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日至11月9日,教育部發布公示,擬認定全國1885所學校為第三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浙江省有70所中小學榜上有名,佔比3.72%。而溫州市有10所學校上榜。一起來看一下這10所學校吧!
一、溫州樂清育英寄宿學校小學分校——竹竿舞
浙江溫州樂清育英寄宿學校創辦於1993年6月,是一所九年一貫制的民辦寄宿學校。學校於2014年秋季分設為小學分校、初中分校兩校區,現有66個教學班,其中小學36個,初中30個,學校佔地面積47484平方米,建築面積46681平方米。
辦學23年來,浙江溫州樂清育英寄宿學校歷經了「以質量求生存」、「以效能促發展」、「以特色樹品牌」的三個發展階段。學校先後榮獲全國優秀民辦學校、浙江省文明單位、浙江省綠色學校、浙江省教科研先進集體、浙江省中小學課程整合實驗學校、浙江省課改評價基地學校、浙江省體育特色學校、浙江省藝術特色學校、溫州市辦學水平一級學校、溫州市德育特色學校、溫州市科普特色學校、溫州市「三小」培養基地(小文學家、小數學家、小科學家)、溫州市「數學家搖藍工程」實驗基地等幾十項榮譽稱號。校少兒舞蹈團曾受文化部派遣代表中國參加第19屆國際少兒藝術節,並多次榮獲省市中小學生藝術節舞蹈比賽一等獎。2009年,學校先後獲得全國「創新杯」小學數學競賽浙江賽區團體第一名和全國少年兒童七巧板現場比賽團體第一名。中考平均分、合格率、優秀率一直名列樂清市前茅,溫州中學自主招生錄取人數穩居溫州市前四位。
二、溫州市龍灣區沙城鎮第一小學——鏡畫、連環畫、米塑
沙城鎮第一小學坐落於沙城鎮七五村,東臨東海,背靠大羅山。學校創辦於1949年,至今有60多年的發展歷史。 現佔地18345.8平方米,建築面積9643平方米;現有班級25個,學生1044人,在編教師64人。
幾年來,學校執著追求「為學生造就高素質的教師,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學生」的辦學目標,確立「促進每一位學生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的辦學理念和「嚴謹、純樸、拓新」的辦學精神,確立「創造適合學生髮展的教育,創造適合教師發展的管理」的辦學價值觀,逐步形成「立足規範、關注細節、凸現特色」的辦學行為準則。成功構建以「走廊門廳成書海,露天書吧溢書香」為特點的學校文化模式,「與童書相約,與快樂同行;與經典相約,與智慧同行」的書香人生。 」對上以孝、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為核心的學校德育教育和「實踐、體悟、引導」的德育模式,「教」的層面強調有效、高效,追求「綠色教育質量」,「學」的層面強調「自主學習」,強調習慣養成和實現學有潛力,以「學校教師發展規劃」和「個人發展規劃」相結合促進綜合素養提升的教師專業發展,以《誦讀經典》為代表的校本課程特色,以「規範」為特點的學校管理特色。
學校取得跨越式發展,先後被評為「浙江省示範性小學」, 「溫州市雛鷹紅旗大隊」、「溫州市科幻畫二等獎組織單位」、「區文明單位」、「溫州市龍灣區紅領巾示範學校」、「溫州市龍灣區雛鷹大隊」、「溫州市龍灣區綠色學校」、「溫州市龍灣區體育先進單位」、「溫州市龍灣區安全自護先進單位」、「浙江省九年義務教育標準化Ⅲ類學校」、「龍灣區小學教師『課程改革與學習主題構建』先進集體」、「龍灣區學校發展水平示範二級學校」、「龍灣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第一批先進集體」、「龍灣區先進集體」、「龍灣區信息技術教育先進集體」、「浙江省『共建和諧社會』讀書教育活動先進組織單位」等榮譽稱號。
三、溫州市永嘉縣岩坦鎮張溪學校——誦讀、畲族歌舞
張溪學校位於溫州的北部山區,在永嘉、仙居、黃岩三縣交界處的張溪村內。學校四面青山環抱,楠溪江大源支流從旁流淌,是一處山青水秀,氣候宜人,鳥語花香,景色特別迷人的好地方。
2008年9月,根據張溪鄉的辦學實際和教育形勢發展的需要,永嘉縣教育局對張溪鄉的教育體制進行了改革,把原張溪鄉中學、張溪鄉中心小學兩所學校合併為九年一貫制學校——改名為張溪鄉學校。2011年,隨著撤鄉並鎮行政區域的調整變化,「張溪鄉學校」也隨之改名為「岩坦鎮張溪學校」,即現名「永嘉縣張溪學校」。
2008年改制後的張溪鄉學校設立一套班子,由張連光為校長主持學校全面工作。學校內部目前暫時分為「中學部」和「小學部」兩大塊全日制教學區,待制度完善落實,各方面管理工作理順,校舍規劃建造後,就不再分「中學部」和「小學部」,而真正實施一到九年級的九年一貫制的教育模式。
