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爭鳴|反清復明的句容世家:函關道德千秋范,花萼文章一世宗

2022年09月17日01:41:19 熱門 1985

西遊記》作者究竟是誰?

——明代句容狀元李春芳探秘

▓ 李洪文


(十二)「松楸世守」的李春芳第五子李茂業後人為何從句容遷至安徽霍邱縣?

——反清復明、忠於故國的「句容世家」

2021年4月3日,句容文史專家葛萬宏老師邀請句容市博物館翟忠華館長、文史專家王曉老師等同志和我一道參加安徽省霍邱縣「樓郢李氏」句容尋根問祖活動。霍邱李氏一行五人(三十六世李萬畢、李根;三十七世李龍祥;三十八世李永山、李永春),由霍邱李氏宗親會李萬畢會長(2020年12月3日第一次赴句容尋根問祖者:三十六世李會璞、李會香、李萬甫、李博、李萬畢;三十七世李龍祥)帶領。

交流活動之中,李萬畢會長介紹了霍邱李氏一世祖是李璠,順治二年從「句容縣彩仙(先)橋杏花村」遷至安徽霍邱縣東南鄉汪李廟保之樓郢崗。一世祖李璠兄弟四人,四人分開時以盤為信物,即一盤約等分四塊,兄弟四人各執一塊,稱「瓦盤紀李氏」,作為日後聯繫的信物,也便於年代久遠之後族人對盤成功後宗族相認。李璠夫人姓許(徐),生子三,長子李陰(已失聯,大約分布於岔路及西大山一帶),次子李陽(主要居住汲水以東,以南汪樓郢、齊王雙門一帶為主),三子李合(主要居住汲水以西三流集一帶)。

學術爭鳴|反清復明的句容世家:函關道德千秋范,花萼文章一世宗 - 天天要聞

安徽省霍邱縣花萼堂《李氏宗譜》(卷一)「族聯」

樓郢李氏家譜族聯:函關道德千秋范,花萼文章一世宗。橫批:忠厚傳家。樓郢李氏家譜「霍邱一世祖李璠」與《李氏族譜·第五房李茂業》「李春芳(十九世)-李茂業(二十世)-李思恆(二十一世)-李長盛(二十二世)-李測(二十三世)」一支對接吻合,即李璠就是李測之改名。

那麼,《李氏族譜·第五房李茂業》中的李茂業、李思恆、李長盛、李測和句容有沒有關係?

李茂業是李春芳第五子,側室畢夫人所出(見《李春芳墓志銘》)。《李氏族譜·老五房》有李茂業等人記載:

「第二十世茂業,字子修,號誠齋,春芳第五子。廩監生。萬曆丙子應天副榜。著述詳列傳。配華氏,生子二、女六。繼娶袁氏。合葬句容淤鄉。側室王氏生女一。」

「第二十一世思恆,字久卿,號何思。茂業長子。附監生。配於氏,生子四。側室夏氏,生子一女一。」

「第二十二世長盛,更名雲,字傳叔,號行庵。思恆第三子。廩生崇禎壬午應天副榜。任兵部職方司主事。行實詳邑志隱逸傳。配宗氏,生子三女一。側室陳氏,生子一女二。」

「第二十三世測,字無量。長盛次子。配徐氏,生子四。本益繼兄湑嗣,女一。」

「第二十四世本隆,測長子。本靜,測第三子。本天,測第四子。

既然李茂業葬句容,那他是不是句容人?

