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蔡昊
導語
「莆田二十四景」指原莆田縣境內的24個景點。明代天順年間,邑人吳希賢首擬出「莆陽四景」,即"壺橋晴嵐、烏山霽雪、綬溪待渡、寧海觀瀾"。清順治年間,莆籍詩人林堯英認為這四個景區不能概括莆田優美風光,於是遍覽莆陽山水,概括出了「莆田二十四景」,隨後的三百餘年,這些景點在莆田婦孺皆知。
2014年5月,「莆田新二十四景」閃亮登場,在地域和類型上具有一定代表性,受到廣泛好評,成為莆田對外宣傳和打造文化莆田的一張新名片。11月17日~25日,蔡昊攝影作品「莆田二十四景」將在莆田正榮財富中心百貨連廊區做專題展出,今天我們來一睹為快!
正榮20周年致敬美麗莆田
蔡昊攝影展即將驚艷亮相
時間:2018年11月17日-25日
地點:莆田正榮•財富中心
莆田新二十四景,
蔡昊出品,
每一張都是手機壁紙!
一個節氣換一張,剛好可以換一年~
莆田新二十四景
▲ 九鯉飛瀑,蔡昊/攝影
九鯉湖,位於仙游縣東北部的鐘山鎮境內,系「仙游四大景」之一,傳說漢武帝時,何氏九兄弟在此煉丹,丹成各乘一鯉升天而得名。九鯉湖盪青漾翠,四周林木蔥蘢,千岩競秀,怪石嵯峨,瀑漈泱泱,兼具林泉水石之勝,尤以飛瀑著稱,素有「九鯉飛瀑天下奇」的美譽,與武夷山、玉華洞並稱福建「三絕」。
▲ 龍谷奔泉,蔡昊/攝影
九龍谷,位於城廂區常太鎮莒溪,海撥717米,與九鯉湖風景區接壤,鯉湖九漈中的下五漈,盡在九龍谷之中。九龍谷有莆田「後花園」之美稱,谷內峰巒起伏,怪石林立,泉瀑清奇,古木蒼鬱,碧水青山融於一體,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森林公園,2012年被評為國家AAAA景區。
▲ 林泉禪武,蔡昊/攝影
林泉院,位於荔城區西天尾鎮境內,始建於南朝陳永定元年(557年),寺院周圍,有九座山圍成一圈,形如九瓣蓮花,故名九蓮山,林泉院就坐落在花心上。林泉院以禪武文化聞名。習武之風,始於唐初,其歷經磨劫,也與武風有關。北宋時,寺廟興旺,規模宏大(佔地約三萬平方米),僧人500多名,武風極盛,形成南少林拳,與北少林的腿功一起譽稱「北腿南拳」。
▲ 江東梅影,蔡昊/攝影
江東村,位於荔城區黃石鎮境內,相傳為唐梅妃故里。村中有南塘,方圓百畝,清澈如玉;塘中央有梅亭,塘邊有白色梅妃塑像,附近巨石刻著「梅妃故里」四個大字。行走南塘畔,碧波蕩漾,四周田園稻菽飄香,溫婉恬淡的興化水鄉遺韻展露無餘。微風拂過草木,如細碎的琴音,彷彿訴說著前朝的往事。
▲ 菜溪幽壑,蔡昊/攝影
菜溪岩,位於仙游縣菜溪鄉境內,平均海拔750餘米,系「仙游四大景」之一。菜溪岩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南北朝時,中郎將鄭庄創建的「潯陽書院」,是福建最早的民間書院之一,宋狀元鄭僑等名流年幼時曾在此讀書;北宋時,名士陳聘君隱居於此,創建「菜溪書院」傳播理學。
▲ 永興畫幛,蔡昊/攝影
永興岩,位於涵江區大洋鄉境內,系瑞雲山森林公園的主體景區,與永泰縣、福清市交界,海拔1015米,高聳天際,村人常以山間積雲判斷晴雨,其山有峰、巒、嶺、嶂、崖、岩等,千奇百態;其水有泉、瀑、溪、澗、潭、瀨等,動靜相生。永興岩岩體屬於火山噴出岩,節理有孔隙,地下水可滲透,風化較為嚴重,因而造就了靈山秀石的奇特景觀。
