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柬埔寨,有一座埋沒叢林近千年的偉大建築,它在十九世紀中葉被法國探險家所發現,1861年,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為尋找熱帶動物,無意中在原始森林中發現宏偉的吳哥遺迹,並著書《暹羅柬埔寨寮國諸王國旅行記》描述道:「此地廟宇之宏偉,遠勝古希臘、羅馬遺留給我們的一切,走出森森吳哥廟宇,重返人間,剎那間猶如從燦爛的文明墮入蠻荒」。這才使世人開始關注起這個神秘的地方。吳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築藝術的高峰,它被柬埔寨全國上下視為國寶,人們將其與中國的萬里長城、印度的泰姬陵和印度尼西亞的千佛壇一起,譽為古代東方的四大奇蹟。
吳哥窟的日出,據說是北半球最美的日出之一,每天凌晨四五點鐘,都有不少攝影愛好者花上15美金趕到吳哥窟前的蓮花池等待那石破天驚的壯美時刻。
吳哥窟日出的壯美,不在於太陽衝出地平線的時刻,而是那太陽將出未出之際的漫天紅霞,藍紫金紅,奢靡大氣,將吳哥窟標誌性的五座寶塔倒映在血紅的蓮池中時,那一刻,縱然沒有信仰,你也會感動於天地的美好賜予!
吳哥窟又稱吳哥寺,位在柬埔寨西北的暹粒省。原名叫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元代古籍《島夷志略》稱為「桑香佛舍」。它是吳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廟宇,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2年將吳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從此,吳哥窟作為吳哥古迹中的瑰寶,成為柬埔寨最靚麗的旅遊名片。近百多年來,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在吳哥窟的維護工程上,以保護這份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遺產。
缺頭少嘴的蛇神納伽和獅子辛瑪用無言的泣訴向世人表達曾經的不堪回首。
吳哥窟坐東向西,最佳參觀時間為黃昏前的兩小時,近300米寬的護城河將吳哥窟主建築群與周邊環境隔離,形成一座獨立的島嶼,進入建築群的唯一途徑就是位於西側的石板橋,古道兩旁是殘損的護法神獸。
一道由西往東的長堤古道,橫穿方方正正的護城河,直通寺廟圍牆西大門。,為了保護這條古道,人們在它的旁邊修建了一道浮橋供遊人通行。
一眼望去,金字塔形的寺廟最高層,矗立著五座錐形寶塔,這個經典造型,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誌,被銘刻在柬埔寨的國旗上。
穿過護城牆西門,可以看到一條筆直穿過翠綠草地的石板道路,直通吳哥窟的西大門。
古老的城牆,灰白斑駁,精美的浮雕亦風化得面容模糊,透過古色古香的連子窗,目光與外面靜坐發獃的美女不期而遇!
環繞寺廟的迴廊,是戀人依偎著回憶的好地方,歲月靜默,哪怕穿越千年,只要身邊的人兒是你,就好!
據說柬埔寨老人上了70歲,就開始穿白色衣服,吃素食,一心敬佛了!
吳哥窟這種內外廊式的建築風格,在炎熱的東南亞歷史很悠久,既遮擋了強烈的陽光照射和連綿的暴雨,又兼具通風納涼的作用。
走進西大門,便是一條長347米、寬9.4米、高出地面1.5米的天界橋,又稱中央大道,路的兩邊均有七頭蛇神納伽作為護欄,雖然揮汗如雨,遊客依然絡繹不絕。
吳哥主殿由東南西北四廊(每廊又分兩翼),西參道、正門、三重回廊,及以主殿中央尖塔為中心的,象徵印度教須彌山的五座尖塔所構成。最外圈迴廊與內圈迴廊間的庭院里,對稱分布著兩座藏經樓。
與多數遊客的浮躁不同,淡定的僧人們總是帶給人們安詳和寧靜,他們不知疲倦地穿行在歲月的長河中,似乎永遠都在找尋和感悟!
藏經閣出來不遠,有個蓮花池,那是專門給信徒們進吳哥窟朝拜之前沐浴凈身的地方。睡蓮吐芳,滿池荷葉,水珠透亮,還可看到吳哥窟那五座寶塔映在水中的倒影。
睡蓮午後是閉合的,它只會早上盛開,不過此刻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了!
蓮池南面有一片高大的樹林,這裡是拍攝吳哥窟的最佳攝影點,如果想選擇好位置或歇息,花上一美元就可在此逍遙好半天。
吳哥窟分為3層基座,呈正方形,第一層是邊長200米的方形迴廊,全長共800米。許多女孩產生去吳哥窟的念頭,恐怕都是因為看了《花樣年華》,想去尋覓電影里梁朝偉對著小吳哥牆洞訴說秘密的場景吧!
