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5日12時52分,四川甘孜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是繼2017年九寨溝7.0級地震後最大的一次地震,截至6日11時56分,已經造成65人遇難。
在悲痛之餘,我們也在時刻關注著抗震救災一線的消息,其中有一則新聞格外引人注目:6日早上,據相關媒體報道:震中海螺溝2個酒店的樓體全塌了。
2個酒店的樓體全塌了
震中海螺溝位於瀘定縣的磨西鎮,這裡有海螺溝冰川森林公園,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所以建有酒店,以供外來遊客住宿,然而這次地震使得大西映畫度假酒店和長征酒店2個酒店全部塌了。
地震來臨的時候,大西映畫度假酒店的老闆徐先生在酒店的6樓,當他感受到晃動時,就準備往下跑,但是不一會兒,整棟酒店就開始傾斜,然後從2樓直接垮塌。
當時酒店裡加上徐先生一共是4人,4人均被埋,成功救出3名,還有1名被救出來的人員因搶救無效而死亡。雖然徐先生已經平安無事,但是當他回憶起地震發生的經過時還是覺得很後怕:「從未見過這麼凶的地震。」
對此我們也產生了一個疑問:房子既然是位於地震帶上,那麼為什麼地震帶上的房子這麼不抗震呢?雖然說這次地震不小,而且海螺溝又位於震中區,但是6層樓高的酒店按道理說應該是具備一定的抗震能力的,完全倒塌確實是出乎意料也很難讓人接受。
「弱不禁震」的房屋
其實,我國的地震帶遠不止四川這一塊,因為地震而倒塌的房子也遠不止四川的這兩所酒店。
我國由於處在三大板塊的交界處,因此地震災害十分嚴重,自20世紀以來,我國死於地震的人數高達55萬,佔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0%以上。
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於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5個地區分別是: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
在這些地震帶上,每發生一次不小的地震,都會有不少的房子倒塌,而我們都知道地震實際上是震不死人的,遇難者絕大多數都是因房屋倒塌而致死的。
2008年汶川地震,磚木建築是導致災害損失嚴重的直接原因;
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玉樹地區大部分的房屋多使用預製水泥板、房屋結構抗震性能差;
2014年雲南魯甸地震,當地房屋抗震能力差成為震級雖小災害卻大的主要原因
……
為什麼地震帶上的房屋「弱不禁震」?
從一次又一次的地震災害中我們就能看出提高房屋抗震設防的標準有多麼的重要,然而類似的悲劇經常還在上演,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國家對房屋的抗震設計標準沒有要求嗎?
其實,國家在上個世紀就已經出台了《建築抗震設計規範》,其抗震設防的目標總結起來就是: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最低的目標是:「不至於倒塌或者發生危及生命的嚴重破壞」,由此判斷,當地震的烈度超過建築抗震設防標準時,建築受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震而不倒」才是正常的,直接完全倒塌是怎麼都說不過去的。
不過雖然國家有標準有規範,但是理論和實際終究還是存在一定距離的,具體的實踐要想完全符合標準規範,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中國還如此的大,那麼地震帶上的房屋依舊「弱不禁震」,可能的原因大概有下面幾點。
首先,貧窮和災難往往是伴生關係。越是貧窮落後的地方,發生地震災害時受到的損失往往就越大。我國主要的23條地震帶上,其中有很多都是比較貧困的地區,而貧困地區的建築物抗震能力相當的低下。
在2014年雲南魯甸發生地震之前的11年,也就是2003年,這裡就發生過一次地震,震級5.1級,儘管震級不高,還是導致了好幾人遇難,十幾人重傷。在這次地震發生之後,縣裡就出台過補助抗震房的指導意見,將對達到抗震效果的村民新建房屋給予一萬元的補助。
但是這個計劃根本就沒有推廣開來,符合要求的抗震房要花十幾萬元,這一萬元的補貼根本就不夠,而且魯甸縣的很多農民人均年收入都不足一萬元,他們不會花這麼多錢去建這個房子,也拿不出這麼多錢,很多農民的心裡更是有這個想法:地震一過就沒事了,平時很難意識到抗震房會在關鍵時刻起到救命的作用。
就這樣,到了11年後,魯甸很多人依然死在了倒塌房屋的廢墟下,令人痛心。雲南地震局的工作人員也表示:「在雲南,尤其是偏遠的州市,基礎設施尤其是農民的自建房基本上是不抗震的。」不止在雲南,在我國偏遠落後的地方,農民的自建房很少是有符合抗震標準的,這些房子遊離於國家的建築質量體系之外,基本上不受監管。
這樣的例子在國外也是如此,貧窮的地方一旦遭遇災難,打擊將會非常的大:同樣地震多發的日本早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普及民居抗震設防建設,2005年日本福岡發生7.0級地震,只有一人在地震中死亡;而2003年伊朗巴姆發生6.8級地震,卻造成了3萬多人喪生,十分駭人。
其次,監管的失位。就目前來說,我國還沒有針對抗震設計的專項驗收方案,一般的驗收由監理單位組織施工進行,政府只會在後面才參與進來,也就是說政府職能部門看到的是「隱蔽後的成品」,主要的施工質量還是在項目上進行控制。
那麼按照程序,監理就是執行抗震設計規範中的重要一環,但是,監管機制的失位,就意味著抗震設計的規範在施工中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這就會導致很多「豆腐渣工程」的出現,像文中開頭提到的那兩所完全倒塌的酒店,很有可能就是不符合標準的豆腐渣工程。
寫在最後
不管怎麼說,我國如何對房屋特別是地震帶上的房屋做好抗震標準的監督,仍有很長的路要走,這需要國家政策的傾斜,需要政府資金的投入,更需要相關部門的監管,我們也希望類似的悲劇能夠越來越少,在地震中被奪去生命的人越來越少。
作者:喬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