其中「中學部」,即原張溪鄉中學,創辦於1970年2月,初名張溪公社中學,首任校長周福壽。首屆招收一個班,學生40來位,學制二年。創辦時與小學合在一起,同在「張氏宗祠」內。1971年以公辦民助的辦法,在地名為張溪村上榭建造了1幢二層四個教室磚木結構的樓房。1972年遷入新校舍,同時,中小學分開,各自管理。公社撤銷後,改名為張溪鄉中學。
自中學建校以來,學生數時多時少,學生數最多時達600多人,累計畢業生4000多人,為上一級各類學校輸送了數以千計的合格學生。40來年來,先後由周福壽、胡永錫、李希進、周早妹、李世友、張岳成、陳崇德、陳蒼良、潘秀華等同志擔任學校校長或主持學校工作,他們分別帶領師生,為學校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學校於2004年被縣教育局評為「永嘉縣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達標學校;2005年通過縣公安局、縣教育局等單位驗收為「平安校園」達標學校;2007年被浙江師範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團委定為「浙江師範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等等。
而「小學部」,即原「張溪鄉中心學校」,創辦於1949年。她的前身「張溪小學」屬私塾性質,創辦於1941年2月,校長張星台。創辦「張溪鄉中心小學」時為解放初期的過渡時期,一切由當地村農會領導管理,性質屬民辦學校。首任校長即由當時的農會主任滕志林同志兼任。教員4人(周西雲(下日川村人)、陳香文(江潭村人)、張觀豐(張溪村人)、張志玉(張溪村人),由農會聘請並負責支付全部的工資待遇,在校生不滿100人。
從1950年春開始,學校正式由政府接收,成為公立學校,即國家事業單位。校長和教師也由組織任命調派。從「鄉中心學校」創辦至2008年8月的60來年曆程中,已有十多位同志先後擔任過校長或負責人職務,他們分別為李熙庄、潘凌雲、汪信恩、盧蘭桂、李希進、戴海清、周福壽、蔣昌滔、李啟鵬、戴本嶴、戴金法、金秀義、張成雲、張連光等。他們都為張溪鄉的教育付出了辛勤的勞動,立下了汗馬功勞。
幾經周折,校址在村範圍內多次進行變遷。「張溪小學」時,校址設在上榭陳氏宗祠內;創辦「張溪鄉中心小學」時,校址設在村尾張氏大宗內;1988年,學校校址由原來的「張氏宗祠」內,搬遷到村頭(沿溪路1號)新校舍內,一直至今。
學校於98年通過省級驗收為「九年制普及教育達標學校」;99年通過驗收為縣「普及實驗教學達標學校」;2005年通過永嘉縣「中小學生行為規範達標學校」驗收,永嘉縣「平安校園」驗收;2006年度被評為「省農村遠程教育先進集體」;2007年申報的《基於網路的教師培訓方法與實踐研究》課題獲縣一等獎,2008年申報的《有效利用光碟資源,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課題獲市一等獎;2008年度分別被評為縣「信息化建設先進集體」、「校務公開先進集體」等。
從上個世紀80年代後至今,許多教師獲取先進個人榮譽,其中陳建平老師的事迹尤為感人,2001年被評為「溫州市師德楷模」;2004年被評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浙江省中小學師德楷模」、「溫州教育十大新聞人物」;2006年被評為「2006·感動溫州十大人物」、「溫州市職業道德標兵」;2007年獲「溫州市勞動模範」、「2007·感動浙江十大鄉村教師」;2008年被評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等。市級以上的新聞媒體曾30多次宣傳他的先進事迹。他不僅為自己取得了榮譽,也為學校贏得了榮譽。張連友老師獲「全國模範教師」稱號。張老師雖然與世長辭,離開我們多年,可他樸素的工作作風,嚴謹的工作態度,頑強的工作毅力,春蠶到死絲方盡的無私奉獻精神,一直激勵著張溪的師生上進。張福妹、鄒棉海、張嘉興等分別獲省級「春蠶」、「農遠工程」先進個人;獲市、縣級及以下榮譽的教師不計其數。
近年來,學校非常重視藝術節、科技節、讀書節、體育節活動,師生通過「四節」活動平台,展示了自我,展示了才華。其中美術、七巧板、徵文、書法等作品上送參評,獲獎率高。
2006年9月,永嘉縣教育局以張溪的實際出發,結合張溪全鄉學前教育的發展現狀,撤併了兩所私立幼兒園,創辦了性質為國有民辦的中心幼兒園,園址設在小學部內,歸屬於小學領導管理。幼兒園現有4個班,入園幼兒人數100來個,還辦有兩個行政村幼兒教學點(即行政村幼兒空白點)。學校全力投入學前教育的熱情感動了教育局領導,2012年11月又被轉為公立幼兒園名為張溪學校附屬幼兒園。張溪的學前教育已起到輻射學校管轄範圍內的18個行政村的作用;2007年,永嘉縣聾啞學校在張溪小學設立特殊教育教學點,接著改為「隨班就讀」試點學校,2012年3月28日,溫州市隨班就讀工作試點現場會在學校召開,2012年9月21日,省教育廳、市、縣教育局等領導蒞校對隨班就讀工作進行調研。張連光校長和潘燕美老師就隨班就讀工作,多次在不同層次的會議上作經驗介紹。張溪的隨班就讀工作,已取得了較好的成效。2012年10月,學校創辦了「鄉村學校少年宮」。