▲ 天雲石語,蔡昊/攝影
天雲洞,位於秀嶼區埭頭鎮境內,系大蚶山主峰,海拔398米,興化灣的船隻進出港口,往往以此來定方位。山上岩陣群立,怪石雜陳,洞穴奇多,石像遍布,石魚鼓、石磬、十八跳石、東西覆船石等秀石奇石,駱駝、鷹、狗等石像群,極為傳神,富有靈性,似能言語;最著名的是「三十六碟」,在幾百平米巨石頂面上,錯落著似盤、碗、碟、湯匙等食具形狀的天然石窟,令人嘆為觀止。
▲ 望江竹浪,蔡昊/攝影
望江山,位於涵江區庄邊鎮西部,與永泰縣交界,海拔1083.4米,是莆田市第二高峰,因在山上可望見錦江入海而得名。舊志記載:「升高遠眺,銀海渺茫,風檣浪舶,宛在目睫下。」只見秋蘆溪蜿蜒馳突於群山之間,在天邊形成一線水光,從江口注入興化灣。望江山上植被茂密,以竹林為最,自古便有「百里之內皆毛竹」的讚譽,漫山遍野,滿目蔥蘢,千樹萬竿,亭亭玉立,不愧為山之浪,竹之海。
▲ 麥斜雲岫,蔡昊/攝影
麥斜岩,位於仙游縣鐘山鎮境內,南距九鯉湖約8公里,乃石所山主峰,海拔1006.5米,系「仙游四大景」之一。因峰頂常有雲霧繚繞,形成雲岫,故又稱「雲居山」。麥斜岩上有寺,始建於南宋。麥斜岩頂峰上,有一凌空矗立、形如鍾罄的巨石,相傳天氣倏變時,附近村莊可隱約聽見巨石發出哐哐作響的鐘聲,這一帶山區便以「鐘山」為名。
▲ 媽閣風濤,蔡昊/攝影
媽祖閣,位於湄洲灣北岸山亭鄉境內,居麒山之巔,與湄洲媽祖祖廟隔海相望。閣高四層32.3米,取農曆三月廿三媽祖誕生之意。總建築面積為2685平方米,基座面積為1568平方米。閣平面為方形,四角減缺,成海棠狀。媽祖閣2006年由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牽頭興建,2008年竣工並對外開放。閣內供奉媽祖神像,設大廳、陳列室、展覽館等,作為焚香朝拜、觀光遊覽、五色土展示之用。
▲ 東甲晨光,蔡昊/攝影
鎮海堤,原名東甲堤,位於荔城區黃石鎮境內,蜿蜒橫卧在興化灣南岸木蘭溪入海口,全長6公里。相傳,鎮海堤存,則南洋平原一年三熟,水鄉漁米;鎮海堤亡,則南洋平原蒲草叢生,澤國水鄉。其意義和地位可見一斑。2006年,鎮海堤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堤岸有報功祠,系清道光年間邑人陳池養修堤後重建,祠內紀念歷代修堤人九位,並用石刻記載了歷代修堤的有功人士四百多人事迹。
▲ 塔斗夕霞,蔡昊/攝影
塔斗山,位於仙游縣楓亭鎮境內,山形似螺,亦稱青螺峰,聳立在湄洲灣畔、楓江平原上,東臨大海,既可俯瞰楓江滄溪兩岸風光,也可眺望湄洲灣千頃碧波。每當旭日初升,放眼東南海面,但見煙波浩淼、霞光萬道,氣象萬千;而當夕陽西下,楓江兩岸,晚霞與歸鳥齊飛,燈火與歸帆相襯,故有「塔斗煙霞」美稱。
▲ 天馬懸梯,蔡昊/攝影
天馬懸梯,位於仙游縣榜頭鎮天馬山境,海拔655米,因主峰山勢巍峨,狀如天馬行空而得名,系「仙游四大景」之一。天馬山以「險幽」著稱,山分五峰,水流七漈。山中有天馬寺,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寺門鐫刻的清代楹聯「入天出天遊行自在,是馬非馬色相皆空」、寺中懸掛的清代「秘訣延年」匾及古香爐,被視為鎮寺三寶。
▲ 圳湖映碧,蔡昊/攝影
