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應知應會
戴口罩
勤洗手
少聚集
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
應知應會
1、我國疫情防控的總策略、總方針和原則是什麼?
答:全面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依法科學、分級分類」的原則,堅持常態化精準防控和局部應急處置相結合。
2、我國疫情防控的工作要求是什麼?
答:按照「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的工作要求,堅決防範境外疫情輸入和境內疫情反彈。
3、疫情防控「五早」是什麼?
答:早預防、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4、如何堅持做到科學精準防控?
答:落實「早預防、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措施,進一步加強源頭管控,堅持人、物、環境同防,加強重點時段、重點地區、重點人群疫情防控,提高監測預警靈敏性,及時發現散發病例和聚集性疫情,有力、有序、有效處置疫情,做到發現一起撲滅一起,以最短時間、最低代價將疫情控制在最小範圍,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5、哪些方法可以滅活新型冠狀病毒?
答:紫外線、熱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和氯仿等均可有效滅活病毒。
6、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源是什麼?
答:傳染源主要是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人群普遍易感。
7、新型冠狀病毒有哪些傳染途徑?
答: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經氣溶膠傳播,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後也可能造成感染。
8、奧密克戎變異株的特點是什麼?
答:奧密克戎變異株平均潛伏期縮短,多為2-4天,傳播能力更強,傳播速度更快,感染劑量更低,致病力減弱,具有更強的免疫逃逸能力。
9、新冠病毒疫苗接種人群的範圍有哪些?
答:新冠病毒疫苗接種人群範圍擴大至3歲以上,堅持知情、同意、自願原則,鼓勵3歲以上適齡無接種禁忌人群應接盡接。
10、18歲以上目標人群如何加強免疫接種?
答:對於符合條件的18歲以上目標人群進行1劑次同源或序貫加強免疫接種,不可同時接受同源加強免疫和序貫加強免疫接種。
11、如何開展愛市衛生運動?
答:堅持預防為主,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突出農村、城鄉結合部、公共聚集場所等重點地區和薄弱環節,創新方式方法,持續推進城鄉環境整治,不斷完善公共衛生設施。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開展健康知識普及,樹立良好飲食風尚,推廣文明健康生活習慣。
12、如何發動群眾廣泛參與愛國衛生運動?
答:在村(居)委會建立公共衛生委員會,推動愛國衛生運動進社區、進村鎮、進家庭、進學校、進企業、進機關,推動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發動群眾廣泛參與愛市衛生運動。
13、公民防疫「12個基本行為準則」是什麼?
答:一是勤洗手,二是科學佩戴口罩,三是注意咳嗽禮儀,四是少聚集,五是文明用餐,六是遵守1米線,七是常通風,八是做好清潔消毒,九是保持廁所衛生,十是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十一是核酸檢測,十二是疫苗接種。
14、應通過什麼渠道開展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教育?
答:充分將互聯網、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和廣播、電視、報紙、宣傳品等傳統媒體相互結合,全方位、多渠道開展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教育。
15、新冠疫苗接種的重點是什麼?
答:重點提高60歲及以上老年人群等重症高風險人群的全程接種率和加強免疫接種率。
16、新冠肺炎疫情監測的目的是什麼?
答:(1)及時發現和報告新冠病毒感染者和聚集性疫情,及早採取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擴散。
(2)動態監測病毒變異情況,了解病毒變異對核酸檢測試劑和疫苗保護效果影響。
17、發現病例應如何報告?
答: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一旦發現可疑患者及時開展實驗室檢測,發現初篩陽性人員要遵從「逢陽必報、逢陽即報」原則,在出具檢測結果後2小時內進行初篩陽性報告,經確診後應在2小時內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進行網路直報,並轉運至定點醫療機構或方艙醫院治療,根據病程進展及時訂正臨床嚴重程度。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和個體診所發現可疑患者後,要在2小時內報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鄉鎮衛生院,落實「村報告、鄉採樣、縣檢測」核酸檢測策略,也可同步進行抗原檢測,儘早發現疫情。
18、如何開展藥品零售監測?
