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醫院血液內科小廚房:一口鍋「熬」出百家滋味

2022年09月15日12:06:20 熱門 1801

在哈爾濱市兒童醫院血液內科內,有6個病房,12個家庭在這裡周而復始。不斷有患兒出院,又不斷有患兒住進來,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里,12戶人家就如同住在合廚的走廊里,每天在相互安慰著、鼓勵著、焦急著,為對方,也為自己。

因為白血病患兒免疫力極低,所以家長們不能出去買飯,唯恐一個微小的不慎而帶來病菌,所以在這個大走廊里出現了這樣一個小廚房。小廚房是七年前,醫院用一個閑置房間改造的,大約四平方米、兩個灶台,足可以容下兩個人做飯炒菜。每到吃飯的時間,年輕的家長們按著時間排著班做飯給患兒們吃,也許看著自己的孩子吃下一口乾凈可口的飯菜,才會看出自己的生活向前熬過了一天。在2000多個日夜,"小廚房"的這口鍋已經熬出了百餘家的甜和苦。

兒童醫院血液內科小廚房:一口鍋「熬」出百家滋味 - 天天要聞兒童醫院血液內科小廚房:一口鍋「熬」出百家滋味 - 天天要聞

"女兒說將來要給我做飯呢"

7月30日11時的時候,小廚房已經熱鬧起來,伴隨著飯菜傳來的香味,還有家長們交流時的談話聲、食物在鍋里發出的"嗞嗞"聲,廚具碰在鍋沿時發出的"鐺鐺"聲,就像住在合廚的廚房裡一樣。28歲的陳燁(化名)正在做著排骨,他已經忙了一上午,只為生病的孩子能在中午吃到可口的飯。管理病房的護士王岩介紹,小廚房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大家彼此之間不會計較太多,有些患兒出院的時候車裡實在塞不下了,就會把鍋、盆以及各種調料都留下來,給其他的患兒家長使用,好在鍋里的飯菜都是高溫消毒的,而且小廚房處在相對封閉的空間,衛生不存在問題,但是刀具和菜板一定是自家的,因為這些廚具無法經過高溫消毒,對於白血病患兒來說,經不起任何一次感染。

41歲的唐秋(化名)正在給自己的女兒包著餛飩,小廚房能同時容納兩個人,今天排到她第二批做飯,時間還來得及。唐秋的女兒13歲了,是一個特別勤快懂事的女孩,每天會給癱瘓的奶奶洗頭和洗腳,這是唐秋每每向人炫耀的話題:"今年年初的時候,我發現女兒漸漸地不那麼勤快了,給奶奶洗腳的頻率越來越低,只是喜歡一個人躺著,每次問到她的時候,她總是說累。"也許是孩子學習真的累了吧,唐秋並沒有過多的在意,但是隨後孩子開始低燒,身上開始出現了小紅點,在當地醫院檢查後發現孩子血項不正常,建議立即到哈爾濱來就診。經診,女兒患了白血病,於是唐秋一家就搬進了哈爾濱市兒童醫院血液內科。每天做飯、陪女兒說話,帶孩子治療,成了唐秋全部的生活。

"五個多月過去了,大家每天都在小廚房碰面三次,有時候誰做了好菜,就會分給其他的孩子嘗嘗。在一口鍋里吃過飯的孩子里,好多的孩子已經康復出院了,每到有孩子出院的時候,病房裡的孩子爸爸們都幫助拿東西扛行李,送他們下樓,孩子媽媽們也依依不捨地說著話。也有的孩子沒能等到康復,聽說不久前就有一個孩子原本打算骨髓移植,可是孩子連移植那一天都沒等到就沒了。好在絕大多數孩子情況都是不錯的,我女兒就比年初要好多了,現在我能做的就是每天給她做好飯,用三頓飯來記錄著一天天的時間。我女兒說,將來還要給我做飯呢,我等著孩子快一點好起來,我覺得她的做飯手藝和能和我一樣好。"唐秋的手裡一面忙著包餛飩,一面說著。

兒童醫院血液內科小廚房:一口鍋「熬」出百家滋味 - 天天要聞兒童醫院血液內科小廚房:一口鍋「熬」出百家滋味 - 天天要聞

"我兒子蹭了唐姐兩個月飯"

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病房裡,住的都是年紀小的患兒,因此他們的父母也都是年輕人,唐秋算是年紀比較大的,因此在這裡大家忽略了她的姓名,只叫她」大姐「。唐秋也的確有大姐的樣子,她是現任的」廚房管理員「,每天負責給廚房開門、消毒、清掃。

