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蜀符號印章
□李後強(四川省決策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教授)
符號印是中國的文化特色。其中,巴蜀符號印章最為詭秘,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蹟」或考古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至今無人破解。
這類印章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印面所鑄的主要是虎紋、手心紋、花蒂紋、捲雲、水波和動植物等,而不是漢字(少數有混用),與中原璽印有很大不同。
從1954年在四川昭化寶輪院出土巴蜀符號印章至今,在四川境內有20多處出土這類戰國時期的奇特印章共計100餘枚,地點遍及四川東西南北中。而在四川滎經縣就出土了80多枚,最為集中和豐富,因此滎經縣成為破解巴蜀符號印章的突破口和主戰場。
巴蜀符號印章是指印面有巴蜀地區特有的圖語符號的印章,其分布以成都平原及周邊地區為核心區域。戰國早期發現雖少,但已較為成熟,戰國晚期形制多樣化、複雜化。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大倫等在「考古視角下的巴蜀印章研究」一文中指出,巴蜀印章與墓葬的形制、大小、葬式、隨葬品數量的多寡及種類、性別等無關,不是墓主身份等級、財富的標誌,而可能是表示其所有者從事某種職業或具有某種技能。

在各地出土巴蜀印章的墓中,多見銅飾件,其在未出土印章的墓中甚為少見,應與印章有關。高大倫等學者的觀點,很有啟發性。
為破解巴蜀符號印章,我們用「還原法」(回到戰國時期的經濟社會狀況進行思考)和「結合法」(把兵器與印章、符號與漢字結合研究),實際上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方法。
我們發現,巴蜀符號是一個「過渡圖字」,既不是純粹的圖形,也不是純粹的文字,正處於從圖到字的轉化過程中,相當於六七個月的胎兒,是中原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外域文化的混合產物,絕不是一種文字,因此印面圖形類似「日語」,好像認識但又不知其意,既有漢字,又有外來語、「平假名」、「片假名」。世界上只有日語是混雜文字。從這點似乎可以推測,「日語特徵」發源於四川特別是滎經的圖語符號。
「巴蜀符號印章」表示所有者從事某種職業或者具有某種技能,相當於今天的「駕駛證」「會計證」 「工程師證」或者「工作證」等證件,有「王」字的印章由官方頒發,沒有「王」字印章屬於私人篆刻,類似閑章和肖形璽。
由此,我們可以回答如下六個問題:
第一,為什麼這麼多年一直沒有破解巴蜀符號?
原因在於研究方法有錯誤。
一是從單一文字角度研究。

過去幾十年對巴蜀符號印章的研究,主要討論其外觀、形制,或研究圖語符號的組合,或討論圖語符號是不是文字、如何釋讀,或從璽印的角度討論其性質、功用、源流等問題。總是從一個方面去研究符號的一般文字意義,沒有進行全面綜合性研究。
實際上,這些印章是極端個性化的,每一個都不一樣,圖形具有特殊性、沒有普遍意義,其功用就是私人印章、閑章,類似現在畫家、書法家的個人閑章。
二是用今天的高科技「互聯網」思維去看待古人、美化古人。
古代生產力極端落後,沒有今天的手機和計算機,沒有航天器和高速路。
只要回到當時生產狀況,我們就知道,三星堆青銅器立人的手勢可能是划船(魚鳧氏)、金沙遺址的太陽神鳥可能是「爐火烤鳥」(中間是爐火、周圍是四隻鳥),三星堆人物面部造型可能都是巫師面具等,這種解釋當然會讓許多人失望甚至生氣!但歷史真相不相信眼淚。
三是人類都是從沒有文字到有文字,次序是從圖形-符號-文字。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根據北京大學孫華教授對古蜀五個朝代的時間劃分,我們認為,距今4619年至4019年前為寶墩文化(主要是蠶叢、夏早),距今4019年至3819年前為魚鳧文化(可能是柏灌、魚鳧,夏晚),距今3819年至3219年前為三星堆文化(主要是魚鳧,商代),距今3219年至2919年前為十二橋文化、金沙文化(可能是魚鳧、杜宇,商晚、西周),距今2919年至2519年前為新一村文化(可能是杜宇、開明,東周),距今2519年至2119年前為青羊宮文化(開明晚期,巴蜀文化晚期),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五個朝代各數百年。