答:出現本土疫情後,街道辦事處、鄉鎮政府要對轄區藥店購買退熱、止咳、抗病毒、抗生素、感冒等藥物的人員進行實名登記並將信息推送所在村委會、社區管理,及時督促用藥者開展核酸檢測,必要時可先開展一次抗原檢測。
19、什麼是聚集性疫情?
答:聚集性疫情是指一周內在同一學校、居民小區、工廠、自然村、醫療機構等範圍內發現2例及以上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
20、聚集性疫情的發現和報告途徑是什麼? 聚集性疫情主要通過常規診療活動、傳染病網路直報數據審核分析、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流行病學調查、重點機構和場所人員以及重點人群的健康監測和核酸檢測等途徑發現。聚集性疫情應在2小時內通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信息系統網路報告。
21、醫療機構如何對就診人員開展監測?
答:醫療機構對所有發熱患者和其他無發熱的可疑患者、不明原因肺炎和住院患者中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所有新入院患者及其陪護人員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
22、對醫療機構物品和環境如何進行監測?
答:設有發熱門診的醫療機構的環境定期開展核酸檢測。重點對發熱門診等高風險環境的門把手、接診檯面、檢查設備等接觸較多的部位進行採樣檢測。
23、對風險職業人群核酸檢測的頻次如何要求?
答:(1)對與入境人員、物品、環境直接接觸的人員(如跨境交通工具司乘、保潔、維修等人員、口岸進口物品搬運人員、海關、移民管理部門直接接觸入境人員和物品的一線人員等)、集中隔離場所工作人員、定點醫療機構和普通醫療機構發熱門診醫務人員等每天開展一次核酸檢測。
(2)對從業環境人員密集、接觸人員頻繁、流動性強的從業人員(如快遞、外賣、酒店服務、裝修裝卸服務、交通運輸服務、商場超市和農(集)貿市場工作人員等)、口岸管理服務人員以及普通醫療機構除發熱門診外的其他科室工作人員等每周開展兩次核酸檢測。
24、重點機構和場所轄區如何開展疫情監測?
答:重點機構和場所轄區內出現1例及以上本土疫情後,應及時組織完成一次全員核酸檢測,後續可根據檢測結果及疫情擴散風險按照每天至少20%的抽樣比例或轄區檢測要求開展核酸檢測。
25、集中隔離啟用期間監測內容是什麼?
答:集中隔離場所啟用期間,定期開展環境採樣核酸檢測。重點對生活區、工作人員通道和隔離人員通道門把手、垃圾、檯面、清潔工具等部位進行採樣檢測。
26、集中隔離解除隔離前物品、環境監測內容是什麼?
答:集中隔離人員在解除隔離前應採集隔離房間內物品環境(包括手機表面、行李物品、枕頭表面、衛生間門把手等)標本進行核酸檢測。
27、社區在管理出院(艙)人員應該如何監測?
答:納入社區管理的新冠肺炎出院(艙)感染者及其同住人員在出院(艙)後第3、7天各開展一次核酸檢測。
28、進口物品及場所環境監測的要求是什麼?
答:(1)對進口冷鏈食品及其加工、運輸、存儲等場所環境適當開展抽樣核酸檢測;對口岸中來自高風險市家和低溫運輸環境的進口貨物及其貨艙、貨櫃、車廂、集裝箱和貨物存放場所開展抽樣核酸檢測,冬季低溫條件下可增加檢測頻次和抽樣數量。
(2)對市區冷鏈食品批發銷售的大型農貿(集貿)市場的環境定期開展核酸檢測。對大型海運進口冷凍物品加工處理場所可定期開展污水監測。
29、疫情發生後,指揮系統如何運作?
答:疫情發生後,應立即激活指揮體系,迅速完成常態和應急機制轉換,以地(市)為單位成立前線指揮中心,省、市、縣聯防聯控機制協同聯動,扁平化運行,統籌調度資源,果斷採取應對處置措施。
30、新冠疫情需控制哪些傳染源?
答: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無癥狀感染者、出院(艙)後核酸檢測陽性人員(復陽病例)。
31、無癥狀感染者解除集中隔離的條件是什麼?
