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台灣省藝人張庭創立的TST美妝品牌因涉傳被罰沒兩千萬元,名下96套房產也被查封。這起轟動全國的案件引發熱烈討論,其中有不少言論中都提到了「歷史因素」。
確實由於經濟發展的背景不同,台灣省曾經出現一起重大的集團型經濟犯罪。雖然張庭涉傳案件與之並不完全相同,但對那起案件有稍許了解的朋友會發現裡面的一些騙局手段有異曲同工之效。
那起案件就是轟動全島的「鴻源案」。著名的鴻源機構在1990年轟然倒下,16萬人血本無歸。而負責人卻僅僅判刑7年,提前出獄後還能享受奢侈生活。讓我們一起探索這起台灣史上最大經濟案。
傳銷鼻祖,轟轟烈烈的造神運動
眾所周知,台灣省受到日本很深的影響,鴻源案跟日本的系列傳銷案件就可謂是一脈相傳。1981年4月,日本人永野一郎成立了大阪豐田公司(非知名日系車企),之後發展成為知名的第一代傳銷組織。
以超高的投資回報率為誘餌,詐騙了大量的民間投資。短短4年的時間,就吸收了近2000億日元還創建了百家分支機構。直到1985年6月,永野一郎在電視直播中被人,真相才大白於天下。公司迅速破產,數萬日本家庭一同傾家蕩產。
永野一郎的死不但沒喚醒社會的良知,反而讓一些貪得無厭的小人嗅到了金錢的氣味,傳銷的模式迅速在台灣等地盛行。上個世紀80年代,台灣省正是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也被列入亞洲四小龍之中。
熱錢的瘋狂流入,台股突破萬點。台灣人民富裕起來,手上有了不少閑錢,「台灣錢淹腳目」。但由於台灣長期都有金融管制,老百姓把錢存進銀行並不划算。當貨幣泛濫和金融管制同時出現,有人就開始聞風而動開啟了傳銷帝國的序幕。
在台灣金融發展的巔峰時期,有個被捧到最高點的人就是沈長聲。1942年出生的他年輕時並不惹眼,快40歲時也不過剛剛創立源井期貨,業績並不突出。但到了1982年,沈長聲卻突然轉型成立鴻源國際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私底下的業務發生了驚天巨變。
表面上這家公司是負責海內外投資顧問諮詢的,實際上就是用傳銷的手段瘋狂吸金。有了永野一郎的前車之鑒,沈長聲在明目設立上特別有技巧。他沒有選擇當初永野一郎用的單一發售黃金憑證的模式,而是先開發了一系列的投資項目迷惑大眾視線。
在他的規劃中,公司的經營內容有了建築、餐飲、安保、百貨等多種投資範圍,加上最早的海外投資和期貨投資。在民間投資人看來,數量繁多的投資項目遍地開花,看好台灣經濟長期發展的心態讓他們心甘情願的投入重金。
為了迅速拉攏更多投資人,沈長聲不但許諾這些項目都非常賺錢,利息給的也高的驚人。當時台灣的銀行平均年利率不超過10%,而沈長聲這裡是48%。這樣高額的回報率吸引了全島人的視線。
這之後的好幾年,憑藉著源源不斷的投資客貢獻的投資款。鴻源集團一路高歌猛進,在島內形成了聲勢浩大的「老鼠會」。為了拉長傳銷期限吸引更多的投資,鴻源集團連續7年都按時給投資人付48%的年息,大家對這家公司深信不疑。
就這樣,通過吸收軍公教退休群體里的投資,非法攬收過1千億新台幣。鴻遠集團成為全島最大的「老鼠會」,沈長聲成了新崛起的「金融之神」。那為什麼軍公教這類人群會如此鍾愛老鼠會呢?這與當時的歷史金融背景息息相關。
高明的騙局,都是奔著聰明人去的
在二戰後,台灣曾短期出現過一種理財方式——地下錢莊。由於戰後經濟需要復甦,對製糖、鋼鐵等貿易相對利好。台灣就出現了像七洋貿易公司這樣的地下錢莊,用高利率吸引投資,最後投資失敗慘淡收場。