金沙古城在距今3219年至2669年之間,主要在杜宇時代。在杜宇與開明之間發生了巨大洪災,洪災之後瘟疫滅了杜宇時代的金沙古城。
巴蜀什麼時候有文字?大禹夏朝(4089年前)寶墩、魚鳧文化時期有圖形,商朝(3618年前)三星堆文化時期有符號,周朝(3064年前)金沙文化時期符號向文字轉變,但巴蜀符號沒有來得及演化成表意文字,金沙古城就被洪水和瘟疫所摧毀,就被中原文化、楚文化同化,所以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字體系。
巴蜀符號是模仿自然現象(動植物、雲水、山谷等形態)雕刻成的圖紋,處於象形字前期,不是真正的文字(如殷商甲骨文)。因為在向表意文字進化中遇到了災害和外來文化侵入,於是「夭折」,死於腹中而「流產」,這是西漢揚雄在《蜀王本紀》中說古蜀「不曉文字」的真相。
由於沒有自己的文字系統,無法書面傳遞和儲存重要信息,公元前316年(開明時期)古蜀被秦國所滅。
青川戰國木牘(公元前309年,隸書)、達州渠縣城遺址15枚竹木簡牘,都說明秦以前巴蜀已經在使用中原漢字。
古巴蜀沒有自己的文字,而要用今天的漢字去解讀,當然不會成功。

漢字「王」與圖紋並用的巴蜀印章
第二,為什麼巴蜀符號主要在戰國船棺中發現?
印章是私有制出現以後的產物。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是大分裂時代,大小國家有140多個(諸侯國),較大的有七個(七雄),百家爭鳴,漢字雖還未統一,但各國的文字已經相對系統、成熟,加之青銅器的製作工藝也已達到較高水平,印章得到蓬勃發展,各類印章開始大量出現,承擔了重要的社會功能。
由於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爭雄,戰事頻繁,有大量的文件情報傳遞,因此各地官員及權力機關需要獨特的封緘形式來保證文件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這一類印璽用來鈐在往來簡牘的封泥上,材質多數為青銅,也有許多玉質印。戰國時期廣泛使用的印章,其質地、形狀、紐式乃至用字多寡、璽文排列等均無固定的模式。
璽文為戰國古文,用陰陽兩法鐫刻,結構多緊密,筆劃圓轉多姿,印面布局錯落有致,和諧自然。今天能夠確證的先秦古印多屬戰國時期,遺存古璽約有 6000 余方,分官璽、私璽兩大類。官璽僅約 300方,絕大部分是私璽。
戰國璽印是官吏佩帶和使用的印章,那時已有拜官授印、辭官交印、罷官收印的制度,每官均有相應的官璽,以作為其身份等級及行使權力的憑證。
遺存官璽有銅、玉、陶等質地,多數為銅質。戰國私人印章,今遺存的銅質居多。銅私璽形制多種多樣,印體有方、長方、圓、橢圓、半圓及心形、月牙形、矩形等不規則形狀。紐有鼻、亭、蛇、鳥、獸、帶勾等式。私璽可分姓名璽、閑文璽、肖形璽3 類。有的印面刻姓名,有的僅刻單姓或單名,璽文1-4字不等。
姓名璽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姓氏,僅雙姓就有近50種,不少姓氏早已失傳,甚至有的姓氏文獻中亦無記載。
閑文璽或稱成語璽。遺存閑文璽有 120餘種,重文者達七、八百方,分為:
①修身類:敬身、敬事、中正、上下和等,此類文字多出儒家經典,反映了儒家學說在戰國時期的深遠影響;
②言志類:得志、偄事得志(知)、王孫之右等,這類璽文表現出作者的某種情趣或志向;
③吉語類:善、吉、富、宜官、千秋、萬金、出內大吉等,這類璽文表現出作者對官祿、財富、福壽的嚮往和祈求。
肖形璽就是印面多是單獨鐫刻圖紋,也有刻圖紋於璽文旁,作為璽文的裝飾。肖形璽的形制與文字璽無別。陰、陽紋並見,多模鑄,圖象多虎、鳳、鹿、獨角獸等吉祥動物。
在滎經縣出土的巴蜀符號印章就有「王」、「敬事」、「富」、「萬歲」、「可行」等漢字,這充分說明是戰國私印而不是官印,屬於修身和吉語類,因為拜官授印、辭官交印、罷官收印,官印不可能隨葬。
船棺是水運民族的習俗,四川是千河之省,因此四川盆地船棺最多。滎經縣曾經是青衣羌國和岷山王國所在地,有青衣江,滎河與經河,古代蠶叢、楚莊王、安陽王在此勞作,所以出土「王」字印章最多。
那些印章可能是水師、商號的標誌。有印章的墓主不一定是官員,可能是工匠技師,但有船棺又有印章的墓主肯定是官員,主要是大商人、皇親國戚。

犍為出土「王」字與圖紋印章
第三,為什麼在戰國兵器上也有這些符號?