答:無癥狀感染者參照輕型病例進行管理,在方艙醫院進行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期間第6天和第7天採集鼻咽拭子各開展一次核酸檢測(採樣時間至少間隔24小時),如兩次核酸檢測N基因和ORF基因Ct值均≥35(熒光定量PCR檢測方法,界限值為40,下同),或檢測陰性(熒光定量PCR檢測方法,界限值低於35),可解除在方艙醫院的集中隔離醫學觀察。
32、復陽人員的密切接觸者應如何排查管控?
答:既往感染者出院(艙)後,呼吸道標本核酸檢測陽性,如未出現任何癥狀體征且核酸檢測Ct值≥35,不再進行管理和判定密切接觸者;如核酸檢測Ct值<35,結合病程、Ct值動態變化等快速評估其傳播風險,如有傳播風險按感染者管理,判定和管控與其共同居住、共同工作等接觸頻繁的密切接觸者,無需判定密接的密接;如無傳播風險,不再進行管理和判定密切接觸者。如出現發熱、咳嗽等臨床表現,或CT影像學顯示肺部病變加重,應立即轉運至定點醫療機構,根據病情進行分類管理治療。如核酸檢測Ct值≥35,無需對其密切接觸者進行追蹤和管控;如核酸檢測Ct值<35,應判定和管控與其共同居住、共同工作等接觸頻繁的密切接觸者,無需判定密接的密接。
33、現場流調小組由哪些部門組成?採取什麼方式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答:由公安局、衛健委、疾控中心等部門組成的現場流調小組根據工作分工開展工作,採取現場流調和電話流調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34、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的時限及要求?
答:核酸檢測陽性人員複核確認後2小時內到達現場,4小時內完成個案核心信息調查,24小時內完成初步流行病學調查報告,並根據疫情進展動態更新流調報告。
35、對於早期散發疫情,開展快速精準流調的內容包括哪些?
答:對於發現早、病例數少、未發生社區持續傳播的疫情,需快速開展精準流調,對病例既往接觸史和活動軌跡進行詳細調查,明確病例的感染來源,判定密切接觸者、密接的密接、涉疫場所暴露人員等風險人員,劃定風險區域等。
36、流行病調查優先判定的人員有哪些?
答:優先判定和管理與病例接觸頻繁、持續時間長等感染風險較高的密切接觸者。對於人員較為密集複雜的病例活動場所(如餐廳、娛樂場所、超市等密閉空間場所),可適度擴大密切接觸者判定範圍。
37、高風險地區如何開展人員摸排?
答:通過逐戶上門摸排、建立微信群、查看水表電錶信息等方式,儘快摸清高風險地區內所有人員底數,及時掌握獨居老人、未成年人、孕產婦、殘疾人、行動不便人員、血透患者、精神病患者、慢性病患者等人員情況。及時掌握尚未轉運的應轉運隔離人員情況,實行專人專管、嚴格管控,在轉運前嚴格落實足不出戶、上門採樣、健康監測等防控措施。
38、高風險地區劃分標準是什麼?
答: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動頻繁且疫情傳播風險較高的工作地和活動地等區域,劃為高風險地區。原則上,以居住小區(村)為單位劃定,根據流調研判結果可調整風險區域範圍,採取「足不出戶、上門服務」等封控措施。
39、高風險地區解除標準是什麼?採取什麼管控措施?
答:連續7天無新增感染者,且第7天風險區域內所有人員完成一輪核酸篩查均為陰性,降為中風險地區;連續3天無新增感染者降為低風險地區。
40、高風險地區核酸檢測要求?
答:在實施封控後前3天連續開展3次檢測,第1天和第3天完成兩次全員核酸檢測,第2天開展一次抗原檢測,後續檢測頻次可根據檢測結果確定;解除管控前24小時內,應完成一次區域內全員核酸檢測。
41、中風險地區劃分標準是什麼?採取什麼管控措施?
答: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停留和活動一定時間,且可能具有疫情傳播風險的工作地和活動地等區域,劃為中風險地區。風險區域範圍根據流調研判結果劃定,中風險地區採取「人不出區、錯峰取物」等管控措施。
42、中風險地區解除標準是什麼?
答:連續7天無新增感染者,且第7天風險區域內所有人員完成一輪核酸篩查均為陰性,降為低風險地區。
43、針對密切接觸者,應採用怎樣的管控措施?
