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9日,第四屆世界華文教育大會在北京開幕,來自世界55個國家和地區的近600位華文教育界代表參會。 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
中新社北京12月20日電 (馬秀秀)特朗普外孫女唱中文歌、索羅斯女兒背唐詩……隨著中文在世界範圍內流行,海外華文教育也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然而,遍布世界的2萬所華文學校,在推進華文教育過程中,總會在師資、教材以及學生興趣等諸多方面,遇到困難。
如何突破華文教育發展的這些「瓶頸」?以第四屆世界華文教育大會為契機,諸與會嘉賓近日向中新社記者表示,希望發揮自身能動性,積極作為。
目前,在泰國、菲律賓等國家,從事華文教育的教師年齡普遍偏大,師資後備力量不足的問題比較突出。與會代表們對國僑辦、國家漢辦等每年選派教師給予支持表示感激,但他們明白,要建立師資力量培養的長效機制,需要由被動「輸血」向自身「造血」轉變。

12月19日,第四屆世界華文教育大會在北京開幕,來自世界55個國家和地區的近600位華文教育界代表參會。圖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楊潔篪(左三)、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裘援平(左五)、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黨組書記、副主任許又聲(左一)分別向海外優秀華文教師代表頒發表彰證書。 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
「我們會在『造血』方面下功夫。」菲律賓三寶顏中華中學副校長吳頌彬從事華文教育15年。據他介紹,他們在學生中學時期,就開始有針對性地培養其從事漢語教學的意向,「我們與學生簽訂合同,送他們到中國專業學習,學成後回來教學。」
荷蘭烏特勒支中文學校校長鬍雲飛說,鑒於荷蘭華文學校的公益性質,他們在招募師資的過程中,會把老師對華文教育的熱愛作為一項重要考量因素。「這樣才能長待」,胡云飛補充道,「在此基礎上,我們也注重讓老師們通過國僑辦提供的遠程課程培訓,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
據與會嘉賓反映,目前海外華文學校大多用暨南大學提供的統一教材,雖然教材在語法等方面做得比較專業,但較少結合各國國情,在因地制宜方面尚有欠缺。

12月19日,第四屆世界華文教育大會在北京開幕,來自世界55個國家和地區的近600位華文教育界代表參會。圖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楊潔篪在開幕式前與參會代表握手。 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
「教師必須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事華文教育20餘年的全德中文學校聯合總會副會長陳薇說,「我們會組織中文學校的教師開展校際交流,共同探討在授課中如何將中文教材改編得更適合德國思維的孩子。」
在吳頌彬看來,華文教材因地制宜,需要教材編寫專家加強對教材使用國國情、文化風俗等方面的了解。「如果兩國專家能合作探討編撰,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推動海外華文教育更好發展,培養學生興趣,是一項需要長期思考和實踐的命題。
義大利中意學校校長傅文武說,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各國都看到了中國機遇。出於對就業機會的考慮,許多家長也會注重培養孩子對中文的興趣。

12月19日,第四屆世界華文教育大會在北京開幕,來自世界55個國家和地區的近600位華文教育界代表參會。圖為與會嘉賓代表合影。 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
「我們會結合網路、幻燈片等多媒體形式,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孩子們的注意力。」傅文武說。
據胡云飛介紹,明年中文將納入荷蘭教育系統。談到培養孩子學習興趣,他認為,豐富華文學習渠道很重要。「幾年前,我們學校就成立了合唱團,希望藉助唱歌的形式,提高孩子們學習中文的熱情。前不久學生們還進行了彙報演出,效果不錯。」
「以文化興趣帶動語言學習興趣很重要」,吳頌彬說,學校經常會組織一些活動,增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了解,「舞獅子、包餃子是常有的活動,學生們也樂在其中。」(完)