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丨韓迅、曹恩惠
編 輯丨朱益民、張偉賢、劉雪瑩
圖 源丨圖蟲
誰曾想,有「光伏茅」之稱的陽光電源(300274.SZ)非但未能給投資者帶來驚喜,反而製造了意外驚嚇。
4月19日晚,陽光電源披露2021年年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41.37億元,同比增長25.15%;實現歸母凈利潤15.83億元,同比下降19.01%。
這一數據不僅是低於市場預期的,也是完全出乎意料的,畢竟該公司去年前三季度的歸母凈利潤就已經達到了15.08億元。這意味著公司第四季度的盈利能力環比大幅減少。
當晚8點,陽光電源與機構投資者召開了業績交流會,董事長曹仁賢攜董秘陸陽、財務總監李國軍一起出席。
「我們經歷了五波這樣的競爭,也會扛過接下來的競爭。」曹仁賢在業績交流會上如是說。
然而投資者還是火速「翻臉」。
受此影響,4月20日,陽光電源跳空低開,略有反彈之後,最終以下跌20%報收72.08元,公司市值一天之內蒸發了約268億;與高點相比,其市值縮水超過50%。
按最新股東戶數14萬估算,戶均虧損超19萬元。

圖 / Wind
同時,財報一發布,中金和花旗也迅速下調盈利預期。
陽光電源是許多機構的重倉股,截至2021年末,共計有136家機構持有,包括119家公募基金。此番業績下行,或打擊機構的持有信心。
董事長透露
業績下滑的三個原因
在4月19日晚的業績交流會上,曹仁賢向機構投資者談到了業績下滑的原因有三點:
「一個是疫情導致越南項目在10月沒有併網,執行了新電價導致計提,
二是緬甸項目因為政變而取消,產生了一些費用,
第三是海外儲能業務因為疫情受到影響,接受了罰款,導致增收不增利。整體加起來減掉了大概10個億業績。」
總結下來說,曹仁賢認為,2021年步子邁的有點大,對晶元和疫情的估計也有不足,內部管理也不夠精細,「有個把億的匯兌損失,人員、研發增長導致費用水平也有提升。」
四季度「滑鐵盧」早有苗頭
2021年,陽光電源業績所表現出的成長壓力有跡可循。
早在前三季度,該公司營收和凈利潤增速就出現放緩的苗頭。但真正帶來巨大衝擊的,還是第四季度。
財報顯示,2021年第四季度,陽光電源當季度的凈利潤大幅下滑——實現營業收入87.63億元,環比增長22.34%;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0.78億元,環比大降89.57%。
事實上,對於整個光伏產業鏈而言,第四季度通常是需求旺季。以2021年為例,前三季度國內光伏新增裝機量僅25.56GW,但隨著第四季度近30GW的新增裝機量的出現,全年預期裝機目標得以順利完成。
然而,陽光電源第四季度的業績表現卻形成鮮明反差,原因為何?
公開資料顯示,陽光電源主營業務包括光伏逆變器、電站投資開發、儲能系統、風電變流器等。這其中,光伏逆變器和電站投資開發業務2021年分別實現收入90.51億元、96.79億元,佔主營收入比重分別為37.50%、40.10%。值得一提的是,儲能系統業務在去年的營收實現翻倍式增長,由此其收入佔比提升至13.00%。
不過,此消彼長之下,光伏逆變器和電站投資開發業務收入佔比下降的背後,陽光電源這兩項「拳頭」業務的發展分別遇到了不同的考驗。
在光伏逆變器方面,該公司2021年的出貨量創下歷史新高,達到47GW,同比增長34.29%。按照陽光電源公布的口徑,其逆變器市佔率去年超過30%。
結合該項業務收入,2021年,陽光電源逆變器單GW出貨均價為1.93億元,而2020年則是2.15億元/GW。這意味著,其逆變器整體平均售價在下滑。
毛利率的變化也反映了陽關電源逆變器盈利能力略有下降——2021年,該業務毛利率為33.80%,較2020年減少了1.23個百分點。
而導致陽光電源第四季度業績遭遇「滑鐵盧」的主要原因,則是電站投資業務。
「2021年業績低於預期,核心原因是電站業務出現問題。」曹仁賢在業績交流會上稱。
據悉,陽光電源去年第四季度部分海外電站項目延遲併網或取消,造成了計提。根據業績會上的相關信息,疫情導致陽光電源在越南的電站項目於2021年10月沒有併網,執行了新電價導致計提;緬甸項目由於特殊原因取消,產生了部分費用。疊加海外儲能業務的罰款因素,導致陽光電源的業績損失約10億元。
各項因素交織導致陽光電源電站投資業務受到衝擊,但曹仁賢表示,「EPC(電站投資)業務不會成為公司的絆腳石。」
市值蒸發逾二百億
暴跌推手是誰?
在披露年報的同時,陽光電源還披露了2022年一季報,其歸母凈利潤為4.11億元,同比增長6.26%。在投資者看來,這也是低於預期的一個數字。
「現在對疫情、供應鏈漲價、IGBT短缺等問題做了部署,22Q1整體情況已有較好的恢復,電站業務已經扭虧。儲能業務吸取了去年的教訓,去年因為人去不了美國,有些項目不能做現場調試導致交付出問題,預計會有大幅度的改善,可以做現場調試驗收,所以目標還是比較高的。」曹仁賢在4月19日晚的業績交流會上表示,公司逆變器受到器件短缺的影響,渠道鋪設有所放緩,「今年預計大量採用國產器件,Q1有進口器件跳票,預計Q2開始有緩解,我們對逆變器業務還是充滿信心的。」
曹仁賢表示,去年第四季度發現經營情況不太理想,也做了一些調整,「首先是國產器件的替代,第二是渠道和戶用方面在做改善(Q1戶用出貨量超1萬套,逆變器收入+46%,儲能收入+160%)。22Q1沒做到位的還是因為缺貨導致的訂單延遲,美國光伏和歐洲儲能都有些延遲,這些訂單都還在,3月沒確認的預計在4-5月完成。今年預期能持續Q1好的形勢,全年的目標不變,有信心打一個翻身仗。」
不過,二級市場似乎並沒有「信心」,4月20日跳空跌停。

圖 / Wind
深交所盤後的交易數據顯示,當日賣出最大的是深股通專用席位,金額達到約9.06元。另外四家賣出席位是三家機構專用和華泰證券合肥創新大道營業部。
在買入席位中,金額最大的也是深股通專用席位,金額約為4.47億元,另外四家賣出席位是三家機構專用和南京證券銀川民族北街營業部。

由此可見,主導了陽光電源跌停的背後主要資金就是深股通。
值得注意的是,在業績公布後,兩家機構下調了對陽光電源的目標價——
中金公司認為,陽光電源2021年和今年一季度業績均低於預期,考慮到供應鏈成本上漲對公司盈利能力影響,下調公司盈利預測,並調降目標價45%至105元;
花旗指出,陽光電源2021年的盈利不及預期,主要因更高的組件成本等,下調該公司目標價23%至123元。
營收曾10年間增長31倍
起家於冷門零部件,陽光電源在光伏逆變器紮根20多年,才成為千億市值的「光伏茅」。
2010年時,公司營收僅為6億元,次年上市後,順風順水,營收和利潤基本穩定增長,至2020年,營收達192.86億元,10年間增長31倍。
2020年9月,中國官方正式明確「雙碳目標」,光伏行業經歷一波大漲行情,陽光電源也如同坐上火箭,股價從20塊出頭,一路飆漲,在去年7月最高達180.16元,市值超過2600億元,變身超級大牛股。
然而,高光過後,成本博弈日益加劇。業績報告顯示,2021年全年營業成本187.7億,同比增長26.5%,高於收入25.2%的增速。
「紅利並不會退潮,競爭會加劇」。行業研究人士向《21CBR》記者預測,未來逆變器行業集中度會越來越高,核心競爭力體現在價格、品牌和渠道之上。
當前,陽光電源的主要競爭對手是華為。
調研顯示,2020年中國光伏逆變器行業,華為、陽光電源兩家市佔率超過60%。2021年的出貨量,則幾乎不相上下。
千億龍頭股價「不香」了嗎?
不可否認的是,儘管陽關電源逆變器和電站投資業務在去年遭遇不同程度的壓力,但其儲能業務則表現出了一定的成長動力。
2021年,該公司儲能系統實現營業收入31.38億元,同比增長168.51%。
實際上,儲能業務的放量恰是支撐陽光電源估值的一項重要因素。近兩年來,全球光伏行業進入較高的景氣度,帶動該公司光伏業務的收入持續增長。而儲能業務的高增長,有望對其整體業績做出更大的貢獻。
在「風光儲氫」的全面布局下,這家光伏逆變器龍頭企業已經打開了多元化的成長空間,這正是資本市場前期給予陽光電源高估值的原因。
2021年10月份,陽光電源的市值達到巔峰,突破2500億元。
然而,高估值更需要強勁的業績作為根基。於是,當業績不及市場預期時,陽光電源的股價必將遭受考驗。
在部分機構看來,此次業績利空落地後,陽光電源或許還能等來拐點。而該公司管理層在業績會上也展望表示,今年第二季度的景氣度比去年同期要好很多。
事實上,當前陽光電源的股價如此受挫,是不少投資機構不願看到的。
4月22日,陽光電源於去年10月份發行的定增股份將解禁流通。彼時,陽光電源的定增發行股價為128元/股,發行股份數量為2841.86萬股,募集資金總額為36.38億元。其發行對象包括多家大型私募基金和投行機構,例如,景林資產旗下的兩隻基金產品、JP摩根、雲南能投、UBS等。
參照最新的收盤價,上述定增股價浮虧達43.69%。
部分資料來源:21世紀商業評論(記者:覃毅)

本期編輯 劉雪瑩 實習生 詹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