《乾隆句容縣誌》中沒有談到李茂業是句容人,但是《乾隆句容縣誌》八卷有李茂業的孫子李長祚(思兼長子)中舉的記載:「崇禎十二年舉人湯斯祐榜李長祚」。

《光緒續纂句容縣誌》中也有李茂業的孫子李長盛相關的一段記載:

「明進士鄒昊(《宏治十二年。官右都御史)、張明弼(崇禎十年,見《太學題名碑》),舉人周禮(永樂十二年)、鄒昊(宏治八年,陝西榜)、王安(宏治乙酉)、周介(嘉靖己卯,陝西榜解元)、吳淵(萬曆辛卯),副榜李茂材(萬曆辛卯)、李思謨(萬曆癸酉)、李長盛(崇禎戊午)、李長似(崇禎壬午。兵部職方司主事。以上均采《家乘》)」

《乾隆句容縣誌》中「李長祚」和《光緒續纂句容縣誌》中「李長盛」的相關記載,這實際上就是承認了李茂業是句容人。

那麼,老五房的李茂業所葬的「淤鄉」在哪裡?

學術爭鳴|反清復明的句容世家:函關道德千秋范,花萼文章一世宗 - 天天要聞

安徽省霍邱縣花萼堂《李氏宗譜》(卷一·老世系)第一頁第二頁。

其所葬淤鄉應該就在句容小南門外二十里許,與李茂德墓相鄰。《句容縣誌》四卷記載李茂德死後葬句容「小南門外二十里許淤鄉」。據《李氏族譜·老三房》葬淤鄉的還有李茂德的後人李長聞、李振海(淤鄉百培山)、李澎(淤鄉百培山)、李扶、李本寧(百培山)、李無逸、李無沗等人。

《光緒續纂句容縣誌》(卷首·輿圖)也有「淤鄉鎮」位置。「淤鄉鎮」就在赤山湖東十里左右的位置。

李茂業和三哥李茂德均葬句容淤鄉,說明他們是嚴格踐行父親李春芳的遺訓,即子孫後代要在句容「松楸世守」(《貽安堂集》九卷《祭先考封少師府君》:「嗚呼!興故水鄉,今歲較甚。勢不可留,將返故里。龍山之陽,容城之側。桑梓定居,松楸世守。靈其有知,保我後生。嗚呼哀哉!」)。

那麼「松楸世守」的李茂業的後人李測(李璠)為什麼要在順治二年(1645)從江蘇句容遷到安徽霍邱縣去呢?

從《光緒續纂句容縣誌》一卷可以找到線索和答案:「粵稽我世祖章皇帝順治元年定鼎燕都,二年五月初八日豫親王奉命率大兵渡江,自丹陽趨句容。十四日夜駐金陵之郊壇門。十五日明魏國公徐允爵、大學生王鐸以金陵降。改南京江南省,應天府委江寧府,領縣七,句容屬焉。(據《明鑒·福王事》、《江南通志》、《康熙府志》、《乾隆邑志》、《小腆紀年》等書。恭按張穆《顧亭林年譜》作:初九日王師渡江,初十日夜宏光帝出走,十五日王師入南都)」

順治二年五月初九日清兵渡江。五月初十日夜宏光帝出走。五月十三,清兵從丹陽到句容。五月十四日夜到南京郊壇門。五月十五日,南京降。我在《光緒續纂句容縣誌校注》中對此處作了補充注釋和按語:

自丹陽趨句容:據《金陵通記》十卷載:「甲午,大清兵自丹陽趣句容。乙未夜至郊壇門。趙之龍及魏國公徐允爵、大學生王鐸、禮部尚書錢謙益等迎降,皆冒雨跪道旁。」

李按:據《國朝金陵通記》一卷載:「(順治二年)明中書舍人盧象觀奉宗室朱盛瀝起兵茅山,偽稱瑞昌王。」

清兵過江之後,宏光帝從南京出走,趙之龍、徐允爵、王鐸、錢謙益等大臣隨之紛紛投降。但是句容卻有中書舍人盧象觀等人在茅山組織起兵反抗。

茅山起兵反抗,誰是軍事指揮?