答:密切接觸者採取「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3天居家健康監測」管理措施(以下簡稱「7+3」管理措施),居家健康監測期間不外出,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的第1、2、3、5、7天各開展一次核酸檢測,居家健康監測第3天開展一次核酸檢測。
44、發生較大規模疫情時,針對密切接觸者的管控措施應做如何調整?
答:發生較大規模疫情時,為緩解集中隔離點資源嚴重不足,對密切接觸者可採取「5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5天居家隔離醫學觀察」措施,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的第1、2、3、5天各開展一次核酸檢測,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第2、5天各開展一次核酸檢測。
45、針對密接的密接,應採取什麼管控措施?
答:密接的密接採取7天居家隔離醫學觀察,每日應做好體溫和癥狀監測,在第1、4、7天各開展一次核酸檢測。如密接的密接居家隔離醫學觀察期間核酸檢測均為陰性,且對應的密切接觸者在隔離醫學觀察期間前兩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可於第7天解除居家隔離醫學觀察;如密切接觸者前兩次核酸檢測有陽性結果,將密接的密接調整為密切接觸者,按照密切接觸者管理。
46、針對不符合密切接觸者、密接的密接判定原則的涉疫場所暴露人員應採取什麼管控措施?
答:不符合密切接觸者、密接的密接判定原則的涉疫場所暴露人員,經風險評估對感染風險較高的人員採取核酸檢測措施。
47、對有高風險地區旅居史的人員管控措施和核酸檢測要求是什麼?
答:採取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在集中隔離第1、2、3、5、7天各開展一次核酸檢測;管理期限自離開風險區域算起。
48、對有中風險地區旅居史的人員管控措施和核酸檢測要求是什麼?
答:採取7天居家隔離醫學觀察,在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第1、4、7天各開展一次核酸檢測;如不具備居家隔離醫學觀察條件,可採取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管理期限自離開風險區域算起。
49、對有低風險地區旅居史的人員管控措施和核酸檢測要求是什麼?
答:3天內應完成兩次核酸檢測,並做好健康監測。
50、實施區域核酸檢測的步驟有哪些?
答:確定檢測人群的範圍、頻次和先後順序;制定可操作的核酸檢測方案;迅速組織調度核酸檢測力量(包括第三方檢測機構)和物資;合理設置採樣點;基於風險評估結果,動態調整核酸檢測的範圍和頻次;在區域核酸檢測能力不足時,可採用抗原檢測作為補充。
51、發生本土疫情後,密切接觸者應在多長時間內轉運至集中隔離場所?
答:密切接觸者應安排負壓救護車在8小時內轉運至集中隔離場所,做到「應隔盡隔、應隔快隔」。
52、密切接觸者轉運至集中隔離場所前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答:轉運前要做好人員的組織管理,按照就近原則,合理分配集中隔離點和調度安排車輛,及時掌握轉運進展,堅決杜絕將感染者與密切接觸者共同轉運。
53、密切接觸者轉運過程中如何避免交叉感染?
答:轉運過程中做到有序就座,控制同車人員數量,盡量保持間隔,嚴格落實個人防護及車輛消毒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54、集中醫學觀察場所的「三區兩通道」指什麼?
答:「三區兩通道」是指集中醫學觀察場所內部根據需要合理分區和設置通道。「三區」即隔離區、工作準備區(生活區與物資保障區)、緩衝區,「兩通道」即工作人員通道、隔離人員通道。
55、居家隔離醫學觀察和居家健康監測分別有什麼要求?
答:居家隔離醫學觀察應在社區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嚴格落實單人單間居住,盡量使用單獨衛生間,做好個人防護,盡量減少與其他家庭成員接觸,居家隔離醫學觀察期間本人及共同居住人不得外出。
居家健康監測期間不外出,如就醫等特殊情況必需外出時做好個人防護,盡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56、隔離場所如何解除隔離,需注意哪些事項?
答:解除隔離時,對「人、物、環境」同時採樣進行核酸檢測,如結果均為陰性可解除集中隔離;如物品或環境核酸檢測陽性,在排除隔離人員感染的可能後,方可解除集中隔離。原則上由隔離點醫務人員負責隔離人員採樣工作。
57、針對感染來源不明的病例,怎樣迅速開展溯源調查?