之後台灣當局為了不影響經濟穩健恢復,曾打擊過地下錢莊。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經濟發展資金出現剩餘,地下錢莊死灰復燃。
1978年,華美投資公司就以月息兩分半瘋狂攬投,僅僅3年時間就投資失敗,幾億元資金人間蒸發。這波地下錢莊的受害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軍公教人群。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這類人群的生存狀態有些尷尬。
在台灣,人群可以大致分為本地人和外省人,軍公教人員中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就是外省軍人。他們從1949年到了台灣以後,除了少數高層的既得利益者,大部分人退伍後不但沒有政治資源,往往也就是拿筆錢了事。
當時還有不少人希望有機會回到祖國大陸,所以並沒有馬上在台灣置產。等他們發現很難回來時,已經為時已晚,台灣的房價已經被炒的很高了。為了後代能在台灣站穩腳跟,這個群體開始寄希望於投資,通過快錢得到不菲的收入。
而彼時台灣的金融管制,讓他們對銀行利息很不滿意,手上的錢應該投給誰?地下錢莊就看準了這群人手上的資金,並拿捏了他們急需暴富的心理,以高利誘惑瘋狂攬投。
而且當時的台灣還有一股炒期貨的熱潮,因為本島並沒有期貨市場,期貨公司就打著海外市場的牌子吸引客戶投資。由於缺乏管控,這段時間也出現了很多皮包公司。
很多小的期貨公司他們並不直接參与交易,而是把客戶的資產轉一手,抽取一定比例的傭金給到更大的交易公司。慢慢的期貨行業行程了複雜的塔式代理結構。
沈長聲的井源期貨公司就成立於這一時期,他把期貨行業的塔式結構和地下錢莊的高利攬儲相結合,再參照日本傳銷組織的經驗,成為了新一代的傳銷組織頭目
鴻源集團的客戶只知道他們投資了賺錢的項目,並能定期拿到高額的利息,他們並不清楚這些項目公司是否真的在賺錢。而台灣當時的股票市場也助推了鴻源集團,泡沫越來越大。
1985年7月台灣股價指數還只有636.02點,到了1990年2月飆升到了12682.41點。超強牛市帶來全島幾乎人人蔘股,基本上每家都有股民。這段時間的換手率也高的驚人,甚至創下了單日600%周轉率的奇蹟。
鴻源公司要維持給投資人的高利率也變的輕而易舉。他們只要做好兩件事:1、用後面投資人的錢填補前面投資人利息的窟窿;2、在股票市場大筆扔錢就能賺的盆滿缽滿。
用投資人的錢投進股市,用股市和新投資的款付高額的利息。投資人獲利了就會追加投資,鴻源的投資又能推高股市的泡沫。這樣的操作行程了一個循環,讓投資人被牢牢套住,不會輕易察覺圈套的存在。
那股票市場風雲變幻,鴻源的投資就這麼天衣無縫沒有破綻么?在沈長聲的背後還有兩個神秘的人物,他們跟沈長聲一起為整個鴻源的傳銷事業保駕護航。讓我們揭開他們的面紗
三人成虎,貪婪投資客夢碎血本無歸
到現在聊起鴻源案,除了沈長聲必定會聊到另外兩個人——於勇明和劉鐵球。於勇明就是鴻源的專業投資擔當,而劉鐵球則是出色的宣傳部長。加上沈長聲當時聲名遠揚,鴻源的這三位形成了「鐵三角」,讓鴻源一時風頭無兩。
先說於勇明,他本身就是個投資天才。他在進入鴻源前就準確預測過日元和新台幣的升值,不少人跟著他的預測貨真價實的賺到了錢。當他進入宏源後,更是讓投資者信心大增,鴻源不停的對外宣傳於勇明精通外匯、期貨、股票的炒作。
而劉鐵球天生就是個干傳銷的料,他能言善道,說話極其會鼓動人心。每次開說明會都能煽動很多根本不懂投資的普通人,心甘情願的投錢在鴻源。而擔心組織發展過快容易迎來監管,沈長聲也仔細規划了組織的發展模式。
