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廣州,室外溫度仍有20餘攝氏度,在廣州某郊區水庫,十幾米深的水下,溫度低至10攝氏度。
岸邊,省消防救援總隊特勤大隊水域救援隊4名隊員和他們的專業教練正檢查潛水裝備。水下照射燈、刀、寫字板、空氣瓶......一切準備就緒後,他們穿好潛水服,戴好裝備,依次跳入水中。

「圍成圈,我們今天的任務是模擬搜尋,下潛到16米左右,現在開始下潛。」邱為是特勤大隊一級指揮員,也是水域救援隊隊長。話音剛落,5人開始下潛。
「咕嚕咕嚕」,湖面上冒出一個個氣泡,幾秒鐘後,湖水已經完全沒過他們頭頂。

水面,波瀾不驚。水下,一場緊張的模擬水下搜尋才剛剛開始。
水域救援是消防救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分為水面和水下救援。水面救援通常包括針對平靜水面救援、激流救援、颱風導致的洪水和內澇情況救援。水下救援則是要下潛到水中進行,如搜尋落水車輛內的被困人員、打撈及救助溺水群眾等。

2019年1月1日至10月1日,在全省消防救援隊伍接警類型中,火警佔30.6%,搶險救援佔40.8%,社會救助佔28.5%。防汛、抗洪、救援、救災......消防員們面對著更多更嚴峻的挑戰。
現在的「逆行者」不再局限火場救援,更要處置複雜多樣的災害事故,真正適應「全災種、大應急」任務需要,向水域、陸地、天空全面進發。

水面之下
他們克服恐懼,只為救起溺水者
位於廣州市東北郊的龍洞水庫遠離鬧市,水質清澈,環境安靜,吸引不少垂釣愛好者和遊客。水庫水深60米,儘管旁邊設置了「禁止游泳」警示牌,但每年夏天都有人在這裡「野泳」。
水面看似波光粼粼,水下實則暗藏危險。

今年8月,特勤大隊接到一起群眾求助,有人在龍洞水庫游泳時失蹤。
「事發時間是凌晨,我們抵達現場後周圍一片漆黑,只好先通過聲吶開展搜索定位,再利用水下機器人下水精準搜索,用了3個多小時才確認了失蹤人員的準確位置。」1997年出生的謝學康是水域救援隊的一員。他介紹,在水域救援中,比較難的是搜索與定位。龍洞水庫面積大、水中環境複雜,儘管他們剛到現場就有了初步判斷,但精確定位仍需時間。
確定了溺水者溺水範圍後,4名消防員立即潛入水中,進行尋找、打撈。
水下,下潛越深,氣溫越低,刺骨的湖水早就浸透了潛水衣。潛水員們一面適應水溫,一面緩解耳壓,以便順暢地繼續向下潛。
「夜間水面上是漆黑一片,更別說水下了,水裡又黑又靜,只能聽到水流聲和自己的呼吸聲。」這是4人第一次實戰下水救援,儘管有水下探照燈,但安靜、幽閉的環境還是讓謝學康有些發怵。「多少會有點怕溺水者遺體忽然漂到我面前,但救援為先,我們必須得把他救上來。」謝雪康在水下睜大眼四處尋找,小心翼翼地往前游。
在湖中,腳蹼揚沙,能見度越來越低。4個人在漆黑的水下只能靠手觸摸,1分鐘、3分鐘、5分鐘過去了,他們隱隱約約看到水下有個人形,小心翼翼地游近確認。
最終,在水下11米處,隊員們發現了這名落水者並將其打撈上岸。此時距離接警已經過去了6個小時。

在水下救援中,最難的是定位溺水者的位置。
以前,由於設備限制,沒有水下聲吶搜索設備,只能靠潛水員在水底摸、看和拉網,現在可以利用水面、水下聲吶對目標進行搜尋定位。
準確定位落水者的位置後,岸邊和水面上都需要有人配合下來最關鍵的一環——人員搜尋。

在岸邊,負責操控設備的消防員正密切注意著設備的提醒和水下機器人拍攝的畫面,而水面上,幾艘皮划艇緊緊跟隨潛水員,做好接應的準備。
這樣的配合他們練習過上千次。平時,水域救援隊員們會到游泳池、水庫、河流開展正常的水下技巧、搜索和打撈的訓練。
「不僅是會潛水的人,所有的水域消防員都要對潛水的裝備、生理學、潮汐河流特色進行學習。」邱為介紹,他們需要進行專項技巧訓練,練習中性浮力、搜索尋回的方式和輔助工具的學習與使用,水下通信、水下機器人和水下全面罩等。

水面之上
他們橫渡激流,全力搭出救援通道
水下,消防員們被冰冷、黑暗的湖水「蒙」住了眼睛。水面之上,儘管能看清救援環境,但激流、洪水所帶來的危險同樣難以預估。
今年6月因持續性暴雨,河源連平縣、龍川縣多處地區受災。特勤大隊水域救援隊、通信分隊、保障分隊共13車42人聞訊而動。