兵器與印章文化同源。
經商與打仗一樣。巴蜀古族(特別是巴賨人)善於打仗,曾經協助周武王討伐商紂王。巴人與蜀人之間也經常發生戰鬥。
古時候的成都是兵器(青銅器)生產重地,主要在廣漢、青白江一帶。巴蜀符號主要分布在銅兵器、銅樂器、銅璽印等器物上。銅器是貴重物品,有錢人家才有,所以印章與銅飾件有關。
典型的巴蜀符號是虎紋、手心紋和花蒂紋等,是巴蜀文字的前身。據推斷,巴蜀符號產生於古蜀國開明王朝之前,在商(距今3618年)周(距今3064年)春秋戰國(距今2789年)秦(距今2240年)時代處於演變之中。
已發現的巴蜀符號「圖語」超過二百多種,九成以上是刻在銅兵器上的,年代在公元前9世紀西周到公元前1世紀西漢之間。軍人也是一種職業,就是打仗的人,士兵也可以帶私人印章,更要帶兵器。
在青銅兵器上雕刻巴蜀符號是為了辟邪、祝福、打仗安全勝利,這是古蜀原始宗教的產物。
在滎經縣出土的「成都矛」,有漢字「成都」和「公」,說明兵器不可私有,一定是公共財產。「成都」二字表示生產地。
兵器上的不同動物飾紋(虎、龍、鳥、魚等)表示不同級別,權力大小不同,「虎」有調兵權。戰國時代成都的漆器更有名,遠銷海內外,在江西海昏侯墓葬中都有。
在滎經縣出土的戰國漆器上,就有「王邦」等漢字。商場如戰場,也要「打仗」,因此商人要有標記符號,這就是印章。
第四,為什麼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滎經縣?