他把鴻盛的投資者分成了兩類:一類人只是單純的投資者,他們只享受高利息回報;而另一類就是所謂的「吸儲經理」,他們需要拉客,也就能吃到下家的返佣。這就是鴻源重要的塔式結構。
普通投資者投資15萬就能拿到月息4分,就是6000的收益。這樣的收益已經足夠吸引人了,但鴻源覺得還不夠。他們要儘可能多的把韭菜們圈起來割。吸儲經理一開始就必須先投資90萬就能成為VIP,不僅能有3萬6的收益還多了8000的底薪。
他們的工作就是找到想其他想成為VIP的人,只要介紹別人成為VIP就能額外拿到6000的介紹費。吸儲經理每個月都必須拉一個人進來,之前8000的底薪就會變成1萬4。許多人為了獲利,幾乎拉了所有親朋好友下水,鴻源的攬投之路所向披靡。
到了1988年,鴻源的發展到了巔峰時刻。他們買下了籃球隊、電影院、建築公司、百貨公司,甚至還在黃金地段收購了高級酒店。沈長聲也在這年迎娶了當時邵氏最紅的女星施思。
數萬投資人在台北中華體育館舉辦團結大會,感謝他們的「財神爺」沈長聲。衝天的禮炮甚至點燃了體育館的棚頂,鴻源如日中天。人們在瘋狂的氣氛中對沈長聲頂禮膜拜,感謝他帶領他們一同致富。
1989年彰化的團結大會,司儀更是哽咽的朗誦了《那隻捨不得吃的雞腿》。文中說起投資人以前都吃不起雞腿,如今跟著鴻源可以天天山珍海味。現場的投資人都感同身受,熱淚盈眶感謝沈董,卻想不到就在這年大廈將傾。
長期的金融管制,讓台灣當局看到了不少弊端。為了不讓泡沫越來越大,政府決定開放金融管制並修改了相關法律。其中三個調整葬送了鴻源的「宏圖大業」一是以後利率由市場調節,是高是低政府不管控;二是私人資本可以開銀行了,銀行業市場化競爭開始。
這兩條修改讓原本政府壟斷的銀行業瞬間被資本劫持。能開銀行的都開了銀行,利率也開始殺的頭破血流。更可怕的是第三條,才是給鴻源的致命一擊。
「除了正規的金融機構,其他機構不得吸儲。」此條一出,台灣檢察署和調查局開始查繳地下投資公司。跟鴻源類似的公司,規模小的直接就破產清算。大批群眾聞風而動,要求贖回在鴻源的本金,鴻源三周內被擠兌4次,付出了200億現金也沒見停止。
到了1990年1月10日,終於扛不住的沈長聲不得不出面主持記者會。「鴻源將停止放款……」此話一出,所有跟鴻源相關的股票大跌,造富神話破滅。
鴻源的倒下也引起了連鎖反應,台灣股市隨即崩盤,股價一瀉千里。從12682的高點直線跌至2485,高點時的零頭都不到。鴻源倒閉,留下了900多億的債務和一地雞毛,16萬投資者一夜間血本無歸。
作為鴻源付負責人,沈長聲卻僅僅被判7年和300萬新台幣的罰金,並且不到4年就被假釋出獄。住在自己的豪宅里,吃香的喝辣的,哪管路有凍死骨。他最後一次露面就到了2022年1月30日,從台灣飛抵廈門,準備過完隔離期跟家人一起過年的。
2022年2月15日,沈長聲的房間有水流流出,工作人員才發現他死在浴室里。鴻源最風光的時候,那時的張庭剛剛20歲,不知道是不是當時風光的「老鼠會」給她的啟發。如今千萬寶媽們為了她的TST血本無歸的場景,跟那時太過相似。
這些投機分子之所以能騙到這麼多人,無非利用的就是人的貪念。這些年在大陸也經常有傳銷相關案件被舉報,窩點被摧毀。多少人都已經有血淚教訓在前,還是有很多記性不好的人為了一夜暴富不惜飛蛾撲火。
龐氏騙局的手法一直在不斷翻新,以後甚至可能披著高科技的外衣招搖過市。只希望大家能謹記教訓,看好自己的口袋,不給騙子可乘之機。關於鴻遠集團的巨額傳銷案,大家有什麼看法,也歡迎在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