答:針對感染來源不明的病例,迅速開展溯源調查,堅持人、物、環境同查,優先排查「人傳人」的來源。通過流行病學調查、病毒全基因組測序、核酸篩查、血清抗體動態檢測和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從人、物品和環境等方面逐一分析論證,綜合研判病毒來源、傳播途徑和傳播鏈關係,並密切關注病毒基因變異情況。
58、對有證據提示物品、環境是傳染源的,應採取什麼方式避免證據丟失?
答:對有證據提示物品、環境是傳染源的,應採用先封控、再採樣、後消毒的方式,避免證據丟失。
59、根據環境風險、污染程度和物品特性,可選擇哪些消毒方式?
答:根據環境風險、污染程度和物品特性,可選擇消毒劑噴洒、噴霧、擦拭、浸泡等化學消毒方式,或紫外線、循環風空氣消毒機等物理消毒方式,或密閉封存、長時間靜置,或按醫療廢物處置等方式進行無害化處理。
60、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轉運期間、轉移後、治癒出院(艙)時怎樣進行消毒?
答: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轉運期間,應對其可能污染的環境和物品進行隨時消毒;轉移後,應對其居住地、活動地及其他可能被污染場所進行終末消毒;治癒出院(艙)時,應對其個人物品消毒後方可出院(艙)。
61、中高風險地區等實施封管控措施區域內,重點對哪些地方開展預防性消毒?
答:中高風險地區等實施封管控措施區域內,重點對小區樓棟、防疫物資保障場所(點)、垃圾儲存點、快遞集散點等區域環境開展預防性消毒。
62、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健康服務保障要求是什麼?
答: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工作協調機制;組建心理干預網路;組建專業工作團隊。
63、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健康服務的服務對象有哪些?
答: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屬、隔離人員及家屬、病亡者家屬、醫務人員等一線工作人員、特殊困難老年人、困境兒童等。
64、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健康服務專業團隊組建原則?
答:地市級以上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組建由精神科醫生、精神科護士、心理治療師等組成的工作團隊。原則上每200名干預對象至少配備精神科醫師、護士各1名、心理治療師或社會工作者2名。
65、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健康服務干預措施包含哪些內容?
答:保障環境宜居,倡導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發放疫情防控心理自助宣教材料;建立疫情防控心理服務資源庫;組織開展心理健康評估;提供線上線下心理服務;為重點人群開展針對性心理服務;規範藥物治療和轉診住院流程;加強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服務。
66、發布疫情信息的要求是什麼?
答:發生疫情後,當地聯防聯控機制應於5小時內發布疫情、風險區域等相關信息,疫情信息應以網路直報數據為準,不得晚於次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並建立每日例行新聞發布會機制。
67、哪些人群應進行「單采單檢」?
答:確診病例、無癥狀感染者、入境人員、密切接觸者和密接的密接在住院、隔離醫學觀察或健康監測期間應「單采單檢」。
68、反饋實驗室檢測結果的時限是什麼?
答:醫療衛生機構、第三方檢測機構等應當在12小時內反饋實驗室檢測結果。
69、優先選擇哪些標本開展病毒基因組序列測定?
答:核酸檢測Ct值≤32的本土疫情中的首發或早期病例、與早期病例有流行病學關聯的關鍵病例、感染來源不明的本土病例、境外輸入病例、入境物品及相關環境核酸檢測陽性標本、疫苗接種後核酸檢測陽性者的標本等。
70、病毒分離培養對象是什麼?
答:核酸檢測Ct值≤30的所有境外輸入病例的標本、本土疫情中的首發或早期病例、與早期病例有流行病學關聯的關鍵病例、感染來源不明的本土病例以及疫苗接種後核酸檢測陽性者的標本。
71、抗原檢測的對象是什麼?
答:不具備開展核酸檢測條件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隔離觀察人員和有抗原自我檢測需求的社區居民可以進行抗原檢測。
72、抗原檢測的意義是什麼?
答:抗原檢測不作為確診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診斷的依據,僅用作核酸檢測方法的補充,實現「快篩快檢」,提高感染者發現的及時性。
73、實驗室複核原樣的工作要求是什麼?
