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20年統計,截止目前,生活在印度華僑華人還有5000人,其中有3000多人在加爾格達,1000多人在孟買,不到500人在新德里,剩下的零星分布在海德拉巴和班加羅爾一些地區。
請注意,這些是中國華僑和華裔人數,不含經商或工作人員。所謂華僑和華裔百度百科上解釋:定居在國外的中國人已取得了居住國戶籍和在國外出生,根據出生國法律而擁有外國國籍,從血統上他們是華人,但從法律意義上來講屬於外國人。
加爾格達的「塔壩」是主要華人聚集區,擁有2000人生活在這裡,主要為廣東梅縣和湖北天門一些人移居過來的,有些家庭已傳至第6代或第7代。
50年代時,加爾各答華人比較多,幾乎壟斷了加爾各達的製革和皮革業,製鞋廠大概就有200多家。
製革雖在印度屬於低種姓人從事的行業,但在1962年中印戰爭前大批的華人已被驅逐,財產凍結,工廠關門,商鋪被封,還有人被以間諜抓起來,因此不少人選擇了回國或轉赴東南亞其他國家
華人或華裔在印度當然受到種族歧視,印度本就是一個種族歧視的國家,婆羅門、地剎利、犬舍、首陀羅、賤民,四大種姓和一個無種性國民,是5個社會等級,自己本國國民都划出嚴格等級,相互歧視,怎麼可能不歧視華人或華裔呢?
2020年,一名叫劉春晨印度華裔女記者專門寫了一篇文章為自己發聲——《我其實是印度人不是中國人,你們不能這樣對我》。
文章中表示不能因為她的種族出身而歧視她,周圍的「印度同胞」不應該對他進行辱罵和人身攻擊。
印度華人女記者
塔壩陳梅中學陳彼德,到他這一代,在加爾格達已是第4代人了,開中餐館。祖父原籍廣東,外公來自上海。到印度後取了絨巴族(Lapecs)女性,後搬到加爾各答華人街。絨巴族是印度北部土著,長相和中國人差不多,因此看起來血統還比較純正。
陳彼德
陳彼德會講一口流利的泰米爾語,2020年新冠爆發後,華人們被冠以「新冠病毒」,處處受到攻擊和歧視,陳彼得乾脆T恤上用孟加拉語印上「我不是新冠病毒,我在加爾各達出生,從未去過中國」
中國高鐵京滬線
廖聖宗澤表示:「從小印度孩子就嘲笑我小眼睛塌鼻樑,當我說客家話時,他們還會模仿我,甚至吐口水。父母給的供零花錢,他必須貢獻給印度孩子老大……」
處處受到種族歧視,是每個印度華人所面臨的嚴峻現實,你可以說他們已不是中國人,不值得同情。但一定要認識到我們還沒強大到讓印度害怕。
一些自媒體作者天天在網上發一些。米國害怕了,印度嚇尿了,日本驚慌了,多麼的可笑?只需要看一看華人在居住國社會地位,還要用這些不負責任文字忽悠受眾嗎?
中國,是我們永遠的母親,或許他不是盡善盡美,卻能給我們最平等的溫暖,請愛我們的國家。
我們高鐵甩他們十萬八千里,我們的環境衛生在他們面前是絕對文明人,在家千般好,出門一日難,被拒絕的族群在異國他鄉很難融入。
蝦子風景@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