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關博物館中
有這樣幾件珍貴的文物
它們穿越時代的烽煙
帶我們走進共和國稅收的發展歷程
帶我們傾聽歷史述說
追尋紅色記憶
文物展示一
皖西北特區蘇維埃銀行發行的壹元銀幣券
文物展示二
湘鄂西蘇區銅幣
文物展示三
新中國首部關稅稅則
01蘇區最早的海關:船舶檢查處
1928年,中國工農紅軍在井岡山建立根據地,成立蘇維埃中央政府。蘇維埃中央政府認為,在根據地穩定後,為了打破經濟封鎖,緩解物資供應上的緊張局面,中央財政不能完全依靠打土豪和罰款,應以稅收來解決問題。
江西瑞金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舊址
1930年,贛東北工農民主政府在各縣建立對外貿易處和船舶檢查處,管理蘇區與非蘇區間的貿易。船舶檢查處是船舶監管和徵稅機構,從一定意義上說,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最早海關。蘇區的稅率很低,糧食交易不交稅。船舶檢查處每天的稅收大約有3000元。
02關稅處在蘇區的設立
1931年,各縣蘇維埃政府為解決財政困難,自行設立關稅處。據統計,當時江西11個縣境內設立了17個關稅處,福建4個縣境內設立了7個關稅處,歸財政部稅務總局關稅徵收科管理。1933年2月,中央蘇區決定「設立邊境稅關」,並審議通過了《關稅條例》《關稅徵收細則》,統一了稅制,實現局部地區的關稅自主。
蘇區第一部《關稅徵收細則》
各關稅處人員數量根據業務情況而定,一般配檢查員2-3人,核算、會計、出納、管理、調查統計、伙夫、挑夫各2人。關稅處主任由縣蘇維埃主席團選定,報蘇區政府財政部委任。
關稅處設在與國統區交界的地方,一般選擇在地勢險要、水路船運便利、陸路驛運隘口處,因經常受到國民黨軍隊和地方武裝的攻擊,關稅處配備有武裝部隊。臨近白區的關稅處,配一個或兩個排的兵力;處於較為安全地區的關稅處,配一、二個班的兵力。
所有進出船舶,關稅處都要派人上船查驗。查驗後,檢查員填一份驗貨單,核算員根據驗貨單核算稅款,再由會計開出繳納稅款單交出納員,在收到稅款後,出納員再把稅票交納稅人。
貨物納稅後,關稅處派人在船上用木板標註一個大字作為已納稅的暗號。大字每天更換,如果不同或沒有,紅軍就會知道商船是偷關並鳴槍警告。
蘇區運出貨物的稅率在3%-5%,最高不超過10%。運進根據地的貨物,洋貨徵收5%-10%的稅,化妝品征50%,迷信用品征100%,鹽、紙張、電器、藥品等生活必需品免稅。
03蘇區關稅處設立的意義
據統計,當時大的關稅處一個月收稅3萬元,小的收3000元,稅款直接上交財政部。這筆數目不小的稅款,為解決中央財政困難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央蘇區關稅處僅存在了三年,紅軍長征後,自行撤銷。總的來說,蘇區海關機構對進出境事務的管理,帶有強烈的軍事色彩,這與其工作首先是服從革命戰爭的需要,其次才是經濟方面的要求是分不開的。
04新中國首部關稅稅則
新中國成立初期,各地海關處於分散狀態,沒有稅則,稅率也不統一,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定稅則開始提上議事日程。鑒於制定關稅稅則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意義重大,海關總署提請政務院協調其他經濟管理部門,組成關稅稅則委員會。
1950年1月,政務院批准在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領導下成立關稅稅則委員會,姚依林為主任委員,丁貴堂為副主任委員,委員則分別來自財政部和重工業部等經濟管理部門。關稅稅則委員會下設辦公室,工作地點在海關總署。
關稅稅則委員會依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於關稅政策和海關工作的決定》規定的基本原則開展工作,基本原則是:
基本原則
1 | 對國內能大量生產的或將來有發展可能的工業品及半制品的進口採用保護稅率; |
2 | 對於一切奢侈品和非必需品,訂征更高的稅率; |
3 | 對國內很少或不能生產的設備器材、工業原料、糧食種子及肥料等,其稅率要低或免徵關稅; |
4 | 一切必需的科學圖書,防治病蟲害等物品及若干藥品、免徵或減征關稅; |
5 | 對於凡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貿易條約或協定的國家,要規定比一般高的稅率; |
6 | 為了發展我國的出口貨物的生產,出口只訂低稅或免稅。 |
這次訂立的海關關稅稅則,是以當時傳統進出口商品為基礎,參照國際聯盟稅則分類目錄和蘇聯關稅稅則的商品分類辦法制定的。按照商品自然屬性、用途和加工程度的不同,分為17大類、89組、939個稅號,共1700多個稅目。
1950年10月24日,關稅稅則委員會辦公室將稅則草案上報政務院。1951年5月4日,政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及其實施條例並於當月16日起實施。這標誌著一百多年來,中國擁有了第一部獨立自主、有益於國計民生的關稅稅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