張溪學校現有18個全日制教學班,其中中學部6個班級,小學部12個班級;學生總數790人,其中中學生239人,小學生352人。學校目前共有教職員工61人,其中正式教師(專任教師)48人。48名專任教師中,小學部28名,學歷分別為本科的15人,大專的10人,中師的3人,評為小學高級職稱的有15人;中學部20名,學歷分別為碩士的1人,本科的17人,大專的2人,中學一級職稱的有2人。全體教師的基本功比較紮實,都具有較高的專業業務技術水平,且有較強的責任心和事業心。張溪學校整個師資隊伍呈現出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革命化的新風貌。目前學校佔地面積為5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為4500平方米。永嘉縣教育局將計劃於2013年對張溪學校按九年一貫制學校進行總體規劃,予以重新設計建造。
九年一貫制後,學校在上級黨委、政府、教育部門等的領導和關懷下,各項工作都在正常有序健康長足地發展。學校的校園網、多媒體小平台、電腦室等硬體設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和改善,真正達到資源共享之目的,為學校現代信息化教學和基礎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幾年來,學校校園環境有了很大改觀。校園文化氣息十分濃厚,其中為了教育學生熱愛學校,2012年2月,學校特地自行創作並教唱了一首校歌——《我愛我們的學校》。通過培訓、請進來或走出去的辦法培養教師,使師資水平不斷提升。學校積極貫徹減負不減質的精神,教學質量穩中提高,每年的中考成績都比較理想樂觀,得到了領導的肯定和家長們的好評。學校還積極組織師生參加「學雷鋒,做好事」、「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各項活動,以活動抓管理,以活動促和諧。張溪學校是集學前教育、全日制教育、特殊教育等為一體的學校,她正以獨特地辦學模式,朝著一體化的辦學方向挺進。
學校以「敦品、力學、立己、善群」為校訓;以「尚德、啟智、求真、向善」為校風;以「嚴謹、負責、合作、高效」為教風;以「樂學、好問、善思、篤行」為學風。學校提倡嚴謹治學,以德育為首,以教學為中心,堅持以人為本,力求創新,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和「三個面向」,堅持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力求打造合格品牌,為張溪的教育和新農村建設做出較大的貢獻。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今天,張溪學校擁有一個團結奮進、銳意進取的領導班子;擁有一支愛崗敬業、樂於奉獻的教師隊伍,擁有一群天真、可愛、活潑的學生。 新的起點,新的思路,新的挑戰,全校師生將以全新的精神面貌,端正的工作態度,團結一致,同心協力,發奮圖強,迎難而上,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動力,努力創造條件,把握時機,為建設平安和諧校園,規範學校教育管理出謀獻策。
張溪的教育即將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大家的面前。
四、溫州市龍灣區永興第一小學——溫州南拳
2000年1月,由永興鎮政府再次投資人民幣160萬元的2240平方米四層綜合大樓開工建設。工程於2001年4月竣工投入使用。由於學校的努力,鎮政府及施教區內六個村委會的鼎力支持和部分家長慷慨解囊,在1999年至2001年的短短的三年里,共籌集資金達百萬元,建設了微機室、多媒體教室、圖書閱覽室、實驗室、舞蹈室、二個音樂室及美術室等,還建立了校園廣播系統、雙向閉路電視系統等,大大地改善了辦學條件。 2000年12月,原永興、海濱、永昌和永中四鎮合併,校名又改為「甌海區永中鎮永興第一小學」。
2001年10月,永強歸屬於龍灣區,校名再改為「龍灣區永興第一小學」。是年11月,學校大隊部被團市委、市少工委命名為「雛鷹大隊」。