答:大規模人群篩查時,一旦出現陽性結果,應對陽性標本採用另外一到兩種更為靈敏的核酸檢測試劑對原始標本進行複核檢測,複核陽性方可報出。
74、對入境人員如何進行管理?
答:對入境人員實施「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3天居家健康監測」管理措施,在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的第1、2、3、5、7天各開展一次核酸檢測,在居家健康監測的第3天開展一次核酸檢測。居家健康監測期間不外出,如就醫等特殊情況必需外出時做好個人防護,盡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75、對接觸入境陽性物品及其同批次物品的從業人員如何管理?
答:對接觸陽性物品及其同批次物品的從業人員進行連續兩次核酸檢測(採樣時間至少間隔24小時),其中接觸頻次較高的從業人員採取7天居家健康監測,在第1、4、7天各開展一次核酸檢測。
76、對與入境人員、進口冷鏈等貨物及環境直接接觸的高風險崗位從業人員,在工作期間如何管理?
答:要求集中住宿、閉環管理、點對點轉運,隔天開展一次核酸檢測,實施每日健康監測零報告,避免與家庭成員和社區人群接觸。
77、對與入境人員、進口冷鏈等貨物及環境直接接觸的高風險崗位從業人員,在脫離工作崗位後如何進行管理?
答:脫離工作崗位後,需7天集中或居家隔離醫學觀察,期間第1、4、7天各開展一次核酸檢測。
78、離開陸地邊境口岸城市需提供什麼材料?
離開陸地邊境口岸城市需持48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79、常態化疫情下,如何控制重點場所人員密集情況?
答:嚴格根據所在地區疫情風險等級和場所實際情況控制人流密度,在等待區域設置「1米線」,實時提醒人員保持安全距離,進入場所需要掃場所碼。
80、常態化疫情下,重點場所、機構如何進行有效通風換氣?
答:加強辦公室、食堂和衛生間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流通。溫度適宜時,盡量選擇自然通風。每日開窗通風2-3次,每次20-30分鐘。空調通風系統使用時,其衛生質量、運行管理、衛生學評價和清洗消毒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的要求。
81、重點場所、機構的工作人員接種新冠病毒疫苗的要求?
答:推進無禁忌症、符合接種條件的工作人員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對於符合條件的18歲以上目標人群進行1劑次同源加強免疫或序貫加強免疫接種,不可同時接受同源加強免疫和序貫加強免疫接種。
82、重點人群接種新冠病毒疫苗的要求?
答:鼓勵3歲以上適齡、無接種禁忌症、符合接種條件的重點人群接種新冠病毒疫苗。
83、常態化疫情下,重點人群外出注意事項是什麼?
答:外出時與他人保持安全距離,不去人員密集、通風不良的場所,盡量減少參加聚會、聚餐等聚集性活動。患有呼吸道疾病期間,盡量減少外出。
84、出現本土疫情後,重點場所、機構的工作人員應採取哪些措施?
答:嚴格做好固定工作人員和臨時聘用人員健康監測,執行「日報告」、「零報告」制度,如有出現可疑癥狀,須及時就醫,不得帶病上崗。嚴格對進入場所的工作人員和顧客的體溫、場所碼和核酸檢測結果進行查驗,無異常者方可進入。
85、出現本土疫情後,重點場所應如何控制人流密度?
答:嚴格控制進入場所人員數量,可按照正常客流量50%的標準控制人流密度。辦公場所應安排工作人員隔位、分散就坐,有條件的應採取居家辦公、分散辦公等措施。
86、出現本土疫情後,人員密集、空間密閉場所應採取哪些措施?
答:人員密集、空間密閉場所,如棋牌室、劇本殺、無外窗或自然通風條件的辦公室和客房,處於地下室的商場、超市、食堂、健身房,封閉遊船、洗浴場所、宗教活動場所和商品展銷場所等應暫停營業或舉辦。
87、出現本土疫情後,重點人群應採取哪些防控措施?
答:(1)做好自我健康監測,如出現發熱、乾咳、乏力、咽痛、嗅(味)覺減退、腹瀉等癥狀須及時就醫,不帶病上班、上課。
(2)做好個人防護,加強手衛生,規範佩戴口罩,避免參加聚會、聚餐、婚喪嫁娶等聚集性活動。
(3)抵抗力較差、患有基礎性疾病的人群減少外出,不去人員密集尤其是通風不良的場所。
88、出現本土疫情後,學校可採取哪些疫情防控措施?