據《李氏家譜·老五房》「李長盛」條記載:「崇禎壬午(1642)應天副榜,任兵部職方司主事。」據清陳作霖《明代金陵人物誌》:「李長盛, 字傅叔,句容人,諸暨知縣。國亡,隱居教授。」

李長盛曾任諸暨知縣,是明末兵部職方司主事,又是句容狀元首輔李春芳的曾孫,國難當頭舉兵反抗自當義無反顧。李盤《去黃連墅,舟過湖墅夜泊(茅山兵起,黃連墅不可居,攜家過湖塾,夜泊河干,未知所適從也)》詩正寫作當時:「墅野相曉夕,逾月變驚瀾。將去人情異,遄行仆任艱。舟移流幾曲,市近夜初闌。獨坐星河影,瞻烏髮永嘆。」這首詩記錄了當時茅山起兵,李春芳句容後人積极參与反抗活動,為了保存家族血脈,李氏家族婦幼只能外逃出去避難。

盧象觀順治二年茅山起兵並未成功。據《國朝金陵通記》一卷載:「(順治)三年春正月十二日,經略洪承疇遣左右翼巴山康額賴捕斬朱君兆及同謀者三十人,而朱盛瀝等不知也。十八日,盧象觀等率眾二萬餘三路入犯。承疇佯舉火神策門為號而分兵先出太平、朝陽二門,旋啟神策門出鐵騎沖之。外軍駭散,盛瀝匿水竇中以免。復收殘卒攻溧陽,又敗。遂亡入太湖。」「九月,朱盛瀝潛行至茅山,匿民舍中。捕得。殺之。時東南甫定。」

故此,李長盛之子李涉、李測、李涖(早卒)和李羨從句容外遷出去的時間點應該在「茅山兵起」的順治二年。和安徽霍邱縣樓郢李氏世代口傳時間1645年遷移至霍邱縣相吻合。

李春芳「長」字輩曾孫一代人,經歷明末清初的戰亂,尤其是參加反清復明的活動,句容幾房後人改名字的很多。如老二房的李信,原名李長俶;李伸,原名李長伸。又如老四房的李蔚,原名李長蔚;李盤,原名李長科;李嗣京,原名李長華;李喬,原名李長喬。老五房李長盛後改名李雲。老三房李茂德一支居茅山,《興化縣誌》有李茂德記載:「以第宅讓伯兄,挈家守句曲祖墓。」「年七十七卒。」李茂德老三房「長」字輩雖未有改名,但盧象觀擁朱盛瀝茅山起兵反清復明之後,老三房又被迫舉家從句容遷至高郵

「長」字輩之後是「氵」字輩一代。反清復明最突出的是李信和他的兒子李泓遠和李淑遠。「氵」字輩也有人改名,如老二房的李琯,原名李涵;李汸,原名李汶;李潛,原名李洵;李為霖,原名李淥。又如老三房的李沽,原名李洋;李泖原名李溢。再如老四房的李濧,原名李澹;李景福,原名李澹;李淯,原名李滴;李挽河,原名李澶;李師靖,原名李潓;李彪,原名李霈;李覲龍,原名李㴋;李汝孝,原名李瀞;李汝友,原名李洸;李汝勤,原名李溱;李汝儉,原名李溧。

李長盛參與茅山起兵,其子改名未見老五房家譜記載。據霍邱樓郢李氏家譜以及世代口傳,則推測李璠就是老五房李長盛之二子李測。老五房李測名下有長子李本隆、三子李本靜和四子李本天,二子李本益繼李湑嗣。

李測改名李璠,和李涵改名李琯相類似。「琯」字有為「官王」效力之意,「璠」字也有為「番王」效力之意。李本隆、李本靜和李本天分別改名為李陰、李陽和李合,這也有影射之意,「陰」為「月」字,「陽」為「日」字,「合」有「月」「日」重合之意,即影射「明」字,含有子孫後代合力恢復大明江山之意。李測原配姓「徐」,避難霍邱縣改姓「許」,同音相近,和「長」字輩與「氵」字輩改名相類也。

最後,句容有沒有彩仙橋杏花村呢?

