人勸回來,長久住在家中,不要野心勃勃,常想跑到外面去。並且要把他放在空虛閒靜的地方,使他心無所用,然後他的舊習慣始能慢慢改變。
第一百廿三句、第一百廿四句:無中妙有執持難 解養嬰兒須藉母
我們的元神,當其寂然不動的時候,不可以說他是有。當其感而遂通的時候,又不可以說他是無。只好說是無中妙有。凡世間道理,不可拿言語形容,不可用心思推測的,都叫作妙。妙有也是這種道理。既不偏於無,亦不偏於有,因此就難於執持。所謂難於執持,就是說把握不牢,捉摸不定。照這樣看來,功夫究竟如何下手呢?但諸君要懂得,世人養育嬰兒,全靠母親力量。我們元神譬喻嬰兒,試問元神之母是什麼?老子《道德經》第一章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二十章云:「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因此我們可以斷定母就是道。若要養育元神,必須憑藉道力。道是什麼?道就是陰陽,陰陽就是性命,性命就是神氣。初下手功夫,就是以神馭氣,以氣養神。神氣合一,就是修道。
第一百廿五句、第一百廿六句:緘藏俊辯黜聰明 收卷精神作愚魯
精神發於耳目,叫作聰明;發於言論文章,叫作俊辯。緘,是封閉。藏,收藏。黜,是廢棄。收卷,等於收捲。這兩句大意,是勸人把自己精神收藏在身體裡面,不要發洩在身體外面,要學老子《道德經》上所說「大辯若訥,大巧若拙」的樣子,是為修道初步下手的辦法。
第一百廿七句、第一百廿八句:堅心一志任前程 大道於人終不負
心要堅定,志要專一,任我們向前途走去,終可以達到目的。那時才曉得大道不負於人。所怕的就是人們自己不肯走這條大道,偏喜歡走邪路旁門,非但今生落一場空,並且來生尚要招得種種惡報,何苦乃爾!
—————分割線—————
寫在最後:余借工作之餘,立此號,雖為興趣,旨在分享。樹中華傳統文化,亦為有興緻者做交流之門,聚集之院。然收入並菲,特懇對吾之文,有感、有用的朋友打一些讚賞,賣麵皮於此,求些動力^-^
另:本人小說《西遊混沌紀》連載中,如有喜歡的朋友點擊『了解更多』可以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