主要原因是,歷史上的滎經是巴賨人所在地、是陶器發源地、是岷山王國和青衣羌國所在地、是古代銅器生產地、是古代郵傳地(嚴道邛郵)、是古代商貿中心、是蜀秦古戰場。
印章起源於陶藝,最早由巴賨人所使用。
中國陶器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有八千多年歷史,而最原始的制陶即模製法,就是在模子里置竹籃條或繩子,接著用泥塗在模子里,待半干後取出,陶坯的表面就留下清晰的籃或繩的印紋。
受此印紋的啟示,先民們後來直接在陶拍上刻紋飾,這就成為我國裝飾圖案和印章藝術的淵源,陶經即由此脫胎而出。
砂器與古城相生相伴。滎經砂器的歷史遠在宜興紫砂之前。僅從秦惠文王建築嚴道(前312年)算起,就有2300年左右的歷史。實際上,滎經黑陶是8000年前古陶的活化石,在滎經最早出現陶印。
秦代陶印與戰國陶印不同,基本上都使用標準小篆文字,只有極個別留有戰國書體的風貌。戰國七雄烽火硝煙,嚴道古城偏處一隅,商旅往來增多,嚴道日漸興盛。
考古專家發現,春秋戰國時的陶器其原料、配料、器型、製作工藝已具備了滎經砂器的主要特徵。西南民族大學王明亮在《巴蜀印章的出土及研究現狀》一文中指出,1985年在滎經同心村共計出土42枚巴蜀符號印章(現在有80多枚),是最為集中的一次。
古嚴道城為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氂牛道的起點。滎經古嚴道文化早於廣漢三星堆文化。滎經最初居民是巴賨人及氐羌系統的徙、笮、青衣等族人和外來的楚人。
春秋戰國之際(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楚莊王之後裔岷山莊王,約於公元前五世紀至四世紀,以滎經城為中心,由楚人建立了附庸於楚國的岷山王國。
滎經縣在岷山莊王管轄時代,水、陸交通十分方便,所以成為楚國從麗水地區運送黃金的轉運站。公元前六世紀時,滎經便已是蜀國開明王朝的銅冶基地,同時也是開明蜀國的銅器、氂牛、笮馬貿易的中心。
從成都起經嚴道至雲南,可直達緬甸北部,再轉至印度。2004年發現於滎經縣的東漢「何君尊楗閣」摩崖石刻便印證了此路的存在,所以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阿富汗)發現蜀布和邛杖。
《水經注》等史書記載,在秦軍攻入成都之時,蜀王子安陽王率領3萬蜀人,在嚴道古城與秦軍大決戰,突圍而出,遠遁越南,建立甌雒國。
從嚴道古城發現的春秋至秦漢的各類墓葬及出土文物主要有:大批青銅器、炊具、印章、陶器等。滎經曾家溝戰國墓群出土了一大批漆器(奩盒、扁壺、耳杯、劍),木器(梳、蓖、杖),陶器(罐、釜),竹器(笥、筐)等。
發現的漆器填補了四川作為漆器生產基地而未出土實物證明的空白。其中一件漆奩盒上刻有「成草」二字,經專家鑒定,成都在得名前,就有「成草」、「成亭」之稱,為成都得名的演變過程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同時說明滎經與成都關係很緊密。
滎經符號印章就是軍人將士、制陶技師、銅礦工匠、郵傳工人及商人的證書,是身份和技能的標誌。
第五,為什麼許多巴蜀符號印章都有「王」字?
這應該是官方頒發印章的標誌,私人自己雕刻的印章沒有「王」字。這種印章是從事公務活動的人擁有的私章。
1956年,在廣元寶輪院船棺墓出土的一些方形銅印上,有「王」字,非常醒目,就是漢字。
1964年,成都、重慶出土了一些更為神秘的印章,這些印章左右有兩個並列的「王」字。
1992年什邡出土了一枚印章,印背卻印了四個漢字,其中可以明顯看到「十」和「王」字。
1997年,犍為五聯鄉戰國晚期5號墓出土了3枚圓形印章,其中一枚印章上刻著兩個左右並列的「王」字,但其中一個「王」卻是側著的。
有人推測,會不會有刻著三個甚至更多「王」字的印章?
考古學家發現,刻有兩個「王」字的印章很多,這似乎是印章的最高「規格」,超過兩個「王」似乎意味著僭越。
「王」字多少代表什麼意義?應該表示身份級別和職務高低,越多越尊貴。
巴蜀統治者和中原王族對「王」有著共同的興趣,在表達王權、顯示尊貴上取得了一致。
戰國時期的巴蜀印章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在古蜀開明王朝時期,漢字已經從中原傳到了巴蜀,和巴蜀符號一起成為重要的交流工具,並且出現了交叉混合使用的情況。
第六,滎經巴蜀符號印章究竟包含什麼內容?