學校現有校舍建築面積計6567平方米,24個教學班,1200餘名學生。教職員工63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包括在讀)近50人,其年齡趨於年輕化,平均不到30歲。
近年來,學校奉行「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原理,在硬體日趨完善的同時,樹立「師德,治校之基;教改,興教之路;質量,立校之根」的意識。如果說省級課題《創新教育模式初探》實驗研究的成功只作為學校教改的一種大膽嘗試,那麼,《大量讀寫.雙軌運行》推廣實驗課題的引入,則是學校整體教學改革的推進。在這良好的氛圍里,一大批敢想敢改、敢於拼搏、敢於創新、敢於求索的「教壇新秀」、「創優質課者」、「新苗」等脫穎而出,顯露出他們的尖尖角。其論文也頻頻在全國和省、市級的報刊上發表或獲獎。
近年來,學校教學質量逐年上升,學生在參加各級各類的比賽中,表現非凡,成績喜人。據不完全統計,其中參加全國比賽獲獎的就達200人次左右。如今的永興一小,校園環境優美,教學設施先進,師資力量雄厚。無論是教風、學風,還是教育、教學質量,都以嶄新的面貌呈現於社會,就像校園裡的古樹,一旦進入了春天,顯得生機勃勃,枝繁葉茂。
五、溫州市甌海區潘橋鎮陳庄小學——書畫
甌海區潘橋陳庄小學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目前在校生510人中新居民子女佔65.8%,這也增加了學校落實「雙減」工作的難度。學校基於自身學情,集思廣益,打造以課程延伸為核、融學生髮展於心的特色課後管理模式。
學校基於「金鎖課程」,統籌安排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和空間,基於學生整體與個體發展,設計課程活動內容,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學校鼓勵學生自主設計作業,著重培養學生體育鍛煉、閱讀寫作、家務勞動、社會實踐意識,實現學生多元成長。
學校把課後服務管理納入到學校課程建設中,為學生的在校學習生活強基礎,把學生的健康發展融於心,堅定不移地為培養自信自律有情有夢的金鎖少年而努力。
六、溫州市蒼南縣民族中學——民族傳統體育、剪紙
蒼南縣民族中學創辦於1986年8月,是一所正在茁壯成長且蘊含民族特色的初級中學,是全國民族體育先進單位、浙江省民族體育先進集體、溫州市藝術教育特色學校、溫州市民族體育訓練基地、溫州市群眾體育先進單位、蒼南縣文明單位。
學校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為行動指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工作全局,牢固樹立和諧理念,認真學習貫徹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後發崛起」的要求,在上級教育部門、民宗部門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充分調動全體教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全面深化素質教育,大力實施新課程改革,積極推進學校發展戰略,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教育。
全校師生秉承「團結、勤奮、追求、奉獻、創新」的校訓和「和諧+特色」的理念,勤奮學習,積極工作,使學校在校風、校紀的建設、教學質量的提高及民族品牌的打造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受到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
七、溫州市墨池小學——書法
溫州市墨池小學位於溫州市墨池坊楊柳巷10號。墨池,因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 「臨池作書,洗硯於此」而得名。翰墨飄香,綠楊掩映,1878年,英國人蘇慧廉在墨池創辦藝文學堂,奠定了墨池小學的根基,延續,已有128年。
百年樹人,英才輩出,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啟虎、清華大學校長胡顯章、一代名醫陳梅豪、美國University of Utah電子工程博士後虞淑懷、溫州大學外國語教授盛培林、留美博士虞景瀚、原溫州市人大主任韓文德、溫州實驗中學校長王朝曙等一大批傑出人士皆為墨池校友。
八、瑞安市曹村鎮學校——無骨花燈、南拳