陽光將一道道明亮的光束射進吳哥窟的連子窗時,夢醒了,這裡的每堵城牆、每扇石門、每條石路、每塊石磚、每件浮雕也都一一蘇醒,一座千年神廟睜開她滄桑卻智慧的雙眼,笑意盈盈地迎接著每一位如約而至的朝聖者們。
第一層是邊長200米的正方形迴廊,全長共800米。每一面均有巨幅浮雕雕像,展現的是印度史詩《婆羅音那》和《摩珂婆羅多》里的神話故事。因為迴廊展示順序呈逆時針排布,故爾遊客需從西往南再轉東,最後往北逆時針繞行遊覽。
迴廊牆面的一尊尊精美的女神雕像展現著優美的身姿。在印度教傳說中,修羅和阿修羅攪拌乳海時,從海中升起了阿普莎拉(Apsara)女神,她們光彩照人,婀娜多姿,髮型各異,臉上帶著淺淺的微笑。主要以歌舞娛樂眾神,在吳哥建築古迹中,隨處都能看見她們美麗的身影,同時也是東南亞各國民眾普遍喜愛,流傳甚廣的神話形象。
12世紀時,吳哥王朝國王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決定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寺廟,作為吳哥王朝的國都和國寺。因此舉全國之力,花了大約35年建造成功。關於吳哥窟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位元代的派遣官員周達觀,他在《真臘風土記》稱吳哥窟為「魯班墓」,書中記載吳哥窟是當時國王皇陵和神廟。
在四座佛塔拱衛下,神廟腹地的中央高聳著一座直插雲天的寶塔。中間的座寶塔65米高,屹立在近15米的須彌台上,要想見到上面的這神仙,你需要俯首貼耳手腳並用爬上這近70度角的石階,方能體現對神的敬仰。
神廟共分三層,每層都用紅砂土石砌成正方形基座,周圍以錯綜複雜的長廊連接,第二層和第三層的每個角落都有塔作為標誌,每座塔的頂端都有象徵性的蓮花石刻。通往向上層的台階幾近垂直,過去的台階是沒有扶手的,因1973年一名法國女遊客失足跌落致死,她的丈夫悲痛之餘捐資在台階一側修了扶手,以避免悲劇重演,從此這一側階梯也被稱作「愛情階梯」。
時至今日,這一階梯仍然是攀上中央高塔的唯一通道。
神廟共有五座寶塔,象徵著須彌山的五個山頂,印度教諸神的居所。黑灰色的石頭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莊嚴而神秘,更為神奇的是,當夕陽照射在塔身時,寶塔會變得金光燦爛,光彩奪目!
高塔的每一層都有迴廊環繞,形成「環環相套」的建築格局,此乃吳哥窟建築的最大特色。內廊間分布著四個大水池,過去被用作僧人或者來此朝拜的信眾沐浴凈身之處。迴廊牆壁上布滿了繁複精細的浮雕,題材主要取自印度教的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
相傳吳哥窟的工程浩大,當年還從中國找來不少工匠雕刻浮雕,不過具體是哪些已無從考證。但是,從迴廊石柱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某些中國「工匠」刻在上面的作品,真真令人感到羞愧啊!
登上塔頂,俯瞰塔下,果然有種眾神在上的感覺,芸芸眾生,人間萬象,善惡美醜,鬼魅伎倆,都難逃神佛法眼。
乾涸的內池上有少許積水,落日金輝透過古廟映射在水面,啄食飲水的鴿子宛若站立在一泓剛剛溶化的金汁之中,華美至極!
因為吳哥窟最初是為敬奉印度教神靈所建,後來慢慢演變為佛教寺廟,所以神廟裡的幽長廊道,有無數僧侶和印度教徒的腳板在石板上面叩響。
寶塔頂上有很多精美的仙女浮雕。在整個吳哥遺迹的所有寺廟中,吳哥寺的仙女浮雕是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
在神廟第二層的西側,有心的朋友們可以仔細對照尋找電影《花樣年華》的取景地:影片結尾,梁朝偉來到小吳哥,將自己的秘密對著牆上一個小洞傾訴。
踏著暖暖的夕陽回望,古高棉的輝煌已化作過往雲煙,尊重歷史、敬畏自然才是最好的紀念!
神猴哈奴曼緩步向著古廟神殿走來,當叢林擁抱這座宮殿之後,這裡儼然已成為美猴王們的家園。
紅臉美猴王一身金毛,威風凜凜蹲在黃昏的城門口享用貢品,它們無處不在,居無定所,來去無蹤,神乎其神。
當世人潮水般湧入這失落的文明聖殿,滄桑斑駁的神獸依然痴痴守侯在這座浩大的神殿,站在護城河邊,雲霞染金,神獸們殘缺的美反倒令人不知身處神界還是人間,這是眾神的宮殿,這是信仰他們的人類奉上的永恆禮物!神話!奇蹟!怎樣讚譽也不為過,致敬聖殿,偉大的吳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