1981年,滎經烈太鄉戰國墓葬出土的一枚印章上,印有漢字「百」。後來還發現有些印章印面有「富」「月」「田」「十」「心」「萬歲」「敬事」「可行」等漢字。
更有意思的是還有漢字「鐸」,這是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時使用的印章,說明與政府、宗教有關。
除開漢字外,印章上其他的符號是什麼意思?至今還是個謎。
四川涼山兩位彝族古文字學者胡成榮和窩底子研究發現,三星堆62個神秘符號是古彝族文字,並進行了解讀,這是重大貢獻。
許多學者認為巴蜀符號是帶有原始巫術色彩的符號。有的說巴蜀印章可能是一種邊關使用憑證,有的說印章不過是古人的腰間飾物……
另一種說法是巴蜀印章具有軍事用途,因為在嚴道古城遺址周圍的軍事墓葬里,與巴蜀印章一起被發掘出來的還有大量青銅兵器,兵器上也有類似的神秘符號。
現存中國銅印的發端是商代晚期的「亞羅示」璽(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亞羅示」是晚商一貴族的族氏及人名,相似的銘文可以在晚商時期的青銅器上找到。
先秦時期使用印章作為個人和社會機關的信憑印記,官印的數量要遠遠大於私印,在民間還並未廣泛普及。
至漢代,印章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不僅是貴族和官員群體使用,社會應用也變得更加廣泛,這就導致了印章從信憑工具向藝術品的轉變。
符號是象徵物,也是一種載體,承載著交流雙方發出的信息。滎經縣博物館標記LOGO就是一枚巴蜀符號印章。其中有一個「王」字,還有尖形S、五星、七星、~、9等符號。
我們認為這是一枚「公務員」的私章,因為有「王」字。其他符號是用自然形態表示自己的願望,保佑自己或親人。
尖形S表示2字,意思是雙方、陰陽、合作、天地等,是太極的原始圖形,做生意就是合同、契約。
「五星」是魔法符號,表示太陽、生命、健康、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七」是大自然創生的基石,「七星」表示星辰、周期、「北斗七星」、方向、指南針。
~形,表示水波、船工、職業。
9形,表示虎尾、捲雲、天上。
滎經縣博物館LOGO的含義就是「為國家做水運,晝夜風雨兼程,上天保佑,健康平安歸來」。
這枚印章實際是「勞模」證書,技師證書。這些印章是青銅器中的小不點,大似銅錢,小如紐扣,最重幾克,主要便於攜帶和遠行。活人把印章拴在褲帶上,人死後隨葬,放在腰部,表明是重要物件,隨手可拿。
在滎經縣古蜀符號印章中,還有 「手」「心」「月牙」「樹木」「鳳鳥」「三角」等符號。
我們認為,「手」表示做事、幹活。「心」表示良心、愛心,思念、忠誠。「月牙」表示公正、清廉、明察秋毫。「樹木」表示大自然、生長。
「鳳鳥」是中國傳說中的神鳥,《山海經·大荒西經》有記載,鳳鳥:指鳳凰,帝舜時和周文王時都曾出現,預示著時代的興盛、事業的成功。
「三角」尖端向上表示男性,尖端向下表示女性。
可見,滎經巴蜀符號是藉助大自然表白自己願望的圖語。
這些印章中多數是銅鑄(滎經是銅產地),形狀多數為圓形,少數為方形、矩形、半圓形、橢圓形,個別為「山」字形或月牙形。
生動而具象化的印面,幾何線條分明,圖案對稱,傳遞出古人講求和諧統一的思想。一幅幅生靈與天象對話的抽象的古老的印面,隱藏著多少歷史信息,值得深思。
總之,我們認為「巴蜀符號印章」是私人物品,表明主人身份和職業技能,極具個性化,圖紋沒有一般性。印章符號是混合圖文,是處於過渡態的圖字,是中原漢字與巴蜀圖字的混用,類似於日語的外來文字與假名的組合。
古巴蜀文字受自然災害和外部文化侵入而胎死腹中,這是古蜀國被滅的重要原因,因為缺乏傳遞和儲存重要信息的符號載體。
滎經縣是古蜀王戰鬥的地方,嚴道古城的陶器、銅器、郵傳、商貿、茶葉、水運等歷史悠久,毫無疑問成為巴蜀符號印章出土的集中區和富集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