東圳水庫,位於城廂區常太鎮境內,延壽溪中游。東圳水庫於1958年6月動工興建,1960年4月竣工通水,總庫容4.35億立方米,具有灌溉、防洪、發電、航運、遊覽等作用,是福建省大型水庫之一。水庫攔河大壩像一座巨大的屏障,橫亘在天馬、地龍兩山峽谷之間,將莆田西北部山區大小溪澗之水,匯聚於此,形成一個面積10平方公里的人工湖。庫面呈桑葉形,猶如一面明鏡,四面青山環繞,樹木蓊鬱,蒼翠的遠山近景倒映在澄碧的湖水中,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 浮曦春賞,蔡昊/攝影
莆禧,古稱「浮曦」,位於湄洲灣北岸山亭鄉境內。明洪武十四年(1381),此地設莆禧千戶所,隸屬於平海衛。二十年(1387),始建防倭軍事城堡,拆東甲「鎮海堤」石料,築平海城和莆禧城。因莆禧所為守御千戶所,故稱「所城」。城牆圍長590丈,牆高2.1丈,寬1.2丈,有城垛1049個,警鋪24個;城門4座,門上建有城樓,並築月城;城之東、南、北三面臨海,每當晨曦初現,嵐光海霧幻作一襲絳紗披掛其間,像在茫茫蒼波中浮立,故美其名「浮曦」。
莆禧城東北角約三里許,有紫霄洞賞春台,這裡古榕參天,怪石嶙峋,摩崖題刻比比皆是,系莆仙四大祈夢勝地之一。拾級而上,「洞天」二字赫然入目。「紫霄洞」、「望仙門」、「普陀庵」、「九仙閣」等景點各具情趣。
▲ 五侯秋望,蔡昊/攝影
五侯山,位於興化灣南側,綿延笏石、北高及東嶠等鎮,海拔約400多米,為莆田沿海第一高峰。《莆輿紀勝》稱,從不同角度仰看山體,所得形狀不一,因其形狀酷似巨型筆架,得名筆架山;而從正面望去,則有五座山峰,故稱五侯山;另從壺公山東北側遠望,山體有如雙髻,故又稱雙髻山。山間有古廟、洞岩多處,以「仙女洞」風景最佳。莆仙四大祈夢勝地:春莆禧、夏天雲、秋仙女、冬九鯉,其中「秋仙女」正是筆架山上的「仙女洞」。
▲ 仙洋戲水,蔡昊/攝影
仙水洋,位於仙游縣與德化縣交界處,在九座寺以西,有大溪澗,澗水琤淙,蜿蜒數里,流入鳳山村,溪面變寬,溪床平展,溪流輕緩,水深沒踝,接近膝半,沿溪延伸約1公里,是罕見的淺水廣場。溪面最寬處達數十米,岩石溪床平滑如砥,系整塊棕色平坦石皮構成,凈無砂礫,布水均勻,在陽光照耀下波光瀲灧,流淌著一種清澈的原生態之美。
▲ 清塘棲鷺,蔡昊/攝影
清塘,古名國清塘,位於秀嶼區笏石、荔城區黃石兩鎮之間,開鑿於唐貞觀五年(631),由木蘭溪支流灌注而成面積近2000畝的泱泱水澤,是莆田南洋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水域遼闊,泥沙較多,民間俗稱「土海」。國清塘是莆田最重要的濕地之一,已開發建設「土海生態濕地公園」,栽植垂柳、榕樹、蘆葦等植物,形成濕地景觀,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重現「清塘棲鷺」「碧野濯纓」「天光雲影」之美。
▲ 鳳頂無塵,蔡昊/攝影
九座山,位於仙游縣西苑鄉境內,重巒疊嶂,巍然高峙。明弘治《興化府志》載:「九座山,舊經謂八峰環繞一峰,故名九座。自仙游望之,正在西北。其山高大,是為眾山之祖……山有盤髻峰,蓋中峰獨峙,上有嘉木異卉,四時不改。」九座山有鳳凰來儀的山形,九座寺建在鳳頂冠上,故稱當地為「鳳頂」,方圓數十裡間,山水秀潔,清幽脫俗,是一片半封閉的凈土,高山、流水、叢林、石景、古塔,組成簡單而神奇的風景。
▲ 龜洋積霧,蔡昊/攝影