當他們抵達距河源市連平縣上坪鎮三洞村16公里處時,進村的唯一一座橋的橋面已經被沖毀,周圍樹木堆積,形成隘口。
現場水流湍急,且水位不斷上漲。在平時,橡皮艇是河流救援中最安全的工具,但當時的救援條件已經不允許消防員們使用橡皮艇。這該怎麼辦?
橫渡洪水激流!
「當時渡河是很有危險的,因為不知道洪水從上游衝下來時會帶著什麼東西。如果在洪水裡控制不住身體,腿有可能會被夾在石頭縫裡,或者被水流浪花衝擊,把人直接砸到石頭上。」水域救援隊隊員王國宇來自江西,1998年出生的他剛成為消防員3年。當時他臨危受命,需要以水面泅渡的方式到達對岸。

「我個子比較高,又剛剛學完潛水,於是就派我執行活餌救援任務。」接到任務後,王國宇沒有一絲猶豫,快速穿好救援服裝,在身後綁住繩子,滑入激流中,以45度斜角朝對岸游過去。
大部分激流的產生是因為河底河床不平,有很多大塊的石頭。在這樣的激流中,不僅危險,體力消耗也非常快。
王國宇的身體被激流不斷拍打,嘴裡猛灌了幾口泥水。「快到對岸的時候,我怎麼游好像都停留在原地,那時就只有一個念頭,接著游!」忽然,王國宇手觸到了一些岩石,他立即扒住岩石嘗試站起來。
成功了!他連游帶爬抵達對岸!洪水中一座繩索橋成功搭建,消防員們得以進入三洞村實施救援。

回憶起當時的救援,王國宇坦言,這是他第一次接到如此危險的任務,說不害怕是假的。但他知道,在他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團隊——他身後,有隊員牢牢拉住他的安全繩;橫渡地點上游1.2公里處,有隊員提前觀察洪水中漂浮的障礙物,一旦有障礙就能提前預警,中斷作業;下游,有隊員準備好了救生設備,一旦他橫渡失敗順水漂到下游,就能立即施救。
為了掌握熟練的水面救援技巧,每年3、4月份,王國宇他們就開始舟艇快速救援和急流培訓,為汛期救援作準備。
主要在江河岸邊開展落水者緊急救助、水域繩索橫渡救人、橡皮艇渡江救人、橡皮艇快速疏散物資等科目訓練。
術業有專攻
他們從「逆行者」化身「浪里小白龍」
「大家只知道消防員和火災打交道,但很少有人知道,我們其實也負責水域救援。」在廣東,夏季雨水、颱風天氣較多,洪水、內澇災害,水域事故易發。在邱為看來,水域救援時間緊、難度大、專業性強,單靠救援人員個人水性救援成功率低,自身安全很難保障,如果只能依靠異地的專業力量長途支援,極易錯過最佳救援時機。
所以,建立專業的水域救援隊伍刻不容緩。
「水面救援我們已經熟能生巧,但與水下救援『結緣』,還得從2018年颱風『山竹』過境說起。」邱為回憶,當時颱風讓陽江多地變得一片汪洋。「我和隊友們準備進入一棟民房營救兩人,但房屋前後的入口都已經被水淹沒。」危急關頭,陽江消防支隊的兩名消防員潛水進入建築物中,找到了被困群眾。
「那時我就在想,水域救援僅開展激流水面、洪澇救援是不夠的。很多時候會遇到需要潛水的水下救援工作。」於是邱為特意請教了消防員前輩,對潛水這項運動做了了解並開始學習潛水,著手建立專業的水域救援隊伍。
很快,邱為考取了自己第一個休閑潛水的潛水證,並陸續學習了救援潛水、公共安全潛水,逐步成為了一個專業的潛水員。
同時,邱為作為輔助,一面在休閑潛水繼續學習,一面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潛水技術。「在休閑潛水領域我考到了潛水長這個級別,那麼平時訓練時我就能帶他們一起訓練,磨合默契。」他們一舉兩得。

今年4月,謝雪康、程宗其和王國宇3名消防員一起到廣州市潛水學校進行綜合潛水學習。2個月後,3人獲得了中國潛水打撈行業協會頒發的空氣潛水類潛水員證,可以到水下40米—60米的區域進行救援,成為了矯健的「水下蛟龍」。
縱觀全省,專業的消防蛙人越來越多。
「我們只是全省水域救援中的一支小小的力量,現在全省各支隊級單位建成22支水域救援大隊,推進消防救援力量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邱為表示,救援從火場到水域,從山嶽到高層,消防員們正不斷提升自己的實力。
「守護群眾的安全,我們得儘力做到更專業。」他說。
【策劃】洪奕宜
【採訪】關喜如意 祁雷
【攝影】石磊 見習記者 徐昊
【剪輯】莫麗婷 實習生 吳仲抒
【通聯】陳佐銓
【作者】 關喜如意;石磊;莫麗婷;祁雷;徐昊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