根據李茂業葬句容淤鄉。則李測的句容家應該在句容淤鄉一帶。淤鄉在句容城南二十里許外。

《乾隆句容縣誌》三卷:「義城橋,在縣南二十里福祚鄉。」「淤鄉橋,在縣南二十五里崇德鄉。」我在《乾隆句容縣誌(校注)》中補充注釋有:「淤鄉橋:《景定建康志》卷十六·橋樑和《至大金陵新志》卷四·橋樑作『於鄉橋』。」

《光緒續纂句容縣誌》二卷(上):「義成橋,在治南二十里,三甕,嘉慶七年,杜元錫等修。圮於兵燹。光緒十二年,陳鴻春等重建。《重建義成橋碑記》:義成橋,當縣境之巽隅,東通天王寺,西達土橋,南界三岔,行旅商販,往來必經。起明代,至今二百餘年,行人便之。光緒四年春,山水暴漲,隤東半址,越一年,傾圮殆盡。邑侯張沇清以萊陽名進士來宰茲土,過其處,見道路阻塞,不勝嘆惋,毅然有志於興修,先捐廉,權支木橋。未幾,謝篆去,事遂寢,木橋旋淪於水蹈,險失足恆有其人。跋涉艱難,罔不怵惕。丙戌春,張侯奉檄回任,前願待酬。陳君鴻春者,自其先蓉山由青陽貿易,容城家僅中資,好善若渴,鴻春恪守庭訓,一日偕其友某君詣余館,言曰:『義成橋急須興建,仆念之久矣,但工程浩大,一木難支,奈何?』時葛太學懋泰在座,慫恿其間。翌日,集城紳駱文鳳等合詞請於張侯,侯慷慨捐廉為倡,由是樂輸者眾。適金軍門防堵在容,並慨允助工,人心彌勵,乃擇吉伐石取材,各勤厥事,經始於丙戌三月,至次年九月告竣。夫有志者事竟成,張侯蓄志於前,陳君奮志於後,又得諸紳士從容助理,斯橋之成可謂會逢其適矣,是役也,督率為胡君令宣,勾稽為王君有才,雖不及鴻春之始終其事,亦有功斯橋者也,例得附書。光緒十三年孟春之吉,邑人孔昭升撰並書紳士公立。」「淤鄉橋,在治南二十里,為茅山大路。」

「義城橋」即「義成橋」之訛,後又訛「二聖橋」。2021年春,鎮江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學術交流活動中,笪遠毅副會長(江蘇大學人文學院原黨委書記兼院長)談及「句容籍」狀元李春芳時,曾對李春芳後人葬地淤鄉的「二聖橋」之名稱演變專門進行過討論:「二聖橋就是義成橋之訛,原鎮江一中笪昌隆先生所告,《光緒續纂句容縣誌》卷二上詳記『義成橋』的建橋義舉,坐實了橋名『義成』之由。俗人不知,訛作『義城』,進而訛作『二聖』,且編出無稽之談的來歷。『義成』與『二聖』,在吳語底層是相關的。句容的方言底層確是吳語。」

從李茂業等人葬句容淤鄉來看,其家鄉「彩仙橋」即在「二聖橋」(鎮)。「二聖橋」(鎮),簡稱「二聖鎮」,今已併入句容市後白鎮。

「杏花村」,李盤《慰蔣元長(丁亥(1647)孟陬自石城返高郵,適元長中道南還,祝太夫人壽,喜而慰之)》一詩有線索,「杏花消息在眉邊,憔悴春風返釣船。」則句容杏花村當屬確實有過。《乾隆句容縣誌》雖未見載「杏花村」,但一卷有「至各鄉新創村墅,俗名不及概錄,以其無關輕重也」一句,則「杏花村」不能說沒有。「杏花得名,」或許是李春芳從興化遷回句容,用「杏花」之名來懷念「興化」之意。

李長盛之子李測為什麼從句容縣遷安徽霍邱縣?