龜山,古名龜洋,位於城廂區華亭鎮境內,距莆田市區以西15公里,因群山中一片平地形似龜殼狀,且南倚之紫帽山昂聳猶如龜首,故名。龜山峰巒重疊,嵐霧瀰漫,清幽陰涼,林深樹多,滴水不絕,自古就有「龜洋積霧」之稱。尤其春夏多霧,春季盆地周圍飽含水汽,遇晴則蒸發為霧,聚成雲海;夏季午後多雷陣雨,翌晨就出現平流雲霧,有如白雪堆積。
▲ 蜚山霜月,蔡昊/攝影
大蜚山,古稱飛山,分為大小,位於仙游縣城北,系境內五大山脈之一。《八閩通志》稱,「大飛山、小飛山,縣之主山也。蜿蜒數百里,屹立為二,高可千仞,其形翼然,如飛揚之狀。」蜚山乃自九座山綿延而來,蜿蜒百里,矗為大蜚、小蜚二峰,是鯉城盆地的屏障,有九龍岩、富洋道場等十八勝景。
▲ 雁陣歸舟,蔡昊/攝影
雁陣山,又稱岩潯山、鰲山,海拔約50米,位於涵江區三江口鎮境內,是涵江沿海最高峰。舊志書有載:「岩潯山,發脈自囊山,屹立海濱,高閣層軒,東望大海。唐時初立,以稍障東方之缺。」其山狀如大鰲之頭,故名鰲山。因東面瀕海,海浪滔滔,漁舟點點,海闊天空。深秋之際,退潮之時,鴻雁成群結隊在此棲息、覓食、過冬,故又名雁陣山。
▲ 尖山瞰海,蔡昊/攝影
尖山,位於秀嶼區南日鎮中部,是南日島的標誌性山峰,海拔100.2米,以頭尖得名。島上漁民出入東海捕魚,均以此山為指南針。山上巨岩遍布,樹木蔥鬱。尖山頂有玉皇宮、關帝廟。南日島烈士紀念碑屹立在尖山之腰,碑高約8米,碑身有中共福建省委原書記葉飛等人的題字。
▲ 鵝尾觀瀾,蔡昊/攝影
鵝尾山,位於湄洲島東南端,因形似鵝尾而得名,是一座天然的地質公園,又名鵝尾神化石,佔地約32公頃。由於受風蝕、海蝕的雙重作用,山上形成眾多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象形石,如海門、龜石、飛戟洞、斧劈崖、媽祖書庫等,千姿百態,形神俱佳。鵝尾山的地表材質,被地質學家稱為世界罕見的海蝕地貌,是一億三千多年時間風化而成的獨特奇景。
蔡昊簡介
蔡昊,湄洲日報社攝影部負責人,擁有福建省攝影家協會理事、莆田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福建省新聞攝影學會常務理事、福建省青年攝影協會副秘書長、莆田市青年攝影協會會長、國家高級攝影師等諸多頭銜。同時,他還是新華社、中新社、CFP簽約攝影師,新華社、中新社聯合主辦的首期航拍培訓學員。一個又一個響亮的身份背後,是蔡昊作為一名攝影人樸實的熱愛與堅持。
11月17日-25日,
相約正榮•財富中心,
看攝影展,逛文創市集,
賞大美莆田!
(配圖攝影作品均為展品,更多照片歡迎現場觀看)
手拼美麗莆田,贏奧斯卡電影卡
正榮20周年
致敬美麗莆田·蔡昊攝影展開展在即
正榮君準備了一個小小的拼圖遊戲
遊戲雖小,福利很大
Let』go
手拼美麗莆田,贏奧斯卡電影卡
活動獎品
一等獎:
1-3名:200元奧斯卡電影卡1張
二等獎:
4-15名:《媽祖頌》+媽祖香1份
三等獎:
16-50名:反向雨傘1把
活動時間
2018年11月14日-2018年11月16日24:00
活動說明
1、點擊「開始」後圖片將被分塊打亂,用手指拖動分塊拼回原圖即可完成挑戰。
2、按積分排名獲得相應獎品。
3、關注「廈門正榮」官方微信,及時了解獲獎信息。
點擊閱讀原文,參與遊戲,贏取獎品
點擊左下角鏈接,參與遊戲贏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