曹村鎮學校創辦於1943年,學校原址設曹村武林寺(五靈寺),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更名為曹村鄉中心學校(中小學聯辦)。1989年2月分設中學,改名為曹村鎮中學(2011年6月規劃調整後改名為馬嶼鎮曹村中學)。2018年11月因校網調整,中小學合併為曹村鎮學校。
曹村鎮學校現校址坐落於享有「中華進士第一村」的曹村鎮叔遠路104號。曹村人傑地靈,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校園風景優美,合理布局,具有良好的育人環境。學校內部一片綠意,綠化面積3956㎡,綠化覆蓋率達16.9%,生均6.56 ㎡,種植了80多種名貴花木。因校園布局的調整,學校現征地14.3畝,新建一所4500平方米教學樓;按照學校的需求,計劃再建一所4700平方米的教學綜合樓,300米塑膠操場(在建中)。整個校園的建設要重新規劃,正在醞釀重新布局。
學校為九年一貫制學校,現有42個教學班,1843名學生,專任教師99名,一名財會專業人員。專任教師中有本科學歷92人,碩士研究生2人,佔94%;中學高級職稱14人,中學一級職稱48人,佔62%;市級、學區骨幹教師23人,市級學科組中心人員6人,溫州市教壇中堅1人,瑞安市教壇中堅2人,溫州市學科骨幹教師3人,瑞安市教壇新秀3人,瑞安市教壇新苗7人,學區教壇新秀3人,學區教壇新苗6人;現有浙江省優秀教師1人,浙江省教壇新秀1人,溫州、瑞安市級優秀教師15人。教師平均年齡是32.5歲。現佔地面積32182.8㎡,總建築面積8472㎡ ,綠化面積3956㎡。由於學校正處於建設中,各功能室及配套設施缺乏。學校文化氛圍濃厚,定期出版校刊《川苗》、《學校論文集》等刊物。另有本校特色的、具有曹村本土文化氣息的文化長廊和「耕清廉讀」校園清廉文化布局。
曹村鎮學校在教育實踐中努力深化「以人為本,以文為榮」辦學理念,積極拓展其內涵,學校圍繞「秩序、高效、特色、內涵」4個關鍵詞來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為學校發展創造強健的生命張力,引領學校向更高層面主動發展。
九、溫州市泰順縣羅陽鎮中心小學——書法、篆刻
泰順縣羅陽鎮中心小學坐落於泰順縣羅陽鎮,學校創辦於1981年,是「浙江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佔地面積17840平方米,綠化面積2934平方米,塑膠操場4000多平方米。學校現代教育配套設施完備,校園區域網、電視網、通訊網、廣播網四網合一,多媒體計算機教室、語音實驗室、電子備課室、電子閱覽室等一應俱全。學校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素質精良的教師隊伍,有全國希望工程園丁獎獲得者、有省市優秀教師、市縣教壇新秀、名師培養對象等。
2021年11月2日,擬入選第三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名單。
十、溫州市平陽縣鰲江鎮實驗小學——甌窯
平陽縣鰲江鎮實驗小學即平陽縣鰲江鎮第四小學。學校處於荊山山麓,鰲江岸邊。是在廣袤的古鰲大地上正崛起的一座富有現代化氣息的小學。鰲江實驗小學前身雁門小學,創建於1912 年。
平陽縣鰲江鎮實驗小學,已走過了近百年的歷程,文化積澱豐厚,辦學成績斐然,培養了金可溪、王一川等一批著名學者、教授,桃李滿天下。 1994 年,學校易地遷址,現座落在鰲江曙東新區。校園佔地面積 15341 平方米 ,擁有 49 個教學班, 2143 名學生, 120 名專任教師。學校教學設施齊全,設有舞蹈室、微機室等專用教室,建有塑膠田徑運動場與師生餐廳,裝有小媒體、閉路電視與智能校園廣播系統。學校環境優美,景緻怡人,是溫州市花園式學校。
近三年來,教師撰寫的論文、案例在國家、省、市、縣級獲獎累計近 300 篇,現有國家子課題一項,省級課題一項、市級課題兩項、縣級課題 10 余項。學校曾榮膺國家級綠色學校、浙江省校本教研示範校、浙江省衛生先進單位、溫州市示範學校、溫州市文明單位、溫州市德育特色校、溫州市德育工作先進集體、溫州市教科研先進集體等 60 多項榮譽,並被確定為中央教科所華教遠程教育教學基地、中央教科所農村小學作文教學基地、中科院研究所潛能開發實驗學校、浙江省英語實驗基地、浙江省實驗學校團體成員單位、溫州市數學家搖籃工程活動基地等。
2021年11月2日,擬入選第三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名單。
祝賀以上入選第三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的溫州地區中小學,請繼續努力,為培養國家需要的優秀人才而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