答:高等學校應採取封閉管理,加強各類聚集性活動的審批管理,非必要不組織大型聚集性活動,限制堂食,加強教室和宿舍的通風,合理設置快遞收發點。中小學校和托幼機構可停止線下授課。
89、疫情防控形勢下,如何健全疫情指揮體系?
答:地方各級黨委政府要落實屬地責任,健全疫情防控指揮體系,加強聯防聯控機制建設,明確部門職責和分工。指揮體系要保持24小時持續運轉,發現疫情後立即轉入應急狀態,由當地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統一指揮、提級指揮、靠前指揮,各工作組配合協作、信息共享,快速有序處置疫情。
90、用於病毒分離和核酸檢測的標本如何保存?
答:用於病毒分離和核酸檢測的標本應當儘快進行檢測,可在24小時內檢測的標本置於4℃(2℃~8℃)保存;24小時內無法檢測的標本應置於-70℃或以下保存(如無-70℃保存條件,則於-20℃冰箱暫存)。
91、健全指揮體系應完善哪些機制和制度?
答:建立指揮系統啟動機制、信息報告制度、工作例會制度、工作台賬制度、對外溝通聯絡機制、督導檢查制度、應急演練制度、城市支援制度等工作機制和制度。
92、密切接觸者集中管理的期限從何時起計算?解除後返回居住地的要求是什麼?
答:隔離管理期限自末次暴露後算起,解除集中隔離後應「點對點」閉環轉運至居住地。
93、疫情發生地出現外溢後應如何發出協查信息?
答:疫情發生地發現感染者、密切接觸者、密接的密接、涉疫場所暴露人員、中高風險地區域人員流出本地後,當地聯防聯控機制應於2小時內通過國家疫情防控管理平台或函件向流入地發出協查單(包括身份信息、聯繫電話、接觸方式、末次暴露時間等排查管控所需信息),也可通過建立的地市到地市之間「點對點」跨地區協查機制及時發送跨地區協查信息。
94、新冠肺炎疫情重點場所指什麼?
答:人員密集、空間密閉,容易發生聚集性疫情的場所,如車站、口岸、機場、碼頭、公共交通工具(汽車、火車、飛機和地鐵)、物流園區、核酸檢測點,農貿(集貿)市場、賓館、商場超市、健身娛樂場所、理髮洗浴場所、影劇院、體育場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棋牌室、封閉遊船、劇本殺、月子中心,商品展銷與售後服務場所、會議中心、宗教活動場所等。
95、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重點機構是指什麼?
答:維持社會正常運轉或容易發生聚集性疫情的機構,包括黨政機關、企業和事業單位、醫療機構、兒童福利領域服務機構、養老院、護理院、監管場所、高等學校、中小學校、托幼機構、培訓機構、勞動密集型企業和工地等。
96、我國目前流行的新冠病毒株是什麼?
答:目前,奧密克戎變異株已成為我國境外輸入和本土疫情的優勢流行株。
97、集中隔離場所儲備的比例是什麼?
答:以地市為單位,以不少於60間/萬人口規模儲備足夠數量的集中隔離點,在輸入疫情風險較高的口岸地區和人口流動量大的超特大城市、國家中心城市、省會城市可酌情增加隔離房間數量。
98、多渠道監測預警包括哪些方面?
答:(1)醫療機構就診人員監測;(2)風險職業人群監測;(3)重點機構和場所人員監測;(4)社區管理人群監測;(5)集中隔離場所和醫療機構監測;(6)進口物品及環境監測;(7)藥品監測;(8)病毒基因變異監測。
99、社區管理人員監測包括哪些人群類別?
答:解除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的入境人員和密切接觸者等風險人員、區域協查人員、涉疫場所暴露人員、解除閉環管理的高風險崗位從業人員等。
100、疫情監控重點機構、重點場所有哪些?
答:學校和托幼機構、養老機構、兒童福利領域服務機構、精神專科醫院、培訓機構等重點機構人員,監管場所、生產車間、建築工地等人員密集場所。
來源:微七星關
編輯:武 春
審核:袁 傑
監製:邵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