明末清初之際,一部分句容人遷往興化避難,李茂德句容茅山一支後人因「茅山兵變」未遷興化避難而直接遷高郵居住,怕連累興化李茂年老大房這一支後人,且興化李茂年一支後人未曾直接涉足反清復明活動,且積极參加清朝科舉考試並出仕四方。故此李春芳後人之中,一部分人積極出仕清朝,一部分人轉入地下繼續進行反清復明活動。從《李氏家譜》老三房「長」字輩和老五房「氵」字輩後人等不再聯譜來看,「出仕」後人與「反清」後人相互之間應該不再來往。

學術爭鳴|反清復明的句容世家:函關道德千秋范,花萼文章一世宗 - 天天要聞

2021年3月4日參加鎮江市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任振棣會長組織的學術交流活動後,作者拜望笪遠毅副會長(江蘇大學人文學院原黨委書記兼院長)(中)。

反清復明,李春芳句容後人老二房、老三房、老四房和老五房均有參與。尤其以老二房李信(原名李長俶,殉節)、李長似(殉難)、李長倩(殉節)和老五房李雲(原名李長盛)最積極。而李測之父正是李長盛,曾任諸暨知縣,又積极參加茅山起兵抗清活動,是反清復明的中間骨幹人物。為保存句容宗脈,其「反清復明」的子孫必須從句容遷出,從此隱姓埋名,也不能再與其它房後人直接來往。徑去霍邱樓郢,此地為三縣(霍邱、六安壽縣)交界丘陵地區,適合隱居生活,同時也說明霍邱縣應該是有可靠的人可以照應這一支後人。

此人是誰?

黃達士應該是可靠的人選。

《(同治)霍邱縣誌》(八卷·秩官表)載:「儒學教諭黃達士,句容人,(順治)六年任。」《乾隆句容縣誌》(八卷·正科表)載:「崇禎十五年舉人黃達士:霍邱縣教諭。」由此可見,黃達士於明末和清初均在霍邱縣擔任過教諭。

句容縣誌此處「黃達士」記載與《江南通志》記載有出入。2016年,句容市史志辦公室歐紅衛主任邀請我標點注釋《乾隆句容縣誌》,我在「黃達士」處補充注釋如下:

黃達士:據《江南通志》卷一百三十載,其人中崇禎十二年己卯科湯斯祐榜舉人。

既然黃達士是崇禎十二年舉人,那麼他和《乾隆句容縣誌》八卷正科表載:「崇禎十二年舉人,湯斯祐榜李長祚」中的「李長祚」應該合併在一欄。

此處為什麼會弄錯?是不是故意弄錯?而且「黃達士:霍邱縣教諭」之前缺失「盧象觀榜」四個字?「盧象觀」為什麼又不能寫進《乾隆句容縣誌》?

原來此處隱藏有幾個秘密。

這個秘密就是,如果《江南通志》記載屬實,那麼句容李長祚和句容黃達士都是崇禎十二年舉人,是句容同學,有多年的交情。李長祚是誰?他是李長盛的堂哥,是李測的堂叔。句容縣誌錯誤記載,必然會讓人淡化霍邱教諭黃達士和隱居到霍邱的李測之關係。

而如果《江南通志》記載錯誤,《乾隆句容縣誌》記載正確,那麼崇禎十五年李長盛中應天副榜(見《李氏家譜·老五房》)並未記載進句容縣誌,如果《乾隆句容縣誌》正科表記載李長盛和黃達士在一處。必然暴露句容黃達士和句容李長盛是同學關係。那麼霍邱教諭黃達士和隱居到霍邱的李測之關係也會遭到暴露。所以《乾隆句容縣誌》很可能是故意漏記了李長盛中「應天副榜」的信息。

「盧象觀」不能寫進《乾隆句容縣誌》,因為他參加了茅山起兵反清復明活動,是「反面政治人物」。《宜興縣誌》也僅僅記載「崇禎十五年壬午盧象觀,解元,癸未進士」和「崇禎十六年癸未楊廷鑒榜進士盧象觀,象昇弟,解元」而已。

我在《乾隆句容縣誌(校注)》中對盧象觀進行了補充注釋:

盧象觀榜:原志缺,據《江南通志》卷一百三十載,補益之。盧象觀:崇禎十五年壬午科解元,宜興人,後來考中癸未科楊廷鑒榜進士。

盧象觀是忠義之士,我在《光緒續纂句容縣誌校注》一卷對盧象觀又繼續加了按語(見上),盧象觀領導的句容茅山反清復明起兵活動,對李春芳句容各房後人影響深遠。李長盛之子李測從句容遷居安徽霍邱縣隱居,本質上反映了李茂業的孫子李長盛和曾孫李測(李璠)堅決不降清的錚錚鐵骨和民族氣節。

其實,霍邱樓郢李氏家譜中的對聯也影射李測一支就是李春芳後人。

「函關道德千秋范,花萼文章一世宗。」樓郢李(春芳)氏家族道德千秋垂範,霍邱花萼堂始祖李春芳一世是天下文宗(文章宗師)。此族聯與大明文淵閣大學士、首輔、句容人孔貞運《崇禎丙子(1636)句容李氏家譜序》一脈相承完全吻合:「文定輔弼世穆兩朝相業,如監修實錄不循親故之諛詞,勸開言路不顧權豪之側目,諫罷翔鳳樓以省虛糜之廢,主築戍邊台以固薊遼之防,則文饒之從容裁決也,止倖功以免搗虛之師,贊貢市以安外夷之擾,則深之之明見萬里也。人品文章允為當代第一!」「而維蔓(李長倩。老二房)、小有(李長科,改名盤。老四房)、少文(李長華,改名嗣京。老四房)、世臣(李長喬,改名喬。老四房)、心水 (李清,李長祺次子。老二房)諸君子文名鵲起足誇益賀齊名,群從日盛,綿遠無涯,紫氣雲蒸,方興未艾,李氏宗牒真堪匹道德五千言共垂不朽!」

華陽洞天主人校《西遊記》第九回有「老妻稚子團圓會」「稚子山妻欣笑接」「無事訓兒開卷讀」三句,影射晚年的李春芳家庭情況,原配徐夫人先已去世,側室畢夫人和徐夫人生的孩子還小,李春芳還要親自教兒子學習。這與《李春芳墓志銘》中「茂業,國子生,娶華,側室畢出;茂中,聘於學憲女,茂和、茂對未聘,側室徐出」記載完全吻合。故「花萼文章一世宗」一聯,從樓郢李氏始祖李春芳校《西遊記》一事來看,又絕非浪得虛名。

句容狀元首輔李春芳風範天下,孔貞運《崇禎丙子(1636)句容李氏家譜敘》又有「今李氏之修家譜,獨以海一翁為鼻祖,文定公為本支。」可見明朝末年李春芳句容後人曾進行過一次修譜活動,他們是「句容世家」。孔貞運此敘中有「(李春芳)人品文章允為當代第一」之贊,從李春芳考中狀元、官至首輔及校定《西遊記》等事情來看,此贊又誠非謬也!

乾隆十九年陳祖范《重修句容李氏譜序》有:「余夙聞興化李為淮南世家第一,及余與芷林同年游,知句容、興化皆出前明相國文定公後。」則「句容李氏」為「江南世家」與「興化李氏」為「淮南世家」可並列第一。

樓郢花萼堂李測(李璠)一支李氏後人雖是「文(章)宗(師)」「文章允為當代第一」的李春芳後人,但是清朝時期遷到霍邱縣之後卻不能對外人說,一說就暴露了從句容遷往霍邱的逃亡經歷。如今國家昌盛,文化繁榮,各民族團結和睦,霍邱樓郢花萼堂李氏後人慎終追遠光昭先德,「句容世家」自可彪炳史冊,此誠不僅僅為句容和霍邱兩地之佳話,誠為我中華盛世今日四方之佳話可也。

學術爭鳴|反清復明的句容世家:函關道德千秋范,花萼文章一世宗 - 天天要聞

學術爭鳴|反清復明的句容世家:函關道德千秋范,花萼文章一世宗 - 天天要聞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