小廚房在早飯的時間至少要使用兩個小時,所以大家從6點鐘就開始做飯了,那時候護士王岩肯定沒辦法到崗,但是廚房總要有人管理,所以一定要設一個管理員。隨著患兒不斷出院,管理員也在隨時更換,每天開門鎖門打掃衛生。前一任管理員是一個小姑娘的奶奶,孩子出院以後,大家和護士都推選唐秋當管理員。唐秋很負責任,每天六點種準時去開門,在晚上大家做完飯之後做最後的清理,並打開紫外線燈,為廚房消毒50分鐘。"其實大家都很自覺,在做完飯之後都會清理好自己的廚餘殘物,基本上不用我再做什麼。"唐秋說。

30日中午,王麗(化名)給4歲的兒子做了炒火腿:"我可不如大姐做飯手藝好!我兒子就『蹭』了大姐兩個月飯。"王麗的兒子與唐秋的女兒同症,住在同一間病房,只是比她來得早一點。王麗的兒子也是突然出現低熱、貧血,小臉發白。護士王岩介紹,"這孩子剛來的時候,時時都纏著他媽媽,自己不舒服不想吃飯,也不讓他媽媽吃飯,即使是孩子爸做好了飯,也只能放在那看著。"王麗回憶,那段時間她就一天一天地抱著兒子,有眼淚也不敢當著孩子面流。

"當時我都覺得孩子可能要不行了,就每天抱著孩子,餓了就趁孩子睡覺的時候『偷偷』吃一口,因為照顧他也很消耗體力。隨著治療,孩子的病好些了,孩子爸回去打工了,畢竟看病需要錢。這時候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兒子要吃飯,又不允許我去做飯,我只要一離開他就哭鬧。當時多虧了大姐了,大姐每天做飯的時候都會給我們帶出來一份,兩個孩子在一個鍋里吃了兩個多月飯,她炸的雞翅就像賣的一樣,孩子說特別好吃,連我都忍不住想嘗嘗。"王麗說。

"好在現在情況越來越好了,現在孩子已經能走了,我的生活也熬出來了,現在我可以去做飯了,如果菜色好,還可以再分給大姐一點兒。"王麗一面給兒子喂著飯一面說著。

兒童醫院血液內科小廚房:一口鍋「熬」出百家滋味 - 天天要聞兒童醫院血液內科小廚房:一口鍋「熬」出百家滋味 - 天天要聞

第一個在小廚房吃飯的孩子中考了

"我前些天在小俊爸爸的朋友圈裡看到,孩子今年參加中考了,雖然沒贊或是留言,但是感覺心裡一陣溫暖。"哈爾濱市兒童醫院血液內科護士任雅蘭說。任雅蘭是2019年底剛剛從血液內科6樓病房調出來的,從2013年小廚房剛剛建立起的六年時間,一直是她在負責這個病房。而小俊是當年進入這個病房的第一個患兒,小俊的爸爸媽媽,也是第一批在醫院的病房裡炒菜的患兒家長,他們到現在都保持著聯繫方式。

兒童醫院血液內科小廚房:一口鍋「熬」出百家滋味 - 天天要聞

小俊家住伊春市,任雅蘭只記得他當時還在上小學,媽媽沒有工作,每天負責照顧孩子,孩子爸爸在外面打工,小俊特別懂事,他的血管比較差,護士有時候打針的時候打不進去,孩子疼得眼淚在眼睛裡打轉,也不肯哭出來,還一個勁兒鼓勵護士說:"阿姨,沒事,我不疼,再來一針。"孩子爸爸到醫院的時候也總是幫護士擦地,在小廚房做完飯之後,也總是用抹布把灶台清理乾淨。任雅蘭說:"我記得很清楚,小俊爸爸在小廚房第一次做飯的時候,高興得合不攏嘴,一個勁兒地說:『這樣太好了,又乾淨、又省錢。』"

血液內科護士長曹麗娜介紹說,小廚房是2013年血液內科由舊樓搬到新樓後成立的,因為白血病患兒免疫力非常差,接觸到少量的細菌即有可能造成感染,此前患兒家長都在外面租房,用高壓鍋每天為碗筷消毒,之後再把做好的飯菜拿到病房裡,但即使是這樣,仍然存在著帶菌的風險。為此,血液內科利用了病房裡一間大約4平方米的房間做了小廚房,並加大了用電功率,供患兒家長免費使用,從2013年至今,已經有百餘個患兒家長在小廚房裡做過菜。

"我也加了一些家長的微信,經常關注著他們的朋友圈,每當看到他們發孩子相片的時候,都會點開看一看,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樣。回想起來,他們在病房住院,吃著小廚房飯菜時候的小樣兒,還歷歷在目。我們一次次改善小廚房,每隔一段時間就徹底清理一次,就是希望小廚房能更好地配合我們治療,希望這些孩子能康復起來,希望有一天他們能離開醫院,像其他孩子一樣正常生活。